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紧凑的6分钟——最开始,好几位同伴来到它的尸体旁默哀;紧接着,无数“死神使者”又将它的肉体带离凡尘、转换形式。它来过这个世界,然后离开了;之后别人来了,别人又散去——一切都疯狂发生着,又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这一瞬间,非洲大草原上再怎么庞大的生命都像尘埃般微不足道,而生死循环的铁则时时浮现,异常清晰。
一头非洲象体重达7吨,
当这只庞然大物因打斗而受伤死去,
同伴们会聚集在畜体周围哀悼。
它们发出哀鸣,
甚至以大象的方式“亲吻”同伴,
举行“葬礼”,
并时不时来看望同伴遗骸。
摄影:CHRIS JOHNS, NATIONAL GEOGRAPHIC
南非博茨瓦纳乔贝河附近,两只大象发生激烈冲突。
食腐动物会在极短时间内聚集,
秃鹫更能够在几分钟内发现畜体,
但它们的鸟喙无法撕开大象皮肤,
只得等待鬣狗们凭借尖牙利齿,
优先享用盛宴。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此处的土壤经畜体体液浸泡而肥沃,
微生物将营养释放到土壤中——
分解过程正悄然进行、蚕食
一波接一波的鬣狗和土狼,
外加数以百计的秃鹫,
会在短短几天内吞掉数百万卡路里。
(秃鹫每分钟能吞下约 1 公斤肉)
这些围绕在畜体周围,
啃食大象遗骸的动物看似“蛆虫”,
实际是非洲大草原生态链条上,
不可或缺的一环。
摄影:KIM WOLHUTER,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斑鬣狗如果群体攻击,是非洲大草原上仅次于狮群的强大猎食者。
鬣狗作为将腐食作为食谱之一的动物,
一直拥有“草原清道夫”的美名,
但它们残忍食同、下流攻击、
活吃猎物并报以“狞笑”等滔天恶行,
实在无法让人们对它们提起半点赞美欲。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在肯尼亚,一群斑鬣狗正在争相啃食一只母牛。
摄影:FRANS LANTING,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上图的斑鬣狗是鬣狗科(Hyaenidae)中的最强存在。
鬣狗和土狼同属鬣狗科(Hyaenidae)。鬣狗亚科现存斑鬣狗、缟鬣狗、棕鬣狗三种;土狼亚科仅土狼一种。其中斑鬣狗体大身粗,身长可达1.6米,重55公斤,群体攻击捕食性极强仅次狮群;土狼比较矮小,体长不到1米,体重不到15公斤,食腐肉较多,甚至以白蚁为食。
摄影:VINCENT GRAFHORST,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博茨瓦纳卡马犀牛保护区附近出没的棕鬣狗。
摄影:BEVERLY JOUBERT,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缟鬣狗。
它们是《狮子王》里令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邪恶与黑暗的爪牙。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土狼的幼崽依然超乎想象的可爱。
摄影:JASON EDWARD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博茨瓦纳杜巴平原营地,一只土狼将小脑袋探出草丛。
另一种萦绕在畜体周围的“蛆虫”,
是秃鹫。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但你千万不要觉得它们吃尸体很恶心,
(虽然连达尔文都曾嫌弃地说它们“令人作呕”)
它们虽然血腥,
却是不折不扣的天使。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一只黑白兀鹫在宣示对这匹死斑马的享用权。
它们品性不恶,且忠贞不二;
秃鹫虽然凶狠但它们相信爱情,
一旦建立配偶关系便终生不离,
相守 30 年以上;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肉垂秃鹫(Torgos tracheliotos)是出了名的相亲相爱。
而且,如果没有它们,
非洲草原会尸横遍野、疫病频发。
但它们一度因为不讨喜,
而惨遭人类毒杀,
非洲的 11 个秃鹫物种已有 1 个丧失,
另有 7 种被列 为“濒危”或“极危”。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南非德班的商贩在叫卖秃鹫头——这是非洲的一味传统药物。把秃鹫脑髓晾干,点燃吸食,据说能占卜未来。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投毒是非洲秃鹫数量下降的直接肇因。把 100 克“加保服”杀虫剂(上)撒在腐肉上,就能毒杀 100 只秃鹫。中毒的秃鹫如果马上被人捉住抢救,或者服毒量不大的话,仍有望痊愈:用一剂阿托品药物来治疗,并服下炭粉吸附毒素。
摄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一只正在休养的白背兀鹫,后来它被放归自然。它中毒休养的状态非常可怜。曾经,一位大自然的清洁工正在辛勤打扫卫生,却横遭毒杀。
一头大象死了,
死得悲伤,
同伴们闻讯后哭着赶来;
另一方面,
7吨血肉却缔造了一场属于其他物种,
连续数天的狂欢盛宴。
也许这就是非洲大草原的哲学,
生命的循环如磨盘般碾碎一切,
    却丝毫不会改变行进轨迹。
动物活着的时候极力趋避死亡,
死亡的时候却最无私地反哺于生命——
它们为自己活得努力,
为别人则死得伟大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7月新刊现开通预售,
扫描下图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新刊抢先订!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