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闻热点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密恐
“密恐是怎么来的?”
上周看到一条微博,王丽坤发了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是极度密集的各种“眼睛”,密密麻麻堆砌在一块......下面留言也不出所料都在讲“密恐患者吓死了”、“直打哆嗦,心慌发凉”。
于是我忽然想搞清楚:密集恐惧症到底是什么 ?真的存在吗?
目前对密恐的研究有限,所谓密集恐惧症(trypophobia)还没有被正式纳入疾病诊断范围中。但从2009年起,密恐这个词就频繁出现,用来代指对密集的物体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
研究人员Michelle Vlok Barnard曾对95名密恐人士调查发现,密集恐惧症通常与广泛性焦虑有关,即那些恐惧密集物体的可怜人儿,也更容易对其他事物感到焦虑。
另外Michelle Vlok Barnard还证明,面对一堆密密麻麻的洞状图片时,密恐患者更容易产生的是厌恶情绪,而不是恐惧情绪。听起来,密集恐惧症该改名叫密集厌恶症才对?
在另一项研究中,Kupfer, Tom R认为密集恐惧症是一种进化反应,看见密密麻麻的东西容易让人联想到进化过程中易让人感染疾病的虫卵,寄生虫等。这些生物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们会产警觉反应,本能地回避这些生物,而这些生物往往是密集出现的。

02
父母
“父母生而不养将被严惩”

近日,十二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对那些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父母,将给予失信联合惩戒。该意见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
多数对孩子“生而不养”的父母,往往都不懂得如何教养孩子,也不懂得教养孩子的重要性。看看Plopa曾提出的4种父母教养模式,也许我们会更清楚教养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 接纳模式:父母能够肯定自己的孩子,向孩子表达尊重并对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状态敏感;接纳的态度与安全、信任、充满善意的家庭氛围有关,这使得孩子能与父母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孩子也能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 拒绝-否定模式: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不愿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当孩子寻求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刻意疏远。这类父母更倾向于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不是照顾孩子情绪状态。此外,父母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只有当孩子与父母的期望一致时,才会肯定孩子的行为,不太尊重孩子的个性。
  • 不稳定的模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没有特定的模式,他们也许突然会对孩子生气并惩罚孩子,也许会突然对孩子疼爱有加。这种由父母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并开始与父母保持距离,并且不愿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
  • 过度保护的模式:父母太过关注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做决定,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时,这类父母会感到焦虑,他们总担心孩子不能照顾好自己。
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接纳的态度最能促进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并帮助孩子发展出较好的自我认同。
拒绝否定、不稳定、过度保护的父母教养模式,更容易让个体在成年后形成高自我中心水平。
当不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需要接受惩罚,一定会有更多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吧?

03
认错
“对不起行了吧?” 为什么人们难以承认自己错了

在生活中,大家都曾经说过或者听过不情愿的道歉,比如内心明明很难受,但还要满不在乎地说“对不起嘛”。而临床心理学博士Kate Kaplan 的工作,就是去探讨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真心地承认自己错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谓不情愿道歉,很常见,比如沟通到一半,一方突然激动地说“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想怎样?”、“还有完没完了”,试图终止对话。看似在道歉,实际上在否认自己的错误。它不仅会破坏彼此的亲密关系,让同伴感到沮丧;还会扼杀我们的个人成长。
Kate Kaplan 认为,拒绝承认错误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通过否认和拒绝的方式来维持良好的自我信念。毕竟,承认自己犯错会让个体感到尴尬、内疚和自我怀疑。然而这种“保护行为”并没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因为通过不断否认错误而建立起来的高自尊,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
说到底,我们不愿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的背后,是害怕一旦出错就不再可爱了,是不愿承认自己也是一个会出错的普通人。但真实的力量远远大于完美的力量,也许我们正是因为真实,因为优缺点,会犯错误,才被别人深深喜欢着。

04
恋爱

人们真的会喜欢上某一特定类型的人吗?

说起谈恋爱,大家一定被问到过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女生?”
当你开始一段新恋情的时候,你会刻意寻找与前任相似的人还是完全不同的人么?在恋爱这条道路上,真的有所谓“正确的类型”吗?
近日,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一项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Yoobin Park和Geoff MacDonald想知道有多次恋爱经历的个体,其多个交往对象在人格上是否有某些共同特点。有332位参与者参与了研究,利用德国成年人大型研究数据库,研究人员得到了参与者和其历任交往对象的大五人格的测验数据。
结果表明,大方向上我们容易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Yoobin Park解释道,人们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为“功能互补”的作用,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和限制,而与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刚好能够填补自己的局限性。
研究也发现,参与者们大多数曾经交往过的对象,彼此之间也确实具有高相似性。
这样看来,我们在择偶的过程中,某种特定类型的人的确会更加吸引我们。 所以你总是被什么样的人所吸引呢?

05
阴暗面
人性阴暗面的隐藏力量

刚看到了《沉睡魔咒2》预告片,黑暗童话电影又来啦。
也许有人不了解这部电影,它是以童话《睡美人》为基础,但走的却不是公主和王子真爱的美丽路线——讲的是一位女王被爱情背叛,黑化之后寻找发小复仇的故事。
我总觉得这种成人童话其实更接近人性本身。再美丽的童话都会黑化,再好的人也会有阴暗面。
荣格(Jung)将人类的黑暗面,比如负面的、具有破坏性的特质称之为阴影(Shadow),它代表着我们痛恨的、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想要隐藏起来的部分。但意识到自己的黑暗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多数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其实是个自私、冲动、不道德的人。
有趣的是,阴影不仅仅包含破坏性的部分,它还能转化成为创造力和强大的潜能。虽然很多时候为了遵守社会期望,我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负面的想法,但一味的否认自己的阴暗面,只会让自我支离破碎。
努力整合阴影的同时,也是在深度了解自己。
正如荣格所说:“世界上有很多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等待沉睡上。” 
好啦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References:

Kupfer, T., & Le, A. (2019). Disgusting clusters: trypophobia as an overgeneralised disease avoidance response. Cognition And Emotion, 32(4), 729-741. doi: 10.1080/02699931.2017.1345721
Vlok-Barnard, M., & Stein, D. (2019). Trypophobia: an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features. Revista Brasileira De Psiquiatria, 39(4), 337-341. doi: 10.1590/1516-4446-2016-2079
Plopa M. (2005), Psychologia rodziny. Teoria i badania. Kraków: Oficyna Wydawnicza Impuls.
Park, Y., & MacDonald, G. (2019).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6), 12793-12797. doi: 10.1073/pnas.1902937116
Why it’s so hard to admit you’re wrong — and how to get better at it.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bcnews.com/better/lifestyle/how-get-better-admitting-you-re-wrong-ncna1003356#anchor-WhyAdmittingFaultisSoDifficult
Carl Jung and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Our Dark Side.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academyofideas.com/2015/12/carl-jung-and-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our-dark-side/
海海玛蒂 ✑ 撰文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点击阅读原文,来「简单心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