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讨论垃圾分类,说这个话题,就一定要提一个国家,日本。我每次去日本,唯一的感受就是这个国家太干净太可怕了,打个比方,你新买的鞋走了一路抬起脚你发现鞋底居然还是白的!而且第一次去我很不适应的地方是走一路居然没发现垃圾桶!太没人性了吧,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随手带着袋子,有垃圾就得自己装走带回家!街上还有很多人一早起来啥也不干,就是去巡视街道有没有垃圾,都是义务的!在日本乱扔垃圾简直就是罪大恶极!一旦你的人生被发现一次,就会被记录在案,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你以后找工作非常难。我说这么多,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想说,别人可以做好的,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好,如果一开始说不可能,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改变。记得前段时间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这个消息也传到日本。有日本网友评论说:如果这样的事都一件一件完成了的话,会变成真正的超级大国吧。所以,强国之路,就从今晚的这杯奶茶的回收开始吧
终于,垃圾分类成功登顶2019年全民议论话题榜首。
从上海开始试行垃圾分类以来,先是北京传出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的消息,紧接着西安600多小区便已经开始同步开始了垃圾分类。
网上有个形容垃圾分类的段子很火:

“这个夏天,我的心情就像是《哈利·波特》里的分院帽,每次扔垃圾的时候,我凝视着手中的垃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到底应该分在哪里呢?”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试行垃圾分类这半个月以来,微博排行榜上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热搜平均一天一个。
“被逼疯”率先领跑其他关键词,一路热度高涨。
而此前率先作出代表的上海人民,在被垃圾分类支配之后,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垃圾桶卖断货被限购,分类垃圾桶随身携带:
紧接着当游客在上海扔错垃圾也要被罚的时候,迪士尼的垃圾桶前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然后就有人发现,实在分不清分类还有人用无人机将垃圾投放至隔壁小区:

有人专门交了快递,邮件地址垃圾堆:

最后干脆有小区专门聘请了拾荒大爷,只为教大家垃圾分类:
连带着无数口水歌、打油诗异军突起,比如那首广为传颂的《分类垃圾之猪吃不吃》:

每天早上起床下楼扔垃圾,阿姨见面问好第一句:你是什么垃圾?

奶茶没喝完,算什么垃圾?
蛋糕没吃完,算什么垃圾?
吃的小零食包里有汤,又算什么垃圾?
……
连点个外卖,都要想清楚好不好分类再下单。
喝个啤酒,也不敢再随便往里面塞柠檬了,不然得手动抠出来。
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傻傻分不清楚,引发多少人朋友圈一手垃圾一手抹泪:

做个拎得清的上海人,真的太难了!太难了!
后来干脆有人为了避免被垃圾分类折磨,选择连夜逃离上海。
无数人内心无比受挫,浑身都充斥着长大成人几十年来的挫败感,众多单身人群势要洗心革面,别再抱怨你在13亿人当中找不到一个对的人了。毕竟垃圾分类四个选项,你都找不到一个对的。

而就在国内还是满屏的吐槽和调侃的时候,微博一条#日本垃圾分类#被推上了热搜,微博用户@林萍在日本视频拍摄垃圾分类现场:
短时间内,上亿阅读。
作为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很多人在看过视频才开始感慨:
原来,在垃圾分类这个领域,比起上海,我们的邻居日本,才更是“变态”到极致。
有多变态呢?
在日本,你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被人看低,但是会因为你不好好扔垃圾,被周围看不起。
看过一部日剧《打工仔买房记》,男主角家里扔出去的垃圾,在塑料瓶里被邻居恶意地放了一个玻璃瓶,结果被退回。
身为家庭主妇的男主角的母亲,就被周围人孤立,引发了抑郁症。
很多人好奇,不就是一个玻璃瓶,怎么会被孤立、抑郁呢?

你好奇,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在日本,丢个垃圾到底有多难。
要知道,在这里每个家庭人手一本的不是什么世界名著,是垃圾分类手册。
而且每个地区的分类,还都不一样,复杂到令人发指,像是横滨的分类手册,长达27页,重点部分的说明有518条。
就算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在每次丢垃圾之前,也要随时掏出分类手册翻阅。
比如,一个简单的塑料水瓶,我们通常都是随手一扔。
可是,在日本,丢水瓶是要有步骤的:
1.喝光或者倒光;
2.简单水洗;
3.去掉瓶盖,撕掉标签;
4.踩扁;
5.瓶盖、标签和瓶身,扔进不同的垃圾桶。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我们也可以随手操作。
简单,是因为这才只是垃圾分类的最基础工作。
更变态的还在后边。
比如,一个香烟盒,抽完烟,一扔,藏在众多垃圾堆中丝毫不起眼。

然而,日本的香烟盒正确扔掉的方式是这样的:
外包装的塑料薄膜是塑料垃圾,纸盒是可燃垃圾,封口处的铝箔属于金属垃圾,需要一一分开,再丢弃。
比如,喝完一盒牛奶,你要做的不是立马丢掉。
而是在扔之前:
最后和其他同类垃圾一起扔到垃圾桶:
并且,不光牛奶盒,在日本,所有的容器,都是需要用完之后清洗才能丢掉或者归还。

超市里很常见的卖菜和卖肉的塑料盒、塑料托盘,需要冲洗上面的油渍和污渍,晾干后再统一送回超市。
而那些厨房里用完的食用油油桶,需要用抹布擦干净,然后再用报纸堵住油桶的瓶口才能丢掉。

日本是一个非常珍惜纸质资源的国家,所以在扔的时候,不是单纯放入可回收就可以了。
而是需要拆开、认真按照十字捆绑好,摞成摞:
以上,光是听听就觉得已经很繁琐了。

可是日本的垃圾分类,远远没止步于此。
干电池和灯泡,需要送到专门的回收箱进行回收处理:
软管类需要剪成30厘米的长度才可以扔。

破碎的玻璃陶、刀具这类危险物品,需要用报纸严严实实的包好,并写上“危险”二字,才能扔:
旧的衣物,也要洗干净晾干才能丢。

听过一个段子,在日本,如果你的袜子丢了一只,那就只是可燃垃圾,如果你的袜子一双完好,且没有破洞,那么它们现在是可回收衣物。

还有那些大型的家电垃圾。
在国内,经常会到有走街串巷收旧电视旧洗衣机的大爷,随手一扔还能卖不少钱,偶尔垃圾桶旁边,还总能看到几辆坏掉的自行车停在旁边。
可是在日本,你想要扔这些垃圾,可以。
但你得先买一张大型垃圾张贴券,贴好以后才能扔。
根据日本《家电回收法》,扔一台电视机或洗衣机,需付3000日元左右的回收费;
扔一台电冰箱费用稍贵,需要5000日元左右。
而且每台家电上扫描有购买者资料,如果不按照指定渠道进行回收,也能够查到资料。
记得前不久,日本还曾发起过一项问卷调查,问小区里最受欢迎的公用设施是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垃圾房。
很多商用小区因为垃圾过多,所以联系有关部门缴纳费用后,可以设置小区内垃圾房,后来,为了防止其他没有垃圾房的小区过来扔垃圾,她们甚至在垃圾房上安上了门锁、很夸张的装起了监控。
除此之外,重点是每个地区的垃圾分类还不一样,可能你换的新住址,和原来只隔了一条街,但垃圾分类守则就要从头再来。

所以很多人搬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市役所进行登记,领取垃圾分类说明:
前段时间,因为上海垃圾分类需要按照时间投放,很多民众苦不堪言,觉得被限制。

可是在日本,早早的就有了对丢垃圾时间、地点的严格规定,各个地区也不尽相同。
比如厨余垃圾会产生味道,所以作为可燃垃圾一周会有两次回收时间。
其他垃圾都是一周一次,且时间点也不相同。有些地区就是周一、周四上午8点半才会回收资源垃圾,错过这个时间,就只能陪着快要发臭的垃圾等待下一个周三的到来。
而垃圾投放地点也是有规定的。
在日本的大街上,你基本见不到什么垃圾桶。
因为大家觉得有了垃圾桶就不会认真分类,所以一定要自己带回到自己家。
并且,就算偶尔看到垃圾投放点,分类也是非常清楚,以早稻田大学门口为例:

纸类、不可燃类、可燃类、塑料饮料瓶类和玻璃瓶金属罐类,这仅仅算是最基本的五件套,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毕竟,在日本,垃圾分类在某些地区可以多达二十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乱扔垃圾,以及一些外来游客不认识日文。
日本的部分垃圾桶,还都是透明的!
对,就像这样,你可以清楚的看到里边的垃圾类型。

当然,有人会问,如果扔错了怎么办?
很简单,罚。
粗略估算,在日本,光是针对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就有《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等。
而按照《废弃物处理法》,那些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轻则罚款30万日元(人民币2.1万元),重则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1000万日元(人民币约合71万元)的罚款。
听过一个在日本的留学生的故事。
在租房子的时候,管理人员就很认真地告诉她:“一定要认真阅读垃圾分类册子,你是这栋楼里唯一的中国人。”
在她确认自己可以完成的时候,日本管理者又朝着她深深鞠了一躬:“那就拜托你了。”
害怕这些留学生看不懂,发给她们的垃圾手册都是中韩日三种语言。
是的,你完全不要想着糊弄过去,因为垃圾分类是深深根植在日本人民心中的东西。
在这样只有不到两亿人口的国家,基本不会有什么职业歧视,唯独你要是做不好垃圾分类,你就会遭到人家白眼。
无论是谁。
所以,“变态的垃圾分类”,所有很多人后来这样形容日本,一点都不为过。
甚至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日本要在垃圾分类这方面如此不近人情。
可如果你曾了解过,这种极致背后的血与泪,或许,你会对他们更能多一份理解和共情。
是的,日本曾经在环境问题方面,付出过惨痛的教训。
早在60到70年代,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日本,大兴经济建设,那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可所谓物极必反。
那时,垃圾处理只靠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处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生产速度。日本成了一个“垃圾之岛”。
那时的日本,河边浮满垃圾,藻类植物滋生,夏天散发着阵阵恶臭。
整个国家,几乎被垃圾所掩埋。

而此时,不尊重自然规律的代价,就是在排放的垃圾总量与工业废弃物大量增加以后,随之而来的各种怪病。

1954年,日本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俣病"。
患病的刚开始是猫,后来延伸到了人,基本病症是是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当时的日本对这种病症束手无策,直到后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分析和研究,才终于找出来这种病的诱因:工厂排出的废水。
人们惊呆了,很难想象,这些患病的动物和人们,都是因为那些水生生物食用了工厂排出的废水,被端上了人们的餐桌。
而这种食物就算被加工,有毒物质也并不会消失,反而是通过了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侵害了人体脑补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脑萎缩、导致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多种危害。
而当时在日本,食用了水俣湾中污染的鱼虾人数达数十万。
在终于意识到问题之后,日本开始出行相关对策:
比如,生活垃圾由政府处理,工业垃圾由企业自行负责。
但是处理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填埋。
为了减少垃圾量,他们还在填满之前,增加了一道焚烧的工序,想直接用火直接而粗暴的解决掉这些垃圾。
自认为眼不见心不烦,颇有掩耳盗铃之势。
所以,在那个时候,日本是全世界拥有数量最多的焚烧厂国家之一。
然而,恶果随之而来。
城市垃圾焚烧后,会产生二噁英。它是一级致癌物质,毒性相当于剧毒物质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
自此,日本变成“二噁英大国”。
而二噁英在人体内,可以存在长达5~10年,在体内蓄积。它可能导致胎儿生长不良,男性不孕不育,女性青春期提前,甚至还有致死、致癌作用。
而产生的二噁英,主要来自塑料袋的焚烧。
经历过折腾之后,无奈之下的日本人,终于把目光投向了最后一根看起来耗时较长投入人力较大的:垃圾回收。
从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四十多年过去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垃圾分类之路,看似不易,却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
那些由垃圾分类回收到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城市变成了这样:
街道随手一拍是这样:

河边是这样:
在日本,一个人口仅1500多人的小镇——日本德岛县上胜町。
他们倡导“零垃圾计划”,把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
在90年代,上胜町几乎没有垃圾回收。
他们处理垃圾要么烧掉,要么直接扔到自然环境里,但燃烧垃圾产生二氧化碳,甚至致癌物二噁英,周围环境恶化。
所以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从2003年,提出了零垃圾计划。
在这里,垃圾分类多达45种。

起初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垃圾分类是格外痛苦的,也曾经有人抗议反对。

但当他们真正地实施起来,习惯以后,整个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止是这个小镇,整个日本在实行垃圾分类后,都有所改变。

据了解,1997年到2004年7年间,二噁英的排放量降低了99%。
1997年——2004年,日本垃圾焚烧厂二噁英产生情况
而这些被分门别类回收的垃圾,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公司专门从废旧服饰里,提取棉纤维,将其转化成能源。
据Jeplan称,1吨废弃衣物可产生约700升乙醇,这能节约占地和水资源。
在大阪舞州垃圾焚烧厂,没有浓烟和噪音,没有难闻的味道,看起来像童话里的城堡。

因此它还承担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每年迎接无数人参观。
垃圾处理厂的走廊外,是隔着透明玻璃的科普走廊。
在这里,来参观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工厂处理垃圾的全过程,近距离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他们亲眼目睹垃圾处理的过程,比任何环保公益广告来得更加直观。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子,也都是从小就知道垃圾分类:

记得某部关于日本的纪录片,小学生吃完午餐后,会收集取开牛奶盒子,由值日生带去清洗。

清洗后,再拿到教室晾干。

最后,再把它们带去回收站。

有人说,在日本,丢垃圾都是充满了人文关怀:

丢弃的报纸会捆扎得整整齐齐;
丢弃的废电器,电线会捆绑在电器上;
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车上会贴一张小纸条:“我是不要的”;
盛装液体的容器,是被空干、清洗干净后扔掉的;
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
用过的喷雾器,一定要扎个孔,防止出现爆炸现象。
在日本,每个人时刻牢记着处理自己手边的垃圾,无论大小,无论材质。
这已经成为他们,烙印在骨子里的道德行为。
记得当初上胜町的Sakano女士说得那样:“如果开始就说不可能,就不可能改变。”
“当你习惯之后,垃圾分类就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想到去年世界杯,日本队在离开俄罗斯之前,把更衣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每个普通的日本球迷,在比赛结束后自觉地清理看台。

他们的垃圾分类,做到如此极致,依赖的不是先进的技术,也不是发达的科技,而是每一个人对环境的敬畏。

而放眼我们身边,在那条澎湃新闻报道日本分类的微博下方,却意外的出现了指责我们自己是“崇洋媚外”的声音。
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日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之下,我们目前所刚开始的垃圾分类并不能达到一蹴而就。
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如果我们不认真去做,那么“罗马”也始终没有建成的那天。
毕竟,于我们而言,环境所面临的的问题已经促使我们对解决环保问题,刻不容缓。
还记得几年前,摄影师王久良用一组《垃圾围城》,将这些现状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北京的外围,垃圾场连成一个圈,组成了北京“七环”。
垃圾填埋场附近,漫山遍野全是飘出来的白色垃圾: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工人,在分拣垃圾:

垃圾填埋场,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垃圾山:

而垃圾焚烧的烟雾,在周边弥漫:

在浙江杭州, 一个名叫青龙坞的山谷,如今地面之下垃圾深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房的高度。

从四面八方来的垃圾,由2011年的每天2000多吨,到2017年每天8000吨,不到7年的时间,增长接近4倍。
已经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山谷的样子,而这种混合垃圾填埋后,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地释放出一种棕黑色的垃圾渗滤液,俗称“垃圾汤”。
而同样被以为可以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也难以逃离厄运,那些,城市的垃圾,全部都被偷偷地转移到郊区。

广东东莞一著名垃圾村的现状:

那些本就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因为垃圾的涌入,活得更加艰难。

在广东贵屿镇,很多农村居民迫于生计,不得已靠分拣垃圾挣钱。
最高峰的时候,村里80%的本地人口都在回收废品。
对贵屿某村体检时发现:

全村8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患有呼吸道疾病,25%的新生儿铬超标。
空气、水源、我们、我们的下一代,泱泱人口大国垃圾处理现状,依然堪忧。

垃圾分类很难吧,但是难也要做。
因为害怕今天丢的垃圾被端上明天的餐桌;因为担心今天喝下去的水是昨天混合垃圾流出来的液体;因为害怕我们下一代承受“垃圾围城”的伤害,为我们一手造就的一切买单,因为不想十年后走进医院的病症源头竟然是我们自作孽。
所以,我们更愿意从其他国家取长补短,我们更愿意选择去迎难而上。
记得全段时间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这个消息也传到日本。
有日本网友评论说:
如果这样的事都一件一件完成了的话,会变成真正的超级大国吧。
是啊,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把吐槽垃圾分类的朋友圈换成那条:

“你们看,14亿人一起能做同一件事情,该多酷!”
那该是多么令人骄傲、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一件事。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句很有名的名言是: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但是我们也可以尽自己所能,毕竟保护环境从来都不是为了保护地球,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你看,那个国家14亿人都认真在做垃圾分类,多酷!
参考文献:
[1]吕维霞 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
[2]朱哲.日本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及启示[J].中国机关后勤,2019年
[3]邹雄 许成阳. 日本“沼津模式”借鉴:我国垃圾分类的实现路径[N].河南财经大学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
[4]日本的垃圾分类,比想象中更“变态”[J].公众号:网易公开课,2019年
[5]王子彦 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2009年
[6]顾旺.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研究[C].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