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2500+ / 阅读需要 8 min
原文|王雪岩 简单心理· 成熟咨询师
缺少心理边界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认识一个朋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就开始与丈夫分居,现在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离婚?”
她说:“我爸不让。”
我感觉很奇怪:“你在这个名存实亡的婚姻里这么痛苦,肯定也不是你爸想要的呀!”
她告诉我:“如果我离婚,我爸爸就会感觉很丢人,肯定会狠揍我一顿,我害怕。”
我又看着她说:“可 你现在是五十岁,不是五岁,你不再是那个必须服从爸爸,否则就无法生存的孩子了呀!”
她说:“我也知道,可是,我就是没有办法不害怕。”

我这位朋友便是缺少心理边界的。她无法将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无法尊重自己真实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因为她害怕。

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她在情感中并未将自己感受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父亲的附庸。
她必须遵从父亲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在情绪上无法让自己独立于父亲,情绪也总会被父亲的情绪所左右。她无法区分自己的情感与父亲的情感;也无法区分自己的需要与父亲的需要。无法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力尊重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对于她自己的事情,父亲是无权干涉的。

同理,她的父亲也是缺少心理边界的。他无法意识到女儿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

在这位父亲的世界里,女儿对他来讲,就像是他的一条胳膊一条腿,支配权仍然抓在自己手里。女儿存在的意义似乎是让他感觉满足,为他脸上增光。一旦他感觉自己对女儿失去100%的控制权,就会觉得女儿是坏的。

他似乎无法允许女儿拥有独立的生活——女儿是要围绕他的需要而存在的,否则他就会暴怒。他的暴怒就是控制女儿的武器。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情绪控制是非常强大的武器,可以非常高效的让孩子服从。但这种服从也是有后果的——很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发展独立自我的勇气,从而无法实现健康的心理成长。

但对父母来讲,孩子听话、服从,肯定会让自己省心很多。父母一忙(哪怕忙着打麻将),孩子就安安静静的自己玩,很多父母便会得意于自己“教子有方”:嘿,怎么就教出这么听话的孩子呢!

可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安安静静的玩,背后却可能意味着已经放弃了对父母的依恋需要,不得不退回自己的世界,自己满足自己。
也有些不听话的孩子呢,他们无法忍受父母的疏离,便会用哭闹、闯祸来争取父母关注的目光——可如果父母内心里需要通过“孩子的服从”来获得控制感,那必定难以允许孩子“失控”。所以,孩子的哭闹是非常容易激怒许多父母的方式。


对于退回到自己世界的孩子,他们便在自己的世界里“称王”了。

他会希望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运转,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于是他也渐渐成为了父母的样子,他也开始使用伤害自己的人曾使用过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比如,他很可能会无法尊重和理解其他人,从而不断入侵别人的心理边界,他不会觉得当着很多人的面羞辱别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就是这么过来的——
他无法意识到:别人也是拥有自己独属疆土的,在想法、需要、情感方面都会与自己有许多不同。

倘若他面对的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对方可能会拒绝他的入侵,这会让他感觉受挫。如果他拥有比较好的反思能力,这些受挫的体验可以引领他自我调整,可能会发展出相对健康的心理边界;如果他没有学会调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不断让周围人抓狂的人。
但是呢,他自己也很委屈,他并不是真想伤害别人啊。

在他的世界里,他依然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甚至是觉得是为别人好的,可却让对方那么不舒服。他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对别人的伤害与入侵。
等做了父母,他可能还会像自己父母那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继续限制孩子的发展。


对于退回到自己世界的孩子,还存在另外一些可能:

因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是“危险的”,所以他们不能够让自己走出去探索,无法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了解越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越少。于是他们的世界里,幻想与现实之间也会缺少边界,即把幻想当成现实,这同样是缺少心理边界。

什么叫把幻想当成现实呢?
比如:“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充满危险的,所以你有可能是伤害我的人,所以我不能相信你。”
再比如:“你把他说那么好,那就是在说我不行”。
或者“你来晚了,肯定是想不要我了”。

这里面,其实都是他的一些想法和猜测而已。只是他会坚信这些想法就是现实,就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无法区分,就是诸多痛苦体验的来源。
当父母过分限制孩子、不能给予发展空间,自然有可能激起孩子的强烈反抗:“我偏不听你的。”但其实就算这句看似很反叛的“偏不听”,依然是受制于父母的想法,依然不是独立......

那,心理边界不够完整,无法拥有独立心理空间的人,会发生什么呢?

在关系中,他们:
要么试图去控制他人;
要么恐惧与人产生真实的关系;
要么缺少独立的思考,一味听命于人;
要么不断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间,从而激怒别人;
要么内在世界一片混乱,对事物无法产生现实性的理解;
要么会处在情绪的极端动荡里,等等。
反正会让他的生命失去真实与自由的状态。
所以,发展独立的心理空间,是让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存在,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按照自己内心的选择过自己的生活时,与人之间才会存在真正的尊重、理解、接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才是真实的亲密关系。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发展足够的心理能力,去容纳和处理焦虑性内容。

当我们有能力自己去处理这些时,就不必再把它们扔给别人去背着,也就给了别人足够的空间去做他们自己,尤其是我们的子女。
王雪岩 ✑ 撰文
野生好人 ✏ 封面
 更多“心理咨询师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