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训  ╖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这段时间我写文章的频率比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大脑在进行新一轮的格式化,关于我是怎么被格式化的,有空会再分享,今天这篇文章是想分享我在格式化过程中一些收获,希望这些收获能够对你也有所启发。
不知道你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我之前的学习,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应对考试,完成的都是外界设定的教育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我做的最多的一个动作是吸收知识和锻炼技能,这个动作做了很多年之后,我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对学习固化的和狭隘的理解。如果不去刻意关注,我不一定会发现这个潜意识如何控制我的日常行为和选择。
而在学习目标的框架里,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最底层的目标,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是学习最顶层的目标。如果受自己学习经历的影响,你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底层目标,你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就像造了一部汽车,这部车不需要自己把控方向,谁握住方向盘都可以想往哪开往哪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是一部汽车,学历不同只是汽车性能不同而已,很多人都并没有能力自己掌控方向)。很多时候,你对孩子学习提出的要求也是基于底层目标,因为底层目标非常具体,很容易判断是否实现,而顶层目标即使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看不见,反而容易被忽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没有给孩子细致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一直疲于实现外部目标,孩子很难形成自我的意识,很难懂得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在大脑格式化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相信什么?
我想要做什么?
我期待带来什么改变?
我为什么要带来这些改变?
这些问题我也想抛给你去思考,因为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关于培养孩子的目标你或许能够想得更加明白。
当孩子为了外在目标而学习的时候,学习是被动的,无论是上课假装认真听讲,被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疯狂准备应对考试,还是未来工作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外在目标很重要,孩子可能要通过实现外在目标而生存。但是,如果孩子只关注赖以生存的外在目标,忽略了学习关乎自己的内在价值,孩子会偏离学习的本质,会丧失真正的学习所能挖掘出来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个很不喜欢的老师、很不喜欢学的课,很不想完成的作业时会问我一些关于学习非常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换一个老师?““我为什么非要学这个?”“为什么非要做作业?”这些问题的价值在于,孩子在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而孩子的思考可能更胜于成人的思考,因为成人通常会陷在眼前的教育目标和课堂任务里,而忽略了孩子的多样性,以及学习应该给每个孩子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
当孩子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很少会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我通常会问孩子另外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学校为什么不能随便换老师?”“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如果你是校长,选不到你理想中的老师,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对学生有什么期待?”“你觉得学这门课有什么用?”“如果这门课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你现在又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你该怎么办?”“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你觉得不做作业对你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听到孩子的声音,也帮助孩子去深入思考自己的价值,以及在现有环境中如何面对问题,或许我的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给孩子一些启发,但终究他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个关乎自己内在价值的选择,而不是基于“老师说了,这个很重要,妈妈认为,我必须这么做。”
真正的学习应该能带来性格、思想、情感、行动以及关系的变化,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
真正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在你的生命中,哪些是对你的性格、思想、情感、行动和关系产生影响的学习?这些影响有可能是正面或者负面,这些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你对孩子提出的学习要求是真正的学习吗?你想让孩子学的是什么?而孩子真正学到的又是什么?
我在场馆访谈的时候,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的育儿观念是怎么形成的?”。有些家长会说:“看一些育儿的公众号或文章,属于比较碎片化的学习。”当我问到你怎么来筛选看哪些文章时,家长的回答基本是:“会看和我的观念比较一致的文章。”这两句话里其实总结了一个特别深刻的学习原理——你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你的学习。不同的家长养育观念其实有很大差别,很多家长都会通过公众号文章吸取养育孩子的知识或方法,而重点是每个人都只会吸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知识或方法。这其实不是什么重大发现,但是可能可以帮助你反思自己对于“正确育儿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所谓的正确可能只是你认为的正确而已。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在大脑中会形成一系列的假设和观念,而这些假设和观念并不都是经过思辨而形成的,当你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某一个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虽然逻辑上并不都能说得通,但你却执着地在做。
比如你觉得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是因为你觉得学习好就意味着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优异。当你的孩子喜欢上蹿下跳、喜欢挑战权威、喜欢拆拆装装、喜欢不停提问时,你会认为他是贪玩不好好学习,于是你会去试图寻找如何让孩子专注学习的方法好让孩子按你期待的方式学习。如果你能够挑战自己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假设,去认真琢磨孩子贪玩的时候在学什么,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可能发生变化。
对于一个人来说,时刻挑战自己的认知和假设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但是却意义非凡,只有在不断挑战自己已有认知的过程中,思辨才能起到作用,真正的学习和改变才可能发生。否则,学习只是在自己已有的片面假设基础上不断吸收更片面的信息而已。
如果我们的学习无法跳出片面的认知,我们非常有可能会用自己片面的认知限制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这段时间,我的大脑格式化过程基本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多年来的观念和假设,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收获颇丰,等我找时间整理一下格式化过程中做的事情,我会再分享出来。
今天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关于学习的问题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更希望看到你的反馈:
你之前对于学习的理解是什么?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对于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知?
你会改变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吗?为什么?
留言回答以上这些问题,应该会帮助我们看到每一个人对于学习的不同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