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麻将馆、林荫小道上飘零的落叶和拥挤茶馆中消磨的时光,组成了一副成都老城的生活图景。可如今,有些市井风貌也许已难觅踪影。
在成都听戏、泡茶馆、逛庙会,百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色人群在这座城市里如何生存?
历史学家,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王笛,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曾著有“茶馆两部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以及同样聚焦川渝地区的社会文化史著作《街头文化》《跨出封闭的世界》等。近期出版了《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以及《消失的古城》两部与成都相关的著作。
“王笛与成都的对话”系列讲座,将陆续在成都寻麓书馆举办:
【主题一】梦回老成都:茶馆、文化与生活
【嘉宾】王笛
【主办】寻麓书馆、腾讯·大家
【时间】7月21日(周日)14:30—16:30
【地点】成都麓湖生态城·A4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地铁乘坐一号线至红石公园站D出口出站,自驾请地图搜索“麓湖艺展中心”导航前往)
【备注】活动需报名,报名请扫描下面报名二维码!
活动报名二维码
【活动简介】
成都茶馆是举世闻名,茶馆和茶客们创造了丰富的茶馆文化。成都茶馆的规模大和数量多,茶客的众广,对社会各阶层的很具包容性。
李劼人在《暴风雨前》所说的:“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了的一种生活方式。”在20世纪前半叶的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茶馆实际上是个微观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本次讲座,王笛教授将围绕成都茶馆,探讨茶馆与成都生态、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后续讲座主题分别为:
【主题二】袍哥的世界:传说、历史与故事
袍哥是四川历史上分布最广的社会组织,关于这个组织以及成员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
四川的乡土作家经常描述袍哥,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讲成都郊区一个叫石板滩的地方,镇上的蔡大嫂非常漂亮风韵,她和袍哥首领罗歪嘴之间有私情。好多人对她馋涎欲滴,但是由于她有罗歪嘴的保护,所以不敢染指。蔡大嫂不喜欢老实巴交的丈夫蔡傻子,就喜欢有匪气的罗歪嘴。蔡大嫂是幸运的,因为她爱的是一个袍哥,否则她的结局就很难预料了。
1949年以前,袍哥在四川分布非常之广,到底广到什么程度?有的说有一半的人是袍哥,有的人说2/3的人是袍哥。范绍增的估计,他说90%的成年男人是袍哥成员。在194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廖泰初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根据他的调查考证,他认为成年男子的70%以上是袍哥的成员。
这是否有依据?为什么那时在四川有这么多的袍哥?
这次讲座将追溯关于袍哥的传说,发掘他们神秘的往事。
【主题三】图像与文学:哪里寻找老成都?
各种图片、绘画和文学作品给我们了解老成都提供了珍贵的记录,弥补了历史资料的不足,为我们深入了解过去的成都提供了依据。
在王笛教授对成都的研究中,图片一直是重要的资料来源,比如在《街头文化》英文版共使用了59幅插图,王笛教授将所有版权问题在表中都作了相应的交待,并认为不会有问题。但不想2002年7月31日收到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编辑助理卡门的电子邮件,告诉王教授出版社的版权审查部门发现,本书中的三幅图取自大卫·格拉汉姆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四川的宗教》(Religion in Szechuan Province)。博士论文的资料只有在1923年之前(即80年前)的才可以自由使用。因此这些图片必须得到版权许可,否则只好从书中抽出。
虽然只有三幅图,但它们对王笛教授要论证的主题却非常重要,它们都是大卫·格拉汉姆在1916年至1926年在四川作田野调查时收集的。其中一幅图是一对方形门联,从右到左写着“一本万利”四个大字,每字的上方用小楷写有诗一句,联在一起即:“春游芳草地,夏赏采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该诗含春夏秋冬四字,虽然是大白话,却十分隽永,意境美妙。
王笛教授是如何找到这三幅图的版权的?在历史研究中,图像资料的意义在哪里?王笛教授是如何使用图像的、绘画的、文学的……资料,来还原成都历史的?
【主题四】麻将与城市:应该怎样展示成都的城市形象
2000年在成都发生了一起全国瞩目的因为打麻将引起的官司,这也触发了一场怎样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的讨论。
现在的成都,打麻将无处不在,成为市民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不过,不要以为这是中国国粹,玩麻将是自古亦然。麻将在民国时期依旧在各种公共及私人空间大为盛行,原因便是其易于操作、上手轻松,不论作为家庭消闲活动、或大众娱乐形式都颇为合适,更不用说其所基于的极其深厚和稳固的文化土壤了。
但麻将除了娱乐之外,能否展示城市的形象?如何更好地展示成都的城市形象?本次讲座,王笛教授将一一作解。
后续讲座时间,敬请留意活动预告。
【推荐图书】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价:59.00元,2010-01
本书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69.00元,2018-10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街头文化: 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王笛 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 译;商务印书馆;定价:45.00元,2013-03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史料运用丰盈全面:西方人的图像提供了冷峻实录,而国人的竹枝词、小说则增益了抒情性的回忆补充;论证线索也得当精致,在布罗代尔对“日常”重视的启发下,镜头从街头社会的民生细节入手,最后转入地方精英的改造图景以及国家权力的碰撞时局,描述画面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青羊宫、新南门、春熙路,都是熟悉的空间方位,成都话又亲切地不得了,好多地方读来微笑不已。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定价:69.00元,2019-01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城成都的风貌,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好在,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妓女、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对成都和成都历史研究感兴趣的小伙伴,请点击阅读原文,来布谷学社听听王笛老师关于“成都”的有声专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