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对外开放,游客通过线上的方式可以进行实名预约,每天限制3000人。游人可在良渚古城“穿越时空,看到五千年前水草丰美、河网密布的王国都邑。而对于那些还来不及预约前往的朋友,这篇文章可以满足你对良渚古城的所有幻想——
那么首先,
良渚是什么?
她是美丽的小洲,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小镇,是一个以该镇命名的史前文明——几十年前,因出土了大量神秘良渚玉器而轰动学界,十年前因发现良渚古城而为公众所熟悉。
良渚神徽:余杭反山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有神人兽面浮雕纹样,它已成为良渚文化的标志符号。
琮(cóng),一种外方(或弧方)内圆的筒状玉器,早在《周礼》中便被记载‘以黄琮礼地’,在中国古代的权力谱系中占据着显赫的象征地位。
玉琮王(反山出土)
四处古文明分布示意图。
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有着“中华文明曙光”之称。它与同时代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并存于世。但是,因为消失得太久,也因为认识得太晚,以致于它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
C形盆地内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结构图
良渚文明分布于环太湖流域,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地区都有分布,由于范围太广,使良渚考古持续不断地有所发现,目前已发现600余处遗址,其中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此外,还有武进寺墩、昆山赵陵山、青浦福泉山等次中心聚落,学界认为良渚文明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良渚古城的发现以及确认,
却经历了相当相当漫长的过程——
莫角山宫殿区结构图
1936年,年仅25岁,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随后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由于之前出土的良渚玉器被认为是周汉之物,良渚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知,学术界认为良渚出土的黑陶是北方龙山文化南渐的结果。
摄影:熊剑
良渚古城宫殿区今日已成“大草原”。
良渚古城勘探场面
大莫角山南坡挖掘
莫角山宫殿区钻探
1959年,夏鼐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第一次确认原来被认为属周汉时期的琮、璧等玉器,是出自良渚文化墓葬中的。浙江余杭良渚一带的考古工作处于遗址点数量默默积累的阶段。
东城墙
摄影:熊剑
北城墙
西城墙
1986年—1987年,先后发掘了良渚反山贵族墓地、瑶山祭坛及贵族墓地、莫角山巨型土台等,清理了一批随葬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的权贵大墓,引起了学界轰动,良渚文化已显露出文明曙光,甚至已进入文明阶段。良渚遗址的考古由“遗址点”的阶段跨入到“遗址群”阶段。
俯瞰反山墓地
2006年-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良渚文化已处于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是同时期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古城是良渚文明的都邑,这也使良渚考古从边界模糊的“遗址群”阶段,跨入到中心明确的“都邑”考古阶段。原来的130余处遗址,都能在新的考古版图上找到基本的功能定位。随后规模宏大的外郭、水利系统的发现,正是在全新的大遗址考古的思路上的成功实践。
玉钺王(反山出土)
玉梳背(反山出土)
玉牌饰(反山出土)
玉端饰(反山出土)
漆器复原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大观山村,处于一处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的北部。
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
瑶山发掘场景
玉三叉形器(瑶山出土)
玉琮(瑶山出土)
玉璜(瑶山出土)
良渚古城遗址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
良渚古城晚期遗址和水系分布
其中良渚古城的核心区面积为800万平方米,可分三重,最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西侧的南北向高垄上,分布着反山王陵等高等贵族墓地。宫殿区和王陵区又被城墙和外郭所环绕,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形成类似后世都城的宫城、内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
良渚古城建城前的地貌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及权贵墓地。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及水利系统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工程极为浩大,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土石方总量近1000万立方米,古城系统无疑是一个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建设过程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老虎岭水利遗址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南北长1910、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高约4米。除南城墙无外城河外,其余三面城墙均有内外城河,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2座,古城内外河道纵横,形成水城的布局特点。
草裹泥
草裹泥工艺
老虎岭出土的文物
从古城的布局来看,莫角山宫殿区位于整个古城的正中心,而可能为王的居所的大莫角山又是宫殿区内最重要的宫殿基址,站在大莫角山上,城内外以至于大遮山与大雄山之间均历历在目,使得在其上居住的王者或权贵拥有广阔的统治者的视野,充分显示了王权的尊贵,体现了王者居中居高的特点,宫殿区处于城内高地也是中国历史时期大多数都城遗址的共性。从反山、瑶山的墓葬排列来看,两处权贵墓地中出土遗物最丰富的墓葬均位于成排墓葬的中心部位,也充分显示了王者居中的特点。
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
狮子山、鲤鱼山、官山坝体现状
岗公岭水坝被取土破坏的剖面
鲤鱼山坝体堆筑结构图
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的水利系统,共由十一条水坝组成,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是良渚古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可能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诸方面的用途。整个水利系统土方量达260万立方米。其测年距今约5000年前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防洪水坝系统,具有极高价值。
塘山长堤出土的玉料
塘山长堤顶上的良渚墓葬
良渚古城的外围分布着瑶山、汇观山等祭坛遗址和权贵墓地,祭坛均始建于距今5000年前后。这两处祭坛是在自然山丘上人工平整修筑而成,最初起到观象测年的功能,废弃后埋葬有高等级大墓。古城核心区之外还分布有1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包括两片遗址密集分布的区域,分别是位于以荀山为中心的良渚镇一带及古城东北部的大遮山山前地带,这是良渚古城最主要的郊区。
南湖出土的良渚时期竹筏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7月新刊现开通预售,
扫描下图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新刊抢先订!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