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这才是美国
微信号:MIGUO-1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文章的主角,一名印度女性,就是因自己的“眼见”改变了对美国和美国人的认知。她是如何从一个民族主义情结严重的人成长为一名“世界公民”的呢?
以下是本文主人公Sahana Singh的自述:
曾经,我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满情欲、优越感和排外情绪的国家。上大学时,我几乎讨厌关于美国的一切。
自小在印度长大,我从来不相信美国是电影里那种理想化的、自由与财富的应许之地。我从未幻想过用金子铺成的、乌托邦式的道路。
相反,我认为美国是粗鲁、傲慢和物质过剩之地,是我最不想去的地方。请不要误解我。和很多印度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好莱坞电影、美国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Diff’rent Strokes”(细路仔)和“I Love Lucy”(我爱露西)里的幽默真是太有趣了。
我对美国的负面认知源自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回到印度的浮夸型亲戚和朋友。他们说话时流露出一种自视高人一等的神情,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
他们随身自带瓶装水,说现在喝印度的水会生病。他们会操着新学来的美国口音不断抨击印度的“社会恶习” — 种族制度、高额嫁妆、重男轻女......
他们嘲弄以上现象,无视印度已经取得的进步,比如我们这个大家族中的很多女孩都上过大学而且有工作。从美国带回白人妻子的印度亲戚更让人难以忍受。
有一个这样的亲戚,喜欢在餐桌上提起有关性的话题,然后看着我们不适的表情大笑。
此外,我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美国不仅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流奶与蜜之地”,也是“犯罪、暴力激增和心理问题之地”。读者从各地写信给我表示支持,这让我更加确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到了考虑婚姻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合适的男人要么在美国,要么准备去那里。我对父母说完全不要考虑这些人。我只想找“印度制造”和“为印度制造”的人。当我见到后来的老公时,我让他确保自己没有搬到美国生活的计划。
结婚三年后,我的老公找到一份位于新加坡的工作。他没有因为我流着泪据理力争就妥协,而是承诺说如果我不喜欢那里,我们可以再回到印度。
幸运的是,新加坡就像是天堂一样的存在。我经常去那里的商场、公园和图书馆。那里的井然有序和严格的法律恰恰是印度极为缺乏的,让我十分惊奇。
我找到一份杂志编辑的工作。这份工作很棒,我可以四处旅行,与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吸收了新的观念,也开始检讨自己老旧的观念。
我曾经以为,印度家庭成员间亲密度极高,而西方因为离婚率很高,而且孩子必须在18岁之前离开家人,所以在西方,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和破碎的。
然而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看到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有充满爱的家庭。在阿姆斯特丹,我看到老人骑车和孙子一起去学校。在德国,我看到一家三代一起度假。走出国门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和美国人的接触对我最有启发意义
第一次出差到美国是2005年去华盛顿特区。入住酒店后,我出去找餐馆。一路上,我看到很多人专心地读书,有的坐在公园长椅上,有的半卧在草地上或者是在等公车的时候读书。
我暗自欣喜,“这里有着爱读书的文化”。这是美国给我的第一个正面印象。
后来我发现,在我因工作接触的各式各样的人中,美国人是最好相处的。他们风趣、友好。与人交谈时,他们专注而热情,体现了我在Toastmasters(英语演讲会)手册中读到的所有公众演讲金科玉律:肢体语言、声音变化、说服力。
他们的自信也令我印象深刻;几乎每一个我遇到的美国人,无论男女,身份(职员或最高行政官),都表现出一种自信(有时近乎骄傲),而这样的自信来自于在世界面前的放松感。我欣赏这种自由和情谊。这种同志情谊让我觉得自己很被接纳,很快就觉得很自在。美国人一点都不坏。
但是,当我的老公问我是否想搬到美国生活,我还是说不。我内心仍对这个国家存有一些因刻板印象产生的疑问:
枪支问题怎么应对?我们绝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在校园里遭遇不幸。
还有美国的环保问题。想到住在有温控的大房子而不是紧凑型公寓,开两辆车而不是使用节能型公共交通,我都觉得恐怖。
此外,我不想把整天的时间都用在做饭和打扫上,但在美国请佣人实在太贵了。为什么要放弃美国这么舒适的生活呢?
我丈夫也在犹豫,但他还是紧紧抓住了自己的美国梦,同时把迟迟不能去美国的责任推到我身上。
六年里,我回避关于美国的话题,但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我担忧女儿因为教育机会有限而失去全面发展的可能。新加坡只有两三所顶级大学,尽管也都很好,但毫无疑问,美国可供选择的优质大学数量异常丰富。
而我丈夫是一名化学工程师,他在美国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因为这里正发生着一场石油和燃气革命。很多事情仿佛都在告诉我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我接受了改变,我们搬到了休斯顿。
美国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要学习靠右驾驶、学习做饭、适应在没有佣人帮忙的情况下准备三餐,还要自己处理家里各种事情。
同时,我还要放弃对女儿细致入微的管束。在美国,她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可以自己选衣服穿,可以讲出自己的感受。
而我对美国的大多数担忧,一个接一个地都被克服了:思乡、对开车的恐惧、繁重的家务、扮演足球妈妈(花很多时间开车送子女去参加体育训练、上音乐课等的母亲,被认为是美国中产阶级至上层社会妇女的典型)。
我害怕的枪支暴力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尽管我的女儿非常独立,我们一家还是很亲密。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仍然存在,但我自己会更多地回收再利用相关用品。
现在,我会维护美国,旗帜鲜明地否定其他国家的人对美国一贯持有的负面看法,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
我年轻的时候,认为美国人歪曲地看印度,但事实上,我也歪曲了美国人。我批评他们不了解印度文化,而我对他们的文化也同样很无知。
事实上,美国并不是傲慢的排外之地,她也不是自由和财富的乌托邦。和所有国家一样,这里有着复杂的文化,有多个层面的长处与不足。
如果要我写一篇文章谈今天印度的人才外流问题,我不会否认,最优秀最聪明的印度人正在离开这个国家。
尽管这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但也有显著的益处:为印度带来投资和外汇,以及新的创新理念,帮助提升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人们拓宽自己的世界观,就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而这对所有人都是有益处的。我起初是个印度人,但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全球公民。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这才是美国,微信号:MIGUO-1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留学归来后的我们,究竟是兼容了两种文化的视野,还是不得不成为所谓的“世界公民”。这个世界何处是我们的故乡?微信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四年】 ,获取《留学四年后,我没有家了》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记得【星标】或【置顶】INSIGHT视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