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1500+ / 阅读需要 5 min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她每天都要跟孩子斗智斗勇,她让孩子往西,孩子偏偏往东。

简言之就是各种不服和反抗,丝毫不在意规则,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要争执不休。
我问她: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她回应道:“我们从来不惯孩子,孩子无理取闹,一定要给他一些惩罚,我会严厉的批评,他爸爸有时候会打他
“效果怎么样?”,我问道。
没用啊哎”,在她叹了一口气后,我们俩都陷入了沉思...
我想到了《幸福的勇气》这本书里关于“问题行为”的描述,书中讲到,“问题行为”背后是有“目的”的,目的包含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程度逐步上升。
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
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竭力地扮演“好孩子”,想要借此得到表扬,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好事,但其中蕴涵着一个很大的陷阱。

这类孩子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这样的目的会促使他们只做“能获得表扬的事”,而不是真正的“好事”。
如果他们的行为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则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并且,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因为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会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引起关注”。
如果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一些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此时他们已经不再想要获得表扬了,只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
“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虽然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招致批评,但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第三个阶段是:“权力斗争”。
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这类孩子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之争,无论怎么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

他们并非不想学习或认为其不重要,而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阶段是:“复仇”。
“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斗争”,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这一诉求的体现,当这种诉求无法实现的时候,人们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可能加入不良团伙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
第五个阶段是:“证明无能”。
这是比“复仇”更麻烦的一个阶段。如果某人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但都没有成功。

此时,一些人会陷入“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心境中。
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这种绝望,他们会逃避一切有价值的事。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事也不愿去做。
从这五个阶段的描述来看,朋友的孩子正处在第三个阶段“权力斗争”,幸好还没有发展到更严重的四、五阶段。
看着还在沉思的朋友,我对她说:“你等我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里好像有解决办法。”然后到书架上找到《幸福的勇气》,跟她一起翻看了起来。
关于处理第三阶段的方法,书中是这样描述:
“是的。很多父母或老师此时都会拿起“愤怒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

但是,这样做就上了他们的当,只能是“和对方站在同一个球场上”。

他们会兴高采烈地打回下一个“反抗之球”,并在心中窃喜自己发起的连续对打拉开了帷幕。

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

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请一定要清楚一点,斥责自不必说,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在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看到这部分,朋友似乎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这么说,我以为的解决办法,恰恰维持了问题?看来,我得做些改变了。
我为朋友的顿悟能力感到高兴,同时也推荐她买一本《幸福的勇气》仔细读读。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育儿宝典,而是以“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依托于阿德勒心理学,探讨关于爱、教育、幸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话题的一部幸福指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书中的内容
欢迎加入简单共读
「幸福哲学课: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一起阅读岸见一郎的《幸福的勇气》
愿我们都能变得更加幸福❤

长按扫码👇
立减5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