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闻热点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健身」
动次打次的音乐让健身不再艰难
最近,UBC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动次打次的欢快音乐或许让锻炼变得不那么困难。
减肥的朋友一定都知道“HIIT训练”,一种高强度间歇训练法,锻炼心肺功能,减脂效果显著。不过,很多像我一样的健身菜鸡听到“HIIT”总会闻风丧胆:因为它实在太!累!了!
于是以Matthew Stork为代表的一帮研究人员试图用音乐解决这个bug:能不能通过音乐让健身变得不那么tough呢?
首先他召集了一个评分小组,对16首快节奏歌曲的激励效果打分,票选出三首最能使人燃起熊熊斗志的歌曲。(好奇的朋友们,这三首歌分别是Calvin Harris-Let's Go,Linkin Park-Bleed It Out 和 Macklemore & Ryan Lewis-Can’t Hold Us)
接着又抓了24名被试,分成三组进行HIIT训练:一组伴着刚刚选出的热血音乐,一组伴着无音乐的播客,一组没有听任何音频(对照组)。
结果,与不听音频和听播客的人相比,听音乐的人心率更快,运动输出功率更高,即运动效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他们的情感反应往往更积极。
Stork对此是这么解释的:“音乐往往可以使人转移注意力,人不再关注身体对运动的生理反应,比如心率加快或肌肉酸痛。但在高强度运动中,当音乐节奏很快且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时,这样的音乐似乎能有效激励人心。”
这个研究表明,对于一些不那么活跃的人来说,音乐不仅可以让他们在高强度运动中坚持下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投入、享受。

02

语气词

“嗯”“呃”也是有意义的?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平时说话时,嘴巴里特别爱说“嗯”“呃”“然后”?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嗯”“嗯”“呃”“昂”的时候,就会想摆脱这些该死的语气词。
其实在心理语言学家看来,这些词也是有存在意义的——当你“呃”的时候,听者会积极地追踪,预测你嘴里接下来会蹦出什么词。
根据之前心理语言学家Hans Rutger Bosker和他的团队将讲话中不连贯的停顿分为两种:典型的一种是在“嗯”“呃”后紧跟不常用、不熟悉的词,而另一种非典型的则是在“嗯”“呃”后说一些常见单词。(比如“嗯...那个普里皮亚季...”就是不熟悉造成的典型停顿,“嗯...今天又下雨”就属于非典型停顿。)
为弄清听者是否注意到这种不连贯,Bosker的团队设计了一项眼动实验:电脑屏幕上有两幅图像,一副是常见图像,比如一只手;另一幅是不常见图像,比如一座冰屋。被试们一边注视屏幕,一边听别人讲话,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典型停顿还是非典型停顿。
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他们在听一个典型停顿,眼动追踪技术就捕捉到听者在听到“嗯”“呃”之后,目光迅速转向不常见的画面,比如冰屋;如果听到一段非典型停顿,听者则把目光转向屏幕上的普通物体,比如手,因为他们听到了言语上的犹豫。
这些注视对象的不同意味着什么呢?这些人实际上是注意到了这些不连贯,并对说话人接下来要说什么进行了预测。
尽管人们可能觉得“嗯”“呃”之类的语气词都是不必要的口误,但这些语气词也许会帮助听者对讲话内容进行一定的推理。
嗯…………

03

朋友圈

你是“朋友圈式自律”吗?

前两天看到一个词叫“朋友圈式自律”,说的是一种当代网民常见行为:在朋友圈立下好多flag,最后却一个没坚持下来。所有的“明天开始”“和“我发誓”都成了大型真香现场。
那么,朋友圈立flag到底有用没有啊?
纽约大学的Peter M. Gollwitzer和他的团队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呢,他们找来49名学心理学的学生,学生们自评“想成为心理学家的意愿有多强”,并写下自己在下周为实现目标将要付诸的努力。
区别在于,一组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人员知晓他们的学习计划;而另一组学生则被告知,他们的学习计划不会被关注。
一周后,研究人员询问两组学生在这周内的学习状况,那些明知自己的学习计划被人知晓、“立下flag”的学生,反而花了更少的时间学习。
实验二是针对法学生的,不巧,历史重演了:有一些法学生的flag被大家看在眼里,可是他们钻研法律案例的时间反而比默默钻研的学生要少。
而实验三,研究人员发现,即使被试十分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flag还是失去它应有的魔力……
Gollwitzer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目标都是“我要成为科学家”此类,与身份相关(identity-related)的目标。人在立下这种志向的时候,旁人的了解与认可已经赋予自己过早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而削弱了努力的动力。
不过,也有研究减肥的Prashanth U. Nyer,发现公开的减肥承诺是显著有效的,减肥flag既增强了减肥动机,又有助于减肥效果。
啧啧,看来朋友圈的flag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04

印象

低头能显得更强势?

最近,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除面部特征外,头部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改变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其中一个实验里,研究人员生成了具有中性面部表情的头像,但它们的头部倾斜角度不同:向下倾斜10度(低头)、0度(平视)和向上倾斜10度(抬头)。
101位参与者们对每个头像的强势性进行了判断,并对一些观点评分,其中包括“这个人喜欢控制别人”“这个人会咄咄逼人地达到目的”。结果显示,参与者们认为低头的人比平视前方的人以及抬头的人更强势。
在第二项在线研究中,570名参与者对真人照片进行打分,同样地,参与者们还是认为低头的人显得更强势。
而另外的研究显示,眼睛和眉毛周围的脸部区域是造成这种“强势”印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即使别人只能看到眼睛和眉毛,他们也会认为低头的人更加强势;但当眼睛和眉毛被抹去之后,低着的头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这其实是因为,眉毛的角度产生了这种效果——低头时的眉毛是下垂的,看起来更像V型,又给人皱眉的感觉。这与支配感有关,可能会给他人留下被侵犯、被恐吓、被支配的印象。
这项研究反映了头部运动可以制造面部肌肉的错觉,系统地改变了脸部外观。所以说,头部运动同样会影响面部交流和情感表达。

05

「尴尬

当众被泼水,如何优雅化解尴尬?

最近有个事儿挺热闹,一位著名CEO正在台上演讲,突然有人冲上台向其头部倒了一瓶水。
别的不提,光是当众被浇一脑门水这件事,听起来就很尴尬了。假如你演讲时碰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化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尴尬呢?
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你如何应对这种场景,往往取决于你在生活中习得的,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对抗现实压力。
具体来说呢,被泼之后,你可能会“隔离”,即选择性忽略事实,假装无事发生,继续你的表演。既然在身体上被泼,那就要在心理上战胜泼水之人。
你的反应也可能是“转移”,即为他人找到新的关注对象。嗯?做点儿更引人注目的事?
要么,“幽默”一下。被泼之后,头发甩甩,大步走开,来一曲“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再或者,“升华”主旨,把水比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也不错嘛。
具体我们会采用哪种防御机制呢?不好说。防御机制往往是你在经历过多个事件、体验过多种情绪后,自动形成的机制。所以要养成临危不惧的大心脏,可能还得多经历经历人生呀......
好啦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Reference:

1. Matthew J. Stork, Costas I. Karageorghis, Kathleen A. Martin Ginis. (2019). Let’s Go: Psychological, psycho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music during sprint interval exercise. Psychology of Sports and Exercise, 45.
2.Hans, R. B., Marjolein, V. O., & Geertje, V. B. (2019). Counting ‘uhm’s: How tracking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disfluencies influences onlin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06, 189-202.
3.Gollwitzer, P. M., Sheeran, P., Michalski, V., & Seifert, A. E. (2009). When Intentions Go Public: Does Social Reality Widen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612–618. 
4.Nyer, P. U., & Dellande, S. (2010). Public commitment as a motivator for weight los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Psychol, 27(1), 1-12.
5.Witkower, Z., & Tracy, J. L. (2019). A Facial-Action Imposter: How Head Tilt Influences Perceptions of Dominance From a Neutral F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6), 893–906. 
6.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杂志,2002,(第6期).
龙虾 ✑ 撰文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点击阅读原文,来「简单心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