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留学"MAZE",让我拥抱你
微信公众号:留学指难 Mazepointer
留学,我们都在流浪
但没有人注定孤独。
我们愿意和你彼此守护。
在美国的中国科幻电影
在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我激动地跑去了电影院。
电影院的屏幕很大,我躺在美国连锁电影院AMC的皮沙发上,手里握着一把爆米花,随意地吃进了嘴里。
流浪地球在国内的名头很响,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一片叫好声。我发小是刘慈欣的铁粉,在国内的她还去了流浪地球的首映。出来的时候,她说她哭了。一包纸巾都架不住她哗哗的眼泪,梨花带雨。
图源/m.ce.cn
她微信上狂轰滥炸了我一个多小时,说吴京成了她新的男神。还说,我要是不去看,就要跟我绝交。我在新浪微博上已经刷了很多流浪地球的剧照,流浪地球也在豆瓣上被刷到了8.0的评分。这么高评分的中国科技片,我是很有兴趣的。
在美国的中国电影院
我伸手向沙发右边够去,那有一个按钮,能够把沙发降下来,让我舒舒服服地躺着看电影。作为万达的子公司,AMC在美国电影院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8218块屏幕和661家影院。在我的学校,刚好有这样一块属于中国万达的电影屏,也有一张属于中国万达的,舒舒服服的沙发。
图源/ffwct.com
中国在近几年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出了国。2017-2018年度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363,314人次,直接占据了全美国所有留学生人数的33.2%. 为美国贡献了超138亿美元。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钱包扁扁的,难怪我这么穷。
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
电影慢慢开始了,宇航员刘培强(吴京 饰)在17年前接受了飞往太空的任务,就与儿子分别了,而成年的儿子刘户口(屈楚萧 饰)偷偷带着妹妹韩朵朵(赵今麦 饰)上了地面。每一个上了地面的人都要穿上一套厚厚的防护服。
图源/ 噓!星聞
地球已经因为太阳的急速衰老而变得无比寒冷,随时准备着吞噬整个文明。本来,人们逃离太阳系的对应方法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一万个行星发动机。这些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发动机,可以让地球继续停止转动,而这些发动机也可以帮助地球在外太空加速,飞到比邻星避难。
希望的珍贵在于它太容易破灭了,但纵是如此,人们还是不得不追寻。人们的美好构想在木星引力激增、地球板块突然断裂的时候,也紧跟着分崩离席了。人们只能在最后的关头,做着螳臂当车般的救援。
图源/ photoworld.com.cn
行星发动机的能源是火石,刘户口和韩朵朵在机缘巧合下被指派到了一趟送火石的任务。先前他们也被指派过送火石去杭州的任务,但是不幸在任务途中遇到了地震,韩朵朵的爷爷韩子昂(吴孟达 饰)和一个任务成员都在这次地震中牺牲了。杭州已经全完了,但是世界上还有需要火石的地方。他们决定继续赶路,连夜将火石送到地球上最后一批没有修复的行星发动机 -苏拉威西三号。
只要有希望,使命就不会停

不仅仅是他们,全世界拥有火石的团队都在往苏拉威西赶。
没日没夜的开车,没有人喊一句累。这个行动的精神意义和价值,早已大过了参与者需要付出的任何行动。
所有的人都走在拯救地球的路上。
如果他们不继续行进,那么人类就将面临灭亡的结局。
图源/ DOIT
在这地球存亡的危机时刻,人们意识到了自我和环境的共赢,也意识到了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人类的未来出一点力。即使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一直秉持着一种信念,一直往苏拉威西走,那么总能够走到救赎和生的希望的。
图源/ 3g.163.com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为生而努力,所有人。
那些人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努力。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我拿起可乐喝了一口,可乐有点冰凉,纸杯上有一点点水痕,隐约透出靠近杯底的字样来。
我就这电影昏暗的光仔细瞅了瞅,原来是中国制造的字样。
“Made in China”。
在美国层出不穷的“made in China”里,留学生群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从中国来到美国,跨越了一个大洋,就好像刘户口和韩朵朵跨越了地表来到了地面上。没有了地底、亲人温暖的保护,没有了一个安全恒定的环境,仿佛就只剩下了孤独的漂泊流浪。
图源/ Medium
孤独有孤独的原因。
留学们在中国的生活环境和在美国的生活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是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国家,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带着点传统的痕迹。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里,鲜少人们能够和来自外籍的人交流互动,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团聚。

虽然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十分多元化,但是比起美国这个移民国家还是差了不少的。
图源/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预科
当我们出现在了美国的土地上的时候,我们自动地变成了弱势群体。我们第一次面对种族话题,也要第一次面对种族歧视的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面对社会里很多的阴暗面——枪支、毒品、暗网。危险就在每一个留学生的身边虎视眈眈,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会到来。
留学之缺席的情感联结
爸妈在过年的时候来看我了。他们拿了大包小包东西,打了十几个小时的飞的来美国看我。提前了一个小时到机场等着爸妈的我在看到我爸张望的身影的时候,不小心就哭了出来。
图源/ Fact Hacker
中国人的泪是不能轻弹的,但是一个人在外面久了,特别珍惜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这些美好和珍贵的东西在我们选择出国的时候就跟我们暂时分别了,在昼夜的时差里被从我们的生活里渐渐淡化开去。
来自于亲情和友情的保护罩,在遥远的美国仿佛没有了那么大的作用。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父母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来源生活的很多压力,已经重重地压在了我们身上,我们不再奢望父母和朋友们能够完全理解我们。
因为习惯了孤独,所以慢慢变成了荒岛。
图源/ backgrounddownload.com
留学之缺失的安全感

我对这片土地是没有安全感的,我至今都不敢一个人晚上出门。天色一暗,我就特别地注意街上的动静。我的朋友以前被抢劫过,他还因此得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也对这件事心有余悸。
“那个抢劫的大叔手里有刀,明晃晃在我眼前晃着”,然后刀被架到了他的脖子上,他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冰冷,来自死亡的舔舐。歹徒恶狠狠地问他要钱,手上用了用劲,他的大脑就只有一片空白
图源/ Rebloggy
脖子上分明被什么割痛,但现在也已经顾不上害怕了。他好像已经能够感觉到一抹温热要蔓延而出。他赶紧用手掏着钱包,脑海里却是大洋彼岸父母亲和朋友的脸。在美国的年轻生命们,是很容易夭折的。
他劫后余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的爸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他就不小心哽咽。他沉默了。他想说什么,但是他什么都不能说脖子上的伤口会长好的,他不能让父母为他多担心。
留学之我的朋友很少

虽然来了美国,我的交友圈里大部分却还是中国人。我的课上倒是有很多的美国人,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交友圈子,不会随便跟我有交流。
上学期我好几节课完全离群了,课太冷门,课上除我以外一个亚洲人都没有。我的课上有很多的同学,但是我也明白,他们不会像高中和初中那时的同学一样会嘻嘻哈哈主动和我接触。
图源/ loneliness in college
整一个学期,我都感觉身边没有朋友。我归咎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因为课上找不到人聊天。考试很难,复习的时候也找不到一起学习的人,学习压力很大。那时候的直观想法就是,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啊。我知道人生有很多的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就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以我会告诉自己,忍忍就好了。
留学之我们早就忍无可忍

忍一忍就过去了,爸妈们总这样跟我们说,我们也总是这样跟自己说。在考试考炸了的时候这样跟自己说,在收到工作,学校的拒信的时候这样跟自己说,在情感破裂分手的时候这样跟自己说,在学习到凌晨的时候这样跟自己说,在发烧的深夜的时候,也这样跟自己说。
但我们有时候也会这样跟自己说:
“其实我也挺害怕的。
我也不知道我能忍多久。”
图源/ thenational.ae
忍一忍就都会过去了,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要是忍不过去会怎么样。“忍”这一个字重逾千金,但没有人能够期待一个刚出国的十几岁孩子早已学会了忍耐,学会正确认知环境和适应环境。在没有人能够倾诉和引导的情况下,刚出国的我们很可能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保护罩,即自我心理防御,而把自己暴露在压力四伏的危险环境里。而一旦忍不过去,就像不带保护罩进入流浪地球冰天雪地的彻骨一样,只身进入这样的恶劣环境,结果往往是惨烈的。
但如果,
连我们要忍受的问题来源,
我们都无法问清自己。
那我们要从何解决?
留学之在压力中的第二个声音

留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就是学习,毕竟留学的本意就是要来更大的世界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在学生之间残酷的竞争中,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图源/ Ryan Hart
原本是以为公平的起跑线,但是在语言、文化、心理素质拉开的差距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发展有了很多的瓶颈。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环境也着实令人堪忧。升学压力和求职压力居高不下,留学生只能死命学,往死里学,或者真的把自己学死了看到了一整个世界的留学生,大部分只看到了更多人更激烈的竞争,而忘记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图源/ The Independent
有些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激流勇进,压力成就了他们无穷的动力。而有些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选择退缩,最终因为不敢面对风险,而长期被压力笼罩。留学生顶着压力证明自己,却忘记了一味的完美主义也可能让人的目光变得局限。我们需要第二种声音,一个我们能够信任的声音。在迷茫的时候驱逐前方的迷雾,让人不至于行入幽暗的迷谷,落了性命。
留学之在美国的弱势群体
留学生最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美国有很多的社会弱势群体,从那些群体里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了自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和肤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家庭的早期的应对教育总是能够帮助那些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心理防御应对方法(Coping Mechanism)来,从而在美国这个种族问题严重的国家依然能够安然快乐地生活下去。
图源/ SPSP
这是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们所没有的那层
从小关注心理健康
的防护罩。他们在太早的年纪远离了父母,错过了获得保护罩的机会。
可惜的是,在美国,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项目能够科学地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好的适应美国环境。
这种如留学生一样的外来人员被称为Sojourner¹(Wang & Mallinckrodt, 2006),他们经常会因为文化缺失而造成心理应对能力不足,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即使如此,每年还是有大量中国学生来到美国,成为留学生。
图源/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而研究表明,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最缺乏的就是来自于社会的关心和帮助²(Hayes & Lin,1994)。美国学校针对留学生所开设的资源并不匮乏,但因为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服务机构少,服务又大多不是中文母语,所以中国学生寻求帮助的意识不是很强³(Zheng & West -Oltuniji, 2016)。再加上中国留学生作为在美国出现的小部分亚种族群体,很少吸引研究者的目光。也正是因此,对中国留学生对症下药的心理健康有关的项目非常稀少。
留学之让我们来保护你

留学生的声音需要被听见,留学生的诉求也需要被解答。但是在我们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需要被记住的是:我们是从集体主义社会出来的中国人。中国人最讲究众志成城,只要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
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只属于中国的奇迹。而当心理健康的危机在中国留学生面前降临的时候,相信我们也能够传递每一个人的力量,把心理健康的火种传播出去,点燃每一个人心里的苏拉威西发动机。
于是,我们建立了MAZE。为了能够传播,我们建立了《留学指难》,成为我们孵化的第一个子项目。
未来和前路都和迷宫一样,我们都会迷茫。但是当我们众志成城的时候,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的龙之魂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认真的想要做一件事,我们就有能力做好。不管你有什么资源,什么想法,都欢迎加入我们,感受我们。我们是公益组织,但我们更是一个平台。我们孵化每一个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的想法,我们用自己的心灵网络传递治愈的梦想。
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是
自救
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为留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作出贡献,
改善整个族群的心理健康!
我们都是属于未来的成就,所以我也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能够为自己塑造属于自己的防护服,能够让自己适应任何的困境。
与MAZE一起关注我们自身的价值。
我们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更关心你!
References:
  1. Hayes, R. L., & Lin, H. R. (1994). Coming to America: Develop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2, 7-16.
  2. Wang, C.-C. D., & Mallinckrodt, B. (2006). Acculturation, attach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Chinese/Taiwa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4), 422-433,Mallinckrodt, B., & Leong, F. T. L. (1992).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3, 71-78.
  3. Zheng, Kaifang & Cirecie A. West-Olatunji (2016) Mental Health Concerns of Mainl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Literature Review. Vistas.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CA Knowledge Center.
订阅《留学指难》
让我们穿越过千山万水
用文字与您偎依
留学不易,请让我们懂你
有我们在,你别担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