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专业领域努力耕耘,都可以拥有一片天空。而世界上并没有平凡的人,只不过精彩的方式各自不同而已。
高考结束家长群里在传韩寒和刘亦婷的故事。

看到媒体和家长们说韩寒当年叛逆,如今却相当成功;哈佛女孩怎么样呢?
不过是泯然众人,变成美国人而已。

心里一惊。
“泯然众人”是失败吗?
刘亦婷"泯然众人"了吗?她失败了吗?大家对韩寒的称赞是这样的出了书、赛了车、当了爹、还上过《时代》的封面。

能上《时代》封面是因为韩寒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现象。
《时代》杂志挑选封面人物希望从他身上折射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和民众思维上的变化。
这跟人物本身取得诺贝尔奖、为人类作出贡献,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说韩寒的成就大于刘亦婷,然后下结论说刘亦婷是失败者?
请先等一等。

那么刘亦婷做了什么呢?大家看到她从哈佛大学毕业,在美国生活嫁给一位美国的律师,于是说她对中国没有关注了。

真的吗?
搜了她的履历:她的早期工作是在波士顿咨询。
这是一家美国顶尖商业公司,它服务的客户是全球的,包括中国的华为。
华为能够从一家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变成行业领军,得益于波士顿等咨询公司给的宝贵的建议。

华为CEO任正非先生前不久接受采访时,也特别提到我们应该把美国政府和美国的企业分开来谈,不要极端民族主义。
美国企业在华为成长过程中做出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华为如何走路。

而美国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企业不一定支持政府。这次的贸易冲突,美国企业也纷纷在反对政府决策。

那么说回刘亦婷她的确给波士顿咨询工作,可你凭什么断定她不参与中国相关的项目,没有帮助到中国的企业?
再说了绝大多数时候,当一个人能够用专业的态度和知识,服务于世界各地领先的公司,带动全球行业更好的发展,中国企业才会受益,世界是一个整体!

再细看她接下来几份工作从Vision Capital、睿实资本,到如今秦岭资本的COO,都在集中给中国企业做战略和投资。而她在成都的母校以她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她曾多次回到母校,给师弟师妹们建议和咨询。

可以说刘亦婷在哈佛读完经济和应用数学之后,在专业的路上更深入发展,也用自己的知识,回馈于母校和年轻的学生。
她的人生哪里失败了?
大部分人的思路是这样的她曾经是全国知名的人,是那1%站在公众视野里的人,而如今吃瓜群众的1%名人榜里没有她了,所以她太失败了……

有人甚至总结道人生巅峰开始太早,后面就会走下坡路了。

吓得一身冷汗啊!

首先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代表了她的人生巅峰么?然而恐怕不是这样……

出一本书,作者拿到的版税是很有限的。
并且那本书主要是刘亦婷妈妈的育儿纪录,她从孩子出生就开始阅读大量的育儿书,并坚持在女儿身上实践,孜孜不倦写了18年的育儿记录,只不过孩子考上哈佛之后被出版社出版了。

她们一家的人生一直在那里,只不过出书后,被你看到了而已。
而人家现在的人生还照常进行着只不过没被你看到而已……你凭什么来定义人家的“人生巅峰”,又何来“下坡”呢?

很多华人有一种奇怪的思路,仿佛被媒体报道的,就是成功的,哪怕一开始被骂的网红。
一旦红的时间长了不管学识和价值观如何,都能变成励志典范。
而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里低调耕耘,没有被大众媒体曝光的人,就是失败的。

这是典型计划经济时代的金字塔思路。一个人只有做了局长、总裁、明星,才是站在金字塔顶端,才是成功的。
然而,市场经济社会不是这样的。
拿美国来说中产阶层、有知识和专业能力、受过良好教育一群人,才是主流社会。而我们认识的总统、CEO、明星,他们只是上流社会,并不是主流社会。

上流社会是被人认识的,却不一定是受人尊敬的。

而有良好教育、有专业素养、低调干事的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定是受人尊敬的。

我们今天鄙视刘亦婷,说她没名气,走下坡路……我们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学识,是不会过期的船票
不知道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边崇尚名校,一边鄙视知识的。
韩寒的成功以及现在红遍各大平台的网红,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不用学习、发财致富”的希望。

还有家长说学霸学渣都是暂时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但我想说刘亦婷和韩寒的成绩,都不是被风水转来的!他们当然被好的机会眷顾了,可是,人家本身的能力还是在那里的。

韩寒当年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让当年的作文大赛评委眼前一亮。

韩寒没有走传统的学校教育路线,但他读了很多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成绩,正是知识带来的。而他在接受采访时讲的这段话,也讲到学习的重要性。

韩寒当年的成名,是因为碰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个比赛需要反传统思路的文章。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遇。假如让孩子去效仿韩寒,他的人生恐怕并不会顺风顺水。

如今的网红,也一样受益于突然爆红的潮流,比如抖音。一旦这波潮水退去,很多人都要急速转型,可能搁浅在沙滩上。

那么刘亦婷呢?
她如果没有去哈佛、没有出书,她不会像现在一样出名。但是她谋生的能力,说到底不是名气带来的,而是学识和专业素养带来的。

赶潮流本身没有错,抓住机会人生也许发生逆转。

然而:这是小概率事件,太偶然了。

如果人人想着一夜爆红,失望的会是绝大多数,况且想要维护名气,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努力演好一个角色,身心的代价都是极大的。

而孩子的一生很长,她也许应该早一点明白:学识和专业能力,才是一张不会过期的船票;
它不一定带来名气,但它可以带来持久的财富,伴她在海上越来越自由的航行。
如果她在专业领域乐在其中,人生会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很多时候,无需人前成功,就能过好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对于刘亦婷的质疑还在于,她妈妈出了一本“育儿宝典”,但现在大家觉得里面的方法未必对,还有人照搬实践后,并没有上哈佛,反而留下心理阴影。

哈佛大学曾对刘亦婷做过采访,她谈到出书这段经历,讲得挺实在的。大意是说——

在她成长的2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大,其中包括:中国家庭开始关注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
她妈妈受到家庭教育书启蒙,在她身上实践这些方法,并保持记录育儿日志的习惯。
到她18岁时积累了关于她成长的一手纪录,只是如果没有她后来的成绩,这套纪录恐怕也不会被公众关注。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走红是有时代背景的。
那个年代能够把家庭教育的思路系统纪录下来,女儿能考上哈佛的中国家庭,凤毛麟角。所以才会有那本书的爆红。

从书里面我们能看出她的妈妈是一位好学、用心的母亲。从听觉、触觉、营养等等各方面给孩子启蒙和培养。
这样执着的进行早期教育、主张父母“先学习、后育儿”的家长,在那个年代并不多。

而现在早教理论和培训班,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亦婷妈妈的一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不新鲜,有的还值得更新。

值得交流借鉴的永远是别人的方法,而不是他人的人生。

刘亦婷还说到一个关键问题假如她没有考上哈佛,她妈妈的育儿分享,不会得到同样的关注。

的确即使方法全都对,可我们看重的往往就是结果本身。

于是成功者说什么都是对的;失败者讲什么都是错的。

才会有人不假思索的照搬刘亦婷妈妈的方法,什么捏冰块锻炼意志力,让自己孩子执行,分秒都不能差。

可事实上成功与失败都有值得分享的经验,也有需要批判看待的方法。

这个世界并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对于成功的误会。



《美国咖》立足美国,服务于海外华人.
免费发布处理各大地区各类综合信息
(招聘求职,二手买卖,求助问事,招租求租等...)
轻点击下方logo字体即扫描二维码关注

  加州地区
科罗拉多
芝加哥
洛杉矶
 大佛州

 大华府
 旧金山
 大德州

亚特兰大

波士顿
西雅图

 新泽西
 大费城

 大纽约
法拉盛
 布碌仑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我们订阅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