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通过与武侠小说中虚妄的各种武功秘笈的类比,来解说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中西方古今建筑典籍,难免牵强附会,凡对武侠和建筑不感兴趣,或无法忍受这种奇怪类比方式的读者,敬请绕行。

大理段氏
大约在五代、两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长期有一个独立的大理国存在,其疆域囊括今天的云南、贵州二省以及四川西部、缅甸北部和老挝、越南少数地方。首任君主段思平祖籍河西武威,于公元937年开国,建元文德,之后共历二十余帝,统治这个多民族国家长达三百多年。
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
在金庸先生笔下,大理段氏不但是至尊的皇族,同时也是地位崇高的武林世家,皇帝与王公大臣都身负惊人武功,尤其擅长“一阳指”。
《天龙八部》中的保定帝段正明、镇南王段正淳、善阐侯高升泰以及四大护卫均为江湖高手,前朝太子段延庆名列“四大恶人”之首,镇南王世子段誉误打误撞练成绝世神功。《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段智兴是“天下五绝”之一,后出家为僧,法号一灯,其门下“渔樵耕读”四大弟子原是朝中文武大臣,在《神雕侠侣》中也曾登场。
大理国主经常避位出家于天龙寺,寺中高僧颇多皇族出身,功力尤高,故而此寺实则是段氏武学的总部所在。
理崇圣寺三塔
这座天龙寺的原型是大理城外的崇圣寺,始建于南诏时期,南诏国与大理国历代君主均奉此寺为最尊贵的皇家寺院,屡加修建。清代咸丰年间全寺遭遇火灾,仅存三座砖塔,总层数均为偶数,在中国古塔属于非常罕见的情况。中央的千寻塔高69.13米,正方形平面,十六层,雄伟端庄;南北两座小塔高42.19米,八角形平面,高十层,造型繁复秀丽。近年崇圣寺进行了大规模复建,殿堂辉煌,冠绝西南。

六脉神剑
段氏武功除了“一阳指”之外,还包括掌法、剑法等,其中最高明的一种绝技是“六脉神剑”。
“六脉神剑”的剑经藏在天龙寺中,不传俗家弟子,但寺僧也无人练成这门神功。慕容博曾经推许“六脉神剑”为天下剑法第一,但实际上这套功夫并不是真正的剑法,而是一种以手指隔空发出的无形真气,相当于“一阳指”的豪华升级版,正如天龙寺方丈本因所说:“六脉神剑,并非真剑,乃是以一阳指的指力化作剑气,有质无形,可称无形气剑。
《天龙八部》第十回插图
吐蕃国师鸠摩智觊觎段氏“六脉神剑”已久,单枪匹马来到大理天龙寺,要求以少林七十二绝技全套秘笈交换“六脉神剑”剑经副本,焚化于亡友慕容博灵前。天龙寺前辈高僧枯荣大师和方丈本因以及本相、本观、本参五大高手,加上保定帝剃发变身的本尘,六人分练六脉神剑中的一脉,联手与鸠摩智的“火焰刀”激战,仍居于下风。
段誉恰好因为体内异种真气的问题前来求助,学会内息运转之法,并自行观看图谱,无意中成为世上唯一练成“六脉神剑”的人,凭借此技震慑鸠摩智,击毙西夏一品堂众武士,在少室山下力败慕容复,与萧峰共饮时还可导引喝下去的烈酒通过指尖外流,千杯不醉。
人体经脉示意图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人体共含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前者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两组,后者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蹻、阳蹻。武侠小说中描写内功修炼,均以运气流转于经脉为唯一法门,尤其注重打通任督二脉。
段氏“六脉神剑”中的“六脉”指的是正经十二脉中的手六脉,三阴三阳,分别与心、肺、大肠、小肠等内脏气血联通,对此本因方丈解释说:“所谓六脉,即手之六脉: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
“六脉神剑”的剑经是一个卷轴,“帛面年深日久,已成焦黄之色,帛上绘着一个裸体男子的图形,身上注明穴位,以红线黑线绘着六脉的运走径道。”另有六幅图,“每幅图上都是纵横交叉的直线、圆圈和弧形”,详细标注每一脉剑法的走势。其运气的方法与一阳指基本一致,只是更为复杂而已。以“手少阳三焦经”为例,其路径是“真气自丹田而至肩臂诸穴,同清冷渊而到肘弯中的天井,更下而至四渎、三阳络、会宗、外关、阳池、中渚、注液门,凝聚真气,自无名指的关冲穴中射出。”只要剑气凝聚,就可随意虚点,招法十分繁复。
六种剑气通过不同的手指穴道发出,分别为双手拇指少商剑、食指商阳剑、中指中冲剑、无名指关冲剑以及右手小指少冲剑、左手小指少泽剑,各有巧妙不同。
《天龙八部》记载:“凡人五指之中,无名指最为笨拙,食指则最是灵活,因此关冲剑以拙滞古朴取胜,商阳剑法却巧妙活泼,难以捉摸。少冲剑法与少泽剑法同以小指运使,但一为右手小指,一为左手小指,剑法上便也有工、拙、捷、缓之分。但‘拙’并非不佳,‘缓’也并不减少威力,只是奇正有别而已。”“中冲剑大开大阖,气势雄迈,少泽剑却是忽来忽去,变化精微。”“少商剑的剑法便如是一幅泼墨山水相似,纵横倚斜,寥寥数笔,却是剑路雄劲,颇有石破天惊、风雨大至之势。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回插图
段誉天性对武功并无兴趣,虽然身含“北冥神功”的浑厚内力,又学会了“六脉神剑”,但手法笨拙,不能运用自如。尽管如此,仍能在危急关头将六脉剑法依次使出,剑气纵横飞舞,将慕容复的长剑断为二三十截,打得他毫无还手之力,大败亏输。

西方古典建筑五柱式
在西方建筑史上,有一种立面形式叫做“柱式”,起源于古希腊,光大于古罗马,文艺复兴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古典建筑的本质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柱式有一整套的制度规范,不仅决定了柱子本身的造型,同时也直接影响其他构件的形态、尺度,乃至整座建筑的立面效果,如同六脉神剑或一阳指,虽主要以手指发力,其实与全身的内力运行密不可分。
西方学者关于柱子起源的推想
古希腊三种柱式的柱头造型
通常认为,人类早期建筑中的柱子形象受到天然树木的影响,后来逐步抽象化,以柱础、柱身、柱头分别比拟树根、树干、树冠。
古希腊的城邦先后发明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柱式,到了古罗马时期添加了塔司干和混合柱式,形成了一套五柱式体系,同时又与拱券、墙壁结合,形成“券柱式”和壁柱,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设计手法。
在中世纪将近千年的时间里,柱式曾经长期失传,15世纪初重新得到重视。几百年来,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以及19世纪的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各历史阶段均以柱式为标志性的建筑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同时,柱式也是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上半叶在欧美留学的中国建筑前辈们均接受过严格的柱式训练,底蕴深厚。
《古典建筑五柱式》中的五种柱式立面图
历代西方典籍中关于柱式的记载很多,但目前可见最完整、最权威的一部是十七世纪法国建筑理论家克洛德·佩罗所著的《古典建筑五柱式》,广览博收,对柱式的规制、比例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进行系统论述,辅以精美插图,可作为后人学习的范本,地位相当于大理天龙寺所藏的“六脉神剑”剑经。
每种柱式都有自身的基本形式规范,最大的区别首先在于柱头的造型,其次是柱身的形状、高矮、粗细,此外还体现于台基、檐口、山花等其他与柱子相关的建筑局部,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约束关系,正如真气游走于周身穴道,脉络相连,浑然一体。书中以柱子底部的直径为基本模数,其余所有相关构件的尺寸都可以通过系数换算而得,例如柱身高度为6-10倍模数,柱础高度为1/3模数,柱间距为2—4倍模数,如此等等。
古典建筑塔司干柱式
五柱式之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塔司干,最为粗壮,装饰的线脚最少,柱身光滑无痕,柱头是简洁的一块正方形石板加上一个倒圆锥形,比如“六脉神剑”中以大拇指发出的“少商剑”,雄健有力。
古典建筑多立克柱式
其次是多立克柱式,本是古希腊时期最原始的两大柱式之一,象征男性体魄,也比较粗壮,柱头造型与塔司干相同,柱身略微拔高一些,并带有明显的凹槽,常用于圣地、卫城建筑群核心位置的主体大殿之上,具有统率意义。人的五指之中,位处中央的中指最为挺拔,有“一柱擎天”之势,“六脉神剑”以中指使出的“中冲剑”大开大阖、气势雄迈,与多立克柱式最为相配。
古典建筑爱奥尼柱式
第三是爱奥尼柱式,与多立克同为古希腊最常用的柱式,象征成熟女性,比例相对修长一些,柱头形象是一对卷涡,好像女士的精致发型。这种柱式可比无名指所发的“关冲剑”,看似拙滞古朴,其实别有一番端庄沉凝、宁静安详的韵味。
古典建筑科林斯柱式
第四是科林斯柱式,原从爱奥尼变化而来,象征年轻活泼的少女,比例更显细高,柱头是以忍冬草纹饰组成的花冠,柔美细腻,在崇尚华丽的古罗马时期最为流行,可比食指所发的“商阳剑”,轻灵飘逸,巧妙活泼,难以捉摸。
古典建筑混合柱式
最后一种是混合柱式,柱身比例最为细长,柱头将爱奥尼的卷涡叠加在科林斯的花冠之上,非常复杂,可比拟与小指所发的“少冲剑”和“少泽剑”,看似纤弱,实则变化精微。
总体而言,这五种柱式大致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排位越在前则越简单、粗壮,越往后则越繁复、细高,体现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除了五柱式,作者另外专门记录了壁柱的做法——所谓“壁柱”,就是将柱身与墙壁结合在一起,类似浮雕,算是柱式的变体。书中还对柱式在当时建筑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思路,并非一味遵循僵死的原则,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整。
古罗马大竞技场立面柱式变化
古希腊时期的神庙以及后世大多数建筑的立面上通常都只选用一种柱式,恰如天龙寺的高僧们只能每人修炼一脉剑法。但从古罗马时期开始,为了保证多层建筑的每层各有变化同时又体现整体的统一性,也会在同一立面的不同楼层使用不同的柱式,例如著名的罗马大竞技场,其四层立面的最底下一层采用塔司干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四层为科林斯壁柱,基本上按照组合序列的顺序逐层而设,共处一体,如同段誉双手挥舞,六脉剑气齐发,纵横交错,韵律十足。

卢浮宫之战
《古典建筑五柱式》一书的作者克洛德·佩罗(Claude Perrault,1613—1688)出生于巴黎一个文化世家,年轻时曾经学习过医学和生物学,他的兄弟夏尔·佩罗是一位童话作家,另一位兄弟尼古拉·佩罗则是物理学家。克洛德·佩罗后来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进入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建筑学会,成为一名御用建筑师,设计过巴黎天文台、圣安托万区凯旋门、圣日内维耶芙教堂等著名作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设计是巴黎卢浮宫东立面,其过程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而且与《天龙八部》中鸠摩智单挑天龙寺的故事非常相似。
贝尔尼尼画像
17世纪的欧洲建筑流行巴洛克风格,最显赫的建筑大师是意大利的强·劳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路易十四久仰其大名,于1664年邀请他主持卢浮宫东立面的改建工程。贝尔尼尼在罗马完成了前两轮方案设计,将图纸送至巴黎,路易十四非常欣赏,但财政大臣科尔伯等人持反对意见。
贝尔尼尼设计的卢浮宫东立面第二轮方案图
1665年4月,67岁的贝尔尼尼亲自乘马车来到巴黎,继续主持设计工作。这位大师自恃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表现极为傲慢,目中无人,大有鸠摩智“踢馆”的架势,遭到法国建筑师的集体敌视。他在巴黎又完成了两轮方案,手法较为夸张,与卢浮宫原有建筑并不协调,而且造价昂贵,经过反复讨论争执,勉强获得通过,正式开始施工。贝尔尼尼拿到大笔奖金,于当年10月回罗马去了。
克洛德·佩罗等人设计完成的卢浮宫东立面图
贝尔尼尼刚一离开,法国建筑师们立刻集体造反,在科尔伯的支持下一举推翻他的方案,改以克洛德·佩罗牵头,组成一个新的设计小组(类似天龙寺的六人剑阵),重新做了一个不同的方案,并最终予以实施。新设计以严谨的柱式和精确的比例塑造出恢宏壮丽的宫殿立面,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根基,被誉为绝对君权制度的最佳诠释。这一巨大胜利足以令佩罗像段誉一样名垂史册。后来奥地利、瑞典、俄罗斯等国纷纷仿效卢浮宫建造宫殿,蔚然成风。
佩罗晚年把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总结写入《古典建筑五柱式》一书,成为古典主义流派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十三章为“柱式通论”,下卷八章为“柱式分论”,不但系统阐述了五种柱式的基本规范,而且深受伽利略科学思想的影响,力图以理性的方式建立一个终极完美的古典建筑体系。书中严格规定了很多比例换算公式和具体的尺度数值,简单实用,利于推广普及,而且文字流畅,逻辑清晰,不像很多西方建筑典籍那样故作高深,晦涩难懂。
《古典建筑五柱式》中文版封面
“六脉神剑”剑经原件在危急之时被枯荣大师运功焚毁,世上已无图本存在。《古典建筑五柱式》却有多种语言版本流传,201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包志禹先生的中文译本,定名为《古典建筑的柱式规制》,可供读者参阅。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