“我们选择登月,我们选择登上月球,还有其他的一切,不是因为它们轻而易举,而是它们困难重重。”
正如约翰·F·肯尼迪在关于人类航天事业的演讲中所言,探索浩瀚星空是每个地球人的航天梦。如今,这份对航天事业的自信和祝福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电影中,由邓超、俞白眉执导,邓超主演,将于7月18日公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便是其一。
《银河补习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80、90年代,在浩瀚的太空中,航天员马飞太空遇险后,回忆起了成长路上父亲对他的教诲,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了爱与成长。该片目前在全国多地举行了大范围点映,其对教育与人生的反思打动了诸多率先观看的观众。
饱含温情与欢乐、眼泪与懂得的故事令人动容,而在情怀与柔情之外,《银河补习班》更难得的是,融入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致敬。
“Looking Up”,
航天与温情的内核共生
《银河补习班》英文名字为《Looking Up》,所表达的意思为“向上看”。
从1990年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1992年亚洲杯、1997年香港回归,到1998年特大洪水与抗洪抢险、2003年张国荣去世……穿插了大量年代记忆的《银河补习班》,正是在中国发展最迅猛30年的时间线间,用一个少年不断向上看、向前进的成长经历,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一次替单位背黑锅,让邓超饰演的爸爸马皓文入狱七年,再与儿子马飞相见,一切都变得不同。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马皓文带着儿子投入了银河补习班的怀抱,所谓银河补习班即在大自然中学习,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在柔软的父子情内核中,马皓文用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支持并鼓励着儿子马飞的航天梦想。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是马皓文对儿子的核心教育理念,而这何尝不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航天科技历经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的蓬勃发展,航天人的太空足迹也愈发清晰可见,科技实力的增强推动着经济文化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前进。而《银河补习班》对航天事业的致敬,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为之托底的也正是中国航天科技的自信。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之后,从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掀开了中国探索宇宙的篇章,到1987年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而首次打入世界航天市场,再到 2007年10月24日搭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历经青铜时代 、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60个年头,充满了“两弹一星”、“九·三”阅兵、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图像等激动人心的国民记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对太空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当然,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飞速发展,得益于无数台前出征以及幕后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但出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付出并不为人所知,他们身上也有太多伟大却又缄默的故事。《银河补习班》正是关注至此,不止片中采用了大量问天阁、载人航天发射场的镜头以展现航天人的勇敢与智慧,戏外两位导演更是身体力行在向所有航天人致敬。
聚焦中国航天事业,
身体力行致敬航天人
“是谁让我们这个国家更好呢?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是航天人。导演俞白眉直言将电影主角马飞设定为航天员的原因,是基于整个国人的梦想。
影片中,马飞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航天员,但拥有70亿人口的地球,能够代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勇士却是寥寥,孩子代表了人类的希望,因此《银河补习班》也在片中强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需要多一些。”
艺术来源于生活,《银河补习班》背后同样承载着诸多有关中国航天的真实故事,“从来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是邓超最为感动的故事。邓超介绍道,邓青明是一位从来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一直在备选阶段却始终未被选上的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献给了热爱的航天事业。即使每次落选后,他的家人依旧会像迎接太空回来的英雄一样迎接他,航天梦,已经成为全家人的梦想,也正是这种为梦想而坚持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邓超,“这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
怀揣赤诚之心的《银河补习班》,致敬的正是那些永怀炽热梦想以及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们。也是基于对航天事业以及对航天人的敬仰,《银河补习班》对航天知识的补给有着显而易见的用心。
早在拍摄前,俞白眉和邓超两位主演便亲身多次前往航天五院学习参观;到了拍摄阶段,太空部分的故事更是找来《太空救援》幕后俄罗斯专业团队保驾护航;成片后,《银河补习班》则举办了酒泉和北京航天特别观影场以向航天人致敬,两位导演亦在观影现场被授予 “航天文化大使”荣誉奖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首映礼上,《银河补习班》公布了“梦想号”卫星科学实验荷即将承载观众们的梦想与希望飞上太空的消息。
“很酷”、“小银河冲呀”、“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等网友的反馈和写下的梦想,届时将被转化为数据上传至“梦想号”的卫星芯片中,这枚芯片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集成度SIP芯片。这一将梦想送入银河的举动,亦与电影内容以及想传递的精神内核遥相呼应。
如果说亲情与教育的普世性让《银河补习班》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那么对航天人勇敢与智慧的侧写、将个人励志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则让影片的情怀更具深度。而片中以航天员马飞的视角,透视一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甘愿奉献的美好品质,也无疑为推动中国航天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以情怀温度丈量电影工业高度,
《银河补习班》扛起暑期档现实题材大旗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作为一部少有的以航天事业为依托的现实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以教育为核心,航天题材是其情怀更是使命,因此该片对太空戏份的打磨一点也不含糊。
为充分还原航天员的工作状态和溢于言表的航天精神,作为航天员马飞的扮演者,白宇主动要求提前一个月进组接受特训,完成了大量的模拟失重状态、太空行走等硬性高难度动作。而为了营造逼真的失重效果,白宇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被绑上威压,经常头朝下在十米以上的高空连续排练十几个小时。
同时,为尽可能的还原太空舱的真实感,剧组搭建了整个平台,参考了俄罗斯、NASA等航天飞船的零件,制作了上万个螺丝钉,且每个螺丝的型号、零件颜色、面板的材料以及运用质地都不一样,加工技术也差别迥异。唯有如此尽心,光线打在太空舱时才能反射出真实的质感。俞白眉导演感慨道:“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航天科技各个方面的复杂性,了解航天事业的不易。
放眼《银河补习班》的太空部分,除了对太空之时的补给以及太空舱的高度还原外,即使是电影中戏份很少的问天阁,也参照了酒泉基地的本真模样全实景搭建,并请来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帮剧组一次又一次检查航天的设计问题。
“不管是太空里的动作戏,还是太空的特效部分,这些对中国电影来说其实都是非常好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正如导演俞白眉所言,《银河补习班》对航天戏份的匠心打磨,不仅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次全新尝试,更彰显了电影主创以及影片本身的家国情怀和宏大格局,极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以教育为核心、以航天为情怀,兼具诗和远方的《银河补习班》无疑争取到了与最广泛观众对话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7月18日,极具爆款潜质的影片还将释放怎样的声量?大可拭目以待。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欢迎添加微信186680980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