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震惊全国的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某某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好奇与关注,就是因为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人们心中大写的“优秀”,不知道什么时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而据调查,实际上无论案前还是逃亡后,他都与正常人无异,没有报复社会,也没有对他人造成半点伤害。
所以,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夏目漱石在其小说《心》 里说:“世人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大意不得的。
人世间的恶,大多数都平庸不奇,因为不易如觉察,也因此害人最深。
今天小编要推荐的就是这样一本书写下桩桩人间平庸之恶的书——《深蓝的故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本书

 1
深蓝是谁?
一位湖北某市派出所的基层民警。
众所周知,民警的工作大多数时候都琐碎而辛苦。
平日里寻人,办手续,跑看守所检察院治安检查、消防检查、重点人口谈话、精神病人家访,还要增援时不时发生的群体性案件和恶性案件, 即便是宝贵的轮休时间,也需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深蓝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由于编制有限,他有时候还要一个人当几个人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都要上。
深蓝所负责的辖区在城乡结合部,四通八达,龙蛇混杂,大小案件层出不穷。
日复一日地接触犯罪嫌疑人和其他令人神伤的不幸之人,不断承受着高强度工作,让他时常承受心理“低压”和负面情绪。
对于工作压力,他有时打球、骑车、看书,但最多的,是他借着“深蓝”的笔名记录那些真实工作往事,发表在网络上,抒发心中的愤懑。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深蓝在一个非虚构写作平台发表作品近20万字,稿件结集出版,书名就简单地叫做《深蓝的故事》。
在序言里,他回忆了自己刚开始做警察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第一次110出警,惯偷被群众当场抓获,深蓝呆站着不知该说些什么,最后憋出一句:“大哥,偷东西不对……”第一次处理自杀现场,他被上吊者突然断掉坠落的脑袋吓哭了……
前辈的警告诉他:“你一定得把你做的这些事儿都记下来。”
2
于是,基层民警深蓝在书中娓娓道来了自己从警生涯中的十九个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笔法朴实却鲜明,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都市众生受难图”——
里面有有溺爱孙子种下恶果的爷爷;
有职业“医闹”最后却被“医闹”的男人;有互相隐瞒实际情况的骗婚夫妇;
有两肋插刀却被兄弟插了两刀的“老好人”;
有思想顽固不化把儿子变成精神病的老太太;
被原生家庭逼着贴补家用的失足女;
有偏心幺儿后寻短见的老妇人……
都是些街头巷尾再普通不过的小老百姓,但在深蓝的文字中,你所感受到的却是如此幽微复杂的人性,难以让惩罚安抚的伤害,以及无法被法理弥合的情感创口
书中的不少犯罪与悲剧,都和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母爱的偏离或纵容,以及家人盲目的爱脱离不了干系。
说来也奇怪,明明每个十分钟就能读完的小故事,那种沉重与无力感却好像需要一辈子去消化。
比如以下这两个故事:
 要命的熊孩子 

缺乏共情的反社会人格可能是基因作祟,但很多坏孩子长成坏大人的养成之路,和原生家庭脱离不了干系,有些出于严重的虐待,有些则出于畸形的溺爱。
一天,深蓝出警到某小学,原因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被学生的爷爷打了。
老头姓张,原是市机械厂的副厂长,儿子儿媳在外地做生意,他和老伴儿就帮着带孙子东东。
这孩子劣迹斑斑,幼儿园起开始欺负同学,教导主任见他屡教不改,用教学的木尺打了孩子的手一下。
孩子回家一告状,爷爷就气急败坏地冲到学校,不管事情来龙去脉,动手打了教导主任。
原来,张厂长膝下三个孙女儿,终于盼来这一个宝贝孙子,被当成延续香火的希望,百般袒护。周围邻居都说:“在他们家,张厂长是孙子,东东才是爷爷。”
后来,东东闯的祸越来越大,深蓝和这家人打交道也越来越多,经常就是为了调解东东和被欺负的同学两家之间的争执矛盾。
一次,张厂长又带东东来做笔录,小孩子见施工工人在用电钻就想借来玩玩,讨要不得便把“仇恨”记在派出所头上,趁晚上画花了派出所的外墙,全是骂人的脏话。
他们一家再次被叫到公安局之后,张厂长果然又死不认账,直到看到视频后,才非常勉强地接受:“孩子小不懂事,又没造成多大损失,你们至于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嘛!”
不过最后张厂长的结局挺惨的。
一次逛商场的时候,东东非要一个玩具,张厂长说钱没带够不能买,孩子当场就发作了。张厂长觉得磨不开面子,把他带离商场。
结果在下电动扶梯的时候,熊孩子直接从二楼把他推了下去……
真是应了索绪尔那句话:苦难不是惩罚,是报应!
父母、子女、爷孙……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你的家庭关系。正是数以亿计、庞杂如根系一般的家庭网,构成了社会这颗参天巨树。
在树上,或许你认为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片树叶,但一旦你所依托的根系腐败,留给你的命运只有飘落、凋零。
 父母犯的罪,一切都完了 

2015年1月,深蓝所在省内发生一起恶性的电信诈骗案。
他和同事参与专班抓捕,没想到最后锁定在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
原来,一对早年下岗、生活清贫的中年夫妻,倒卖公民信息,从中获利6.7万,导致十几个被卖信息的家庭被骗去数以百万计的财产,更有甚者因此服毒自杀。
这对夫妻被抓之后完全不知道性质多恶劣:
这事儿能有多大,不就是些电话、姓名啥的……我们也是为了我们的女儿,想给她买一辆车。
女儿显然也不知道父母已经违法,苦苦乞求:我爸妈不是坏人……
女孩当时正读大四,找了一个公务员男朋友,而且也考过了公务员的笔试,但她父母这一招让整个家庭的幸福瞬间瓦解。
后来夫妻虽然如实交代,有立功表现被从轻处理,但仍然分别被判了有期徒刑三年和五年。
本以为案子就这么了结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悲剧潜伏着。
2015年底,女儿公务员考试的面试也顺利通过了,但因为父母正在公安机关羁押,她未能通过入职前的政审,被取消了录用资格。
同时,男友的爸妈也因为这次家庭变故和她父母的罪犯身份,强制儿子与她分道扬镳。
面对家庭、工作和感情的三重变故,女孩彻底被击垮了。一个深夜,她在家中阳台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22岁的年轻生命……
这个悲剧显然更揪心,难以想象这对夫妻听闻女儿死讯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也不知道他们出狱后该如何面对残酷破碎的现实。
更让人情绪复杂的是,许多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以爱之名触到法律红线,却直到面对白墙铁窗,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变成了坏人。
3
文章读到这里,开篇的问题再次想问你——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其实,这原本是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一句发问。这部本来很小众的剧,却因为内容的现实以及角度的新鲜引发了空前的好评。
故事围绕着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展开。
以辩护律师、被害人家属、凶手家属、新闻媒体以及普罗大众的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件事情的影响。
由着一个个社会案件,引发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从而形成网络上的舆论甚至网络暴力,展现人性的丑恶以及现实的黑暗。
看剧后会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我们自己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而读完这本《深蓝的故事》,你会更加确定:原来,“我们”皆不完美。
“北大弑母案”的种种疑团尚未解开,前两天又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不已的校园血案:
江西上饶某小学家长冲进班里刺死了女儿的男同学。消息爆出后,媒体、网络和社交平台瞬间炸开各种说法,凭着几张“蛛丝马迹”的聊天记录截图,脑补出一段校园霸凌的故事。
许多网友为杀人犯叫好,有的甚至直言男孩“死有余辜”……事件的调查结果尚未定论,就有许多人用键盘和脑洞替司法办案,实在令人心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流传千百年的古训教人“向善”,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知恶”。
因此, 无论是以爱之名为家人“赴汤蹈火”;还是以正义之名在网上“仗义执言”,我们往往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罪恶的推手,将他人一步一步推向了深渊。
深蓝说,一个人要想完全适应社会,既要向善,又要“知恶”。
“知恶”很难,往往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
二是自己作恶,“实践出真知”。但两者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他觉得基层警察这个行业的意义之处在于,向善是根本原则,而且能“知恶”却不用吃亏或作恶。
写在后面
2017年,深蓝考取法学博士,重回校园,有了更多时间梳理过去的从警生涯,写下更多警醒世人的真实案例。
深蓝说博士毕业后,自己还想回去当警察。深蓝还表示,如果未来孩子也想做警察,他会很高兴。
突然想到一句话,不必原谅过去,但至少不会失去未来。
这或许是《深蓝的故事》以及《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样这样的作品存在的意义吧。
出于工作原因,也基于保护文中人物隐私的考虑,深蓝无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但请记住,他是200万人民警察中的一员,在静谧的街头,在忙碌的道口,在每一个午夜时分悬挂着的深蓝色灯箱的派出所值班室里。
深蓝,就在你我的身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深蓝的故事》
撰文 | 艾米莉杨

编辑&设计 | Yao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