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大家好

我是乌鸦校尉
因为垃圾分类这事

公司里前段时间还在感慨
上海人过得太不容易了
比如点外卖时候加备注

烤羊肉串不带签子

蛤蜊、生蚝不带壳

川菜小炒不要辣椒

就连解压必备的奶茶

都不敢多放珍珠了
没想到这才过了几天

大家就从吃瓜群众

变成了当事人

没错

这次轮到北京了
而且是动真格的
北京即将试点生活垃圾
不分类,不收运

倒逼小区、单位养成习惯

目前北京224个街道(乡、镇)中

60%的街道
已经建立示范区

推广垃圾分类
该来的总是会来
垃圾分类也不止是上海人的事
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垃圾减量,分类回收的大趋势下
有些90后表面上光鲜亮丽
背地里却开始“收破烂”
比如多余的外卖筷子舍不得扔掉
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喝过的啤酒瓶子

直接丢掉怪可惜的

那就囤起来收好
攒够一袋去卖钱

或者做成沙雕工艺品

还记得小时候
有些反感父母的“囤积癖”
这个舍不得扔

那个舍不得扔
家里堆了不少杂物

结果90后长大后发现

这些铁皮罐子丢了怪可惜
改成收纳盒真好用
正应了那句老话

90后终于活成了
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样子
从父母那一辈到90后、00后

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美德
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而已
1.
90后父母他们那一代人

由于物质相对匮乏
是不存在垃圾这一说的
蛋壳、菜叶子甚至粪便
都可以回归自然作为天然肥料

废报纸、纸张可以糊窗户贴墙
废旧零件会被回收利用
拿去卖钱或者改造成玩具
他们的童年玩具
基本都是DIY出来的
爷爷奶奶捡回来的废铁丝
高级点的材料有废旧铁桶箍
自己做个铁丝钩子滚着玩

这就是“滚铁环
小小的铁环
也能被高手玩出花来
普通玩家只会用铁钩控制铁圈方向

高玩能让铁圈飞起来再接住
谁有一个质量好的铁圈

那就是社区里最靓的崽

而喜欢舞刀弄剑的男孩子

一定记得这个东西

现在已经看不到它了

这个东西威力偏大,现在禁止制作了
这个类似弹弓的东西
叫做“火柴枪”或者“洋火枪
70年代出生的男孩子

应该还有印象

它是用自行车废弃零件组装而成
这种火柴枪声音很脆
很像电视里打枪射击那样
但由于威力偏大,很不安全
已经不允许制造它了

现在90、00后有高配的手机、电脑
在各种吃鸡游戏里乐此不疲的突突
反而体会不到那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简单乐趣
女孩子一般不喜欢打打杀杀

会选择一些偏“文静”的项目
那时十岁左右的孩子
动手能力就已经很强了
找一些家长缝衣服的边角料
用碎布就能缝制“小沙包”
快乐,有时候很简单
不花钱也能得到
仅仅是把废弃的资源利用起来

正是那个匮乏的年代形成的习惯
以至于很多老人都好几套房了

依然喜欢往家里囤积写东西
一些破烂都舍不得扔
总觉得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2.
校尉记得自己小时候

还真是捡垃圾长大的

每次在路边看到饮料瓶子

都会被爸妈唠叨着去捡起来
倒掉里面残余的液体

拿回家攒着卖钱
所里家里的阳台
往往会变成下面这样
每周都会有收破烂的人
到小区下面扯着扩音喇叭喊道
收破烂,收电冰箱、电视机等等
阳台上分类整理好的瓶子,纸壳

就这样完成了一趟循环
有时候汗流浃背地
拎了大袋瓶子出去
换的零钱还买不起几瓶水
校尉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
提前接受了社会的毒打
感受到了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还有每年开学之前

都要给新书包书皮

有的同学直接买塑料书皮

书脊后面跟一个塑料夹子那种

最重要的一点是
书皮上往往印有卡通动漫、游戏人物
这个在当时很流行
现在小学生的书皮,可能是吃鸡和农药了吧
校尉当年也想跟爸妈要钱买书皮

结果被无情地怼了回去

过期挂历自己包
一个不就行了

一天到晚就知道瞎花钱
胳膊拧不过大腿

最后校尉还是乖乖拿起剪刀
动手裁了书皮出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而到了毕业季

经常有大规模狂欢

不少班级会集体把书撕成碎片

好像有深仇大恨一样
如雪花般往楼下扔

宣泄着3年积攒的压力

校尉犹豫了一下
撕书只会给环卫阿姨增添负担
还是默默地把书整理好

打包运到废品收购站

毕竟蚊子肉也是肉嘛

书中自有黄金屋
论斤称的那种
3.
去年回家过年时候

我在厨房帮忙打扫卫生
我妈让我去找个袋子
把超市买的菜分成两份
往奶奶家拿一点过去
看到我妈厨房那个纸箱子里的购物袋

我突然想起了自打上班以后
蔬菜水果都是在团购APP上买的

那些包装袋子都没舍得扔

存在出租屋的厨房里
(摆放很乱,请忽略细节)
于是我跟我妈讲
“妈,您知道吗
现在90后也开始囤袋子了”
我那出租屋里也有好多袋子
留着装不同种类的垃圾
只见我妈眉头一皱

转过身瞧了我一眼

眉宇间透露出些许嫌弃
“北京那屋子那么小
还要装这些乱七八糟的
该扔的东西就扔了
别把房间整得像狗窝”
看着我妈厨房整齐有序的购物袋

内心突然变得五味陈杂

有一种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内心混杂着好笑和自嘲
果然每一代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啊
上学的时候

90后感觉爸妈唠叨又麻烦
这个不舍得扔

那个也要捡回来
等到90后步入职场
扛起生活的重担的时候
终于理解了父母的小习惯

应该这么说
现实使我们学会生活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

论起垃圾分类,破烂回收利用

我可是真是个生活小能手

小时候嫌弃妈妈留下的
月饼盒
工作后可一点都没浪费
拿来当花盆种上了草莓
自己动手,实现水果自由
茁壮成长的草莓苗
而用过的外卖塑料盒子
是种多肉植物的上上之选

尤其是白色透明塑料那种

可以方便观察根系长得怎么样
少丢一份塑料垃圾,还可以省下花盆钱
京东上买的冷链牛排吃完后

我把带拉链的外包装留下
找了个大小刚好合适的快递盒
组合起来做成了一个便携式工具箱
一个小小的牛排箱

里面有我的秘密武器

精密螺丝刀套装

拆个笔记本不在话下
还有鼓风机、刷子等清灰套装

闲来没事的时候
可以帮小姐姐们清个灰
修修电脑什么的
而那些好看的零食盒子、猫粮盒子

可以作为小型收纳盒
放一些零零散散的小玩意
还有过生日时候

买生日蛋糕送的蜡烛
当时只是象征性点了几根
剩下的蜡烛可以留着
明年过生日时候在订单上备注

麻烦店家,不需要蜡烛,谢谢

我又想起高中过18岁生日时候
后悔那两个“1”和“8”的蜡烛扔了

如果一直存着的话

以后81岁生日刚好可以用上呢

4.
北京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垃圾分类
但我看了不少新闻
注意到一个现象

那就是各个城市垃圾分类标准
似乎还有一些区别
比如北京垃圾的四分法
里面就没有上海那个“干湿垃圾之分”

取而代之的是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

本来干湿垃圾就有点分不清
这下标准还不一样

真是让人头大

校尉前段时间狂吃小龙虾

那小龙虾算是什么垃圾呢

之前听不少“经验帖”说
小龙虾头、壳还要区分开???
总不能让我小龙虾壳也做成工艺品吧
上搜索引擎查小龙虾该扔哪个桶时候
发现各种乱七八糟的答案

看着让人眼花缭乱
还好中国的数字科技公司给力

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群众呼声

推出了便民的垃圾分类助手

有的用上了AI智能识别技术
拍个照就能解答灵魂拷问
“你是什么垃圾”
京东数字科技也基于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推出了垃圾分类小助手
以小龙虾为例
只需要在京东金融APP中
找到它上线的垃圾分类助手功能

输入小龙虾就可以啦
这一简单的操作背后
其实是通过海量的电商数据库
利用
AI技术进行深度学习
做到的

当你输入“小龙虾”时

由AI自动匹配语义相近商品种类
调出小龙虾头、整只小龙虾、小龙虾
通过查询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头,脚还是壳,整只虾
统统都是湿垃圾
下方还可以轻松获取
垃圾分类的投放指导
这个智能助手不仅能告诉你怎么分类
还可以提供“
拍拍回收
”服务

那些不好搬运的大家具、家电、装修垃圾

以及有毒的废弃电子产品
还可以一键享受上门回收服务

真正的一步到位,省心省力
而闲置的可回收垃圾
比如旧手机,旧电脑和包包等等

也可以通过上门回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物尽其用
还有的公司推出
智能回收机
比如要回收快递箱
只需要在机器上扫码

点击“纸类回收”选项

相应的回收箱就会打开
校尉一直相信

解铃还须系铃人

想要解决发展带来的“垃圾围城”问题
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本身解决
比如北京街头就出现了

人脸识别垃圾桶
识别小区居民的信息
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小礼品
提高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等AI的姿势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发出更加智能垃圾桶
可以自己学会识别并分类垃圾

那就更完美了

美国有家科技公司
就在研究这个
AI智能垃圾桶
能够自动给识别垃圾种类

在内部精准分类投放
对于建筑垃圾等特殊大件垃圾

芬兰一家机器人公司
开发出了
智能分拣机器人
自动将可回收的固体
从建筑垃圾中分拣出来
效率远超人工分拣
物尽其用,勤俭节约的的传统美德

和现在的科技引领的垃圾分类

在内核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人类文明
就体现在运用各种工具改善生活上
从远古时期的长矛、石斧
过渡到现在的AI、机器人

无论是面对凶猛的原始野兽
还是发展带来的“垃圾围城”

每个时代我们都能找到不同的方式

在满地荆棘中杀出一条路

这场与垃圾的“全面战争”

人类终将取得胜利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新京报:动真格!北京将试点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
新浪新闻:烤串不要签蛤蜊不要壳 上海人点外卖开始这样备注
试物所: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收破烂了
微博@临沂老吴:童年的火柴枪
微博截图:#90后捡破烂#
新京报:北京这个小区推出“人脸识别”垃圾桶 识人开盖自动积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