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闻热点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真相幻觉
高智商的人更容易看清真相吗?
你肯定听过这些说法:
“感冒多喝热水好得快
“吃什么补什么
“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乍一听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但又没什么依据,那为什么人们选择去相信呢?可能是因为说的人比较多。
如果你不断重复一个错误的信息,人们就会开始相信这是真的,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真相幻觉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很多人认为“真相幻觉”是那些不愿思考者的局限,反之接受高等教育、高智商、会辩证思维的人不会轻易陷入这样的陷阱——但真是这样么?
看看最近发表在PsyArvix的一项研究怎么说。
已知有三个方面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分别是
(1)认知能力:与智力因素相关
(2)认知闭合需求(cognitive closure):喜欢确定的信息,避免模糊的、有歧义信息的需求
(3)认知风格:可分为快速直觉型认知风格、深思熟虑型认知风格
来自Ghen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上述三个认知方面同真相幻觉效应的关系。首先,参与者阅读一些真实或者虚假的常识性信息;紧接着完成认知能力、认知闭合需求和认知风格的心理测验;最后,参与者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再次判断的信息包含两部分,一是上述出现过的,重复的信息,另一部分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信息。
结果,7个实验中都出现了真相幻觉效应。即不管我们是认知特征如何,我们都倾向于相信重复的、熟悉的信息。真相幻觉可能是全人类的局限,和智商没什么关系。
即使你智商如爱因斯坦,也可能会相信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

02
动物恐惧
蜘蛛、蛇、老鼠、青蛙......你最受不了哪种动物?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课间,一只硕大且长尾的老鼠,“刷”一下从教室门上跳到了空调顶,女生们全都惊慌失措,甚至大叫。然后老鼠消失不见了,大家都以为老鼠钻进了空调,于是一整个夏天都没人再敢说开空调的事儿。
很多人都会对某种动物产生莫名的恐惧,比如蛇、老鼠、蜘蛛、毛毛虫......来自Charle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还针对此做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研究:
邀请2000多位参与者对25种动物的令人害怕程度和恶心程度进行打分,这些动物能给人带来强烈不适感,随便说几个,蛆、毛毛虫、蜘蛛、蛤蟆......然后他们做了一个“令人恶心害怕的动物图鉴”,想看看最让人类受不了的到底是何种生物。
结果如图:
蜘蛛喜提第一名,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蜘蛛有一些奇怪的身体特征,如有太多古怪的腿;而且它们无处不在,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天花板上,飞快的爬爬爬爬爬爬爬......
动物恐惧症的一个进化论解释是,某些动物能够让人感到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恐惧,特别是那些威胁到我们祖先生存的动物,比如蜘蛛和蛇。Jakub Polák团队的研究能支持这种进化论观点,比如蜘蛛和毒蛇能引起参与者最强烈的恐惧反应,而寄生虫能引发人类最强烈的厌恶反应。
此外,Jakub Polák团队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动物产生恐惧和厌恶,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如毛毛虫和体内寄生虫,这和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即原始女性祖先的生育成本更高,不仅要照看自己的安全,还要照顾好孩子的安全,所以在面临潜在危险的时,更容易产生警觉反应。
虽然过度的恐惧和厌恶会让人筋疲力尽,但这种情绪对人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对动物有更大恐惧的人可能会更加谨慎,避免与恐惧厌恶的动物接触,从而不容易受到伤害。

03
「爱情忠诚度
“我给你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的忠诚”

前几日,两宋离婚,李晨冰冰分手,唐艺昕张若昀结婚......所以我们带来一条谈论爱情的心理学研究报道,准确说是爱情中的忠诚度。
亲密关系中的许多设置,归根到底都在为忠诚度服务,比如承诺和婚姻,承诺中的“我爱你”,其实在说“我只爱你”以及“你也只能爱我”;婚姻中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我们要对彼此保持忠诚,你只能跟我结婚,容不下别人”。
然而有调查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对伴侣有过不忠行为;而大约有1/5的人正在经历着这种不忠。其中“性不忠”是夫妻治疗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离婚的主要原因。
近日来自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研究人员调查了362名异性恋夫妻,了解他们在人际中可能会怎样减少自己出轨或者不忠,以及是否有效。
他们大概会采用3种策略:
(1)单一维护策略:增强彼此的关系,包括经常出去约会,给对方准备惊喜,参与彼此生活
(2)主动回避策略:回避掉可能让人误会的场景或谈话,和异性保持距离
(3)贬低诱惑策略:诋毁有威胁性的不忠关系“这是不正当的,肮脏的”,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这段关系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哪种策略能够有效的保持自己的忠诚度呢?
Lee和O'Sullivan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两个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而使用(3)贬低诱惑策略的时候,人们调情的次数会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我们为了“维持关系”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内心知道维持现有的亲密关系很重要,但内心也没有否认外面的诱惑很动人。
举个例子,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一个喜欢的对象,采用(1)(2)策略的人,可能会寻找自己的伴侣或者刻意忽视掉那个人,但是他们脑子里还是会反复思考那个人。
而采用(3)策略的人, 可能会告诉自己“我应该回家,而且那个人也没有那么好”


04
目标

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自己的失败,而是竞争对手的成功

假如你正在减肥、跑马拉松,然后忽现一个朋友也在减肥和跑马拉松,是不是会忍不住地去关心ta最近怎么样,是不是每周都去跑步,有没有坚持减肥?
类似马拉松,减肥这种事,原本属于个人的目标追求,和他人没有直接竞争关系,那我们为啥关注别人呢?这背后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心理阴暗面。
最近发表在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称,当我们与他人组队,共同追求某一目标的时候,我们会将这个人视为对手,甚至可能会破坏对方的努力,进而损害自己。
换句话说,与他人共同追求某个目标,有时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可能伤人伤己。
研究人员做了6个实验,第一个实验中,200名参与者的任务是单词接龙,从一串字母中尽可能的创造更多的单词;参与者都会被安排一个假想竞争对手(但参与者认为是这真实存在的对手),研究人员会告知参与者,对手的创造速度更快;此外,参与者可以调控竞争对手题目的难度。
结果发现,离自己的个人目标越近,参与者给对手的题目越难。研究人员说,破坏的主要目的是让“让对手受挫”,以及“让对手失望”。当人们的这种期望实现时,自己的努力就会松懈,即使他们的破坏行为并没有推进自己个人目标的完成。
研究人员指出,当我们与其他人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前进时,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具有竞争力,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提高自己的技能”转移到“击败我的对手”,然后放松自己的努力。
嗯,类似怂恿一起减肥的朋友吃炸鸡这种事,我是干过不少......这大概就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吧。

05
情感劳动
你在试图隐瞒自己的什么?

一项新研究显示了隐藏真实身份的情感代价
你希望别人了解你吗?又是什么程度的了解呢?人们很容易通过一些外显身份特征了解彼此,比如身高、体重、年龄。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身份被称之为隐蔽身份,比如性取向、国籍、宗教信仰、疾病史等。
来自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Robyn Berkley及其同事认为,如果你的某个“隐藏面”给你带来羞耻感,那么你只会在信任的人面前展示这一面,同时试图向所有人隐瞒这一面,并会因此感到精疲力尽。
根据Berkley的说法,伪装自己需要一种“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ur),当你试图隐瞒某个身份时,你已经参与到了某种“表演”当中。
另外一份关于职场的研究发现,职场中的自我暴露可以让员工更快乐,当人们自我暴露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成长时,来自他人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帮助人们更安全地表达自我。
如果Berkley的模型是正确的,就表示当你真诚地表达自认为羞耻的身份时,你会对自己更满意,你将减少焦虑和沮丧,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提升自尊。
好啦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references:

De keersmaecker, J., Dunning, D., Pennycook, G., Rand, D., Sanchez, C., Unkelbach, C., & Roets, A. (2019). Investigating the Robustness of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 Acro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y,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and Cognitive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985384. doi: 10.1177/0146167219853844
Polák, J., Rádlová, S., Janovcová, M., Flegr, J., Landová, E., & Frynta, D. (2019). Scary and nasty beasts: Self‐reported fear and disgust of common phobic anima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111/bjop.12409
Lee, B., & O'Sullivan, L. (2018). Ain’t misbehavin? Monogamy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heterosexu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2), 205-232. doi: 10.1111/pere.12235
Supplemental Material for When Individual Goal Pursuit Turns Competitive: How We Sabotage and Coast. (2019).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doi: 10.1037/pspi0000170.supp
Berkley, R., Beard, R., & Daus, C. (2019). The emotional context of disclosing a concealable stigmatized identity: A conceptual mod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9(3), 428-445. doi: 10.1016/j.hrmr.2018.09.001
海海玛蒂 ✑ 撰文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点击阅读原文,来「简单心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