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留言、赞赏,都是对我的支持!
公众号: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

关注
前两天和好朋友吃饭,她带着家里3岁的小朋友,小朋友已经见过我很多次,但是每次再见我也不怎么搭话。我笑说闺女显然遗传她爹哈,你朋友这么多,肯定从小就是孩子王。她也笑说,是啊,咋没像我一样外向点呢,有时候也真有点着急,感觉外向的人有天然的优势,以后事业、人际关系上都更长袖善舞。
这个讨论引发了我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思考。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外向和内向的人,但是这个社会和舆论似乎更认可身边有一大群朋友、能积极融入任何活动中的人,也就是外向者。于是家长不自觉把这样的社交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的可爱和受欢迎成为家长对自己育儿成果的肯定,但是,不是人人都喜欢社交,内向和外向的人对社交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内向性格呢?如果孩子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以下特质,那她很可能是内向性格为主导的人。
1.    她们从独处时间汲取能量,而非社交。
2.    她们非常善于自娱自乐,能长时间专注在某项活动上。
3.    她们在聚会或社交后似乎筋疲力尽,需要停机时间。
4.    她们有一两个亲密的朋友,觉得不需要更多。
5.    她们一般不会主动说自己在学校或者朋友家里玩的怎么样,要从她们的话语中推断(在单独面对信任的人的时候她们可能会滔滔不绝)。
6.    她们有自己丰富有序的个人空间,在不受尊重时会感到不安。
7.    她们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时间思考。
8.    她们通过观察学习,在加入一项活动前会先花时间仔细观察。
9.    她们在大型社交环境中通常很安静。
10.  她们不会加入每项活动,会仔细而全面的考虑再做选择。
之所以说内向性格为主导,是因为内向和外向并非非此即彼,有可能互相交织,在不同场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方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内向绝不是害羞、孤僻、不解风情,她们只是有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虽然这个方式并不会被大肆宣扬出来。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做什么能让她们学会和这个外向的世界相处又能舒服的自处呢?
01
了解内向是我们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孩子的优势和舒适区在哪里。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有大约30%的儿童是内向性格,但这不意味着她们的社交有问题,只要在适合她们的环境中,内向的孩子也是善良、体贴、专注和有趣的。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些,总是积极推动孩子去各式各样的社交生活,其实传递了一个信息:你不够好,你需要多参加社交活动。
这并不是让家长完全放弃对孩子社交活动的鼓励,而是有的放矢,帮助她选择参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适当控制她们在大型社交上的参与时间,并且在活动之间留给孩子自我充电时间,帮助她们建立高质量和稳定的社交关系。
02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带有情感倾向的标签,比如说起外向的孩子就是开朗,自信,能言善辩的,说起内向的孩子就是不合群,胆小,多愁善感的。这两种性格没有优劣之分,在不同场合下会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与其把孩子束缚在这些标签中,不如用变化的视角看问题,帮助她们尝试新的可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内向还是外向不重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才是目的。
03
无论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人都有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外向性格的孩子可能会更积极主动的用明确的方式告诉家长她的感受和需求。内向性格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和鼓励,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表达方式,比如艺术、日记、运动等。现在的媒介方式如此多样,即使是社交媒体,使用得当也会让孩子享受自由的思考和表达。
04
经常看到有家长问,我这个人挺内向的,不爱社交,但还挺羡慕别人朋友多的,怎么能让孩子别像我一样?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希望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往往是我们没有做好的地方。家长自认为内向,但没有找到自己汲取营养的方式,羡慕外向/伪内向的人呼朋引伴,这是对内向性格的误解或者说对自己来路的遗憾,把这种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本性,她可能有自己汲取营养的方式,也非常享受知己一二的社交圈。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享受她与生俱来的品性,学会处理本性中有挑战性方面的技能,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05
有研究表明,内向者通常更能专注,善于观察和比较,具有持久的忍耐力和激情,这是她们的优势特质,是培养强大兴趣的基石。内向孩子的独处能力是她们的天赋,她们可能长时间的阅读、拼图、画画。家长要做的就是放慢速度,跟着孩子走,引导和提供适合她们的机会,然后静等她们把更大的世界带给你。
结语
无论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成长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外向的孩子不会一往无前,内向孩子的成功也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越做自己就越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