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乐的风险》BWV1079

奉献丨关于巴赫、韦伯恩、古拜杜丽娜之音乐的断想
关于伟大的复调音乐作品《音乐的奉献》,在今天已经被看作一个传奇,看作是复调音乐的至高境界,它的创作缘起于1747年波茨坦刚刚竣工不久的无忧宫中。据当时的记载说:“……(腓特烈)陛下听说巴赫已经抵达,立刻亲自下令准许巴赫入宫。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钢琴前坐下来,在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弹奏了一首赋格曲,不仅使大帝十分满意,在场众人也无不瞠目结舌。……”
在克劳斯·艾达姆的《巴赫传》中还有更详细和确实的记载:……腓特烈二世非常想听到巴赫演奏的音乐,便派人在波茨坦城门口截住了经此路过的巴赫夫妇一行,他甚至没有给巴赫时间换上合适的衣服,更没有给巴赫任何休息的时间,便让他试弹各个房间里的所有钢琴,巴赫就在每一架钢琴上即兴弹上一曲,然后腓特烈二世请巴赫用自己提出的一个赋格主题进行演奏,第二天巴赫又在波茨坦的管风琴上面演奏,并在晚上再次出现在音乐会上,腓特烈二世借机要求巴赫即兴演奏一首六声部赋格曲,而这已经达到巴赫能力的极限了,由于腓特烈二世的主题是无法演奏的,因此他必须现想出一个自己的主题来,但是对于这个几乎难以完成的艺术苛求,巴赫竟然也给予了满足。
随后的事情众所周知,巴赫花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件非凡的艺术品——《音乐的奉献》,包括两首“Ricercar”(利切卡尔,在16至18世纪指的是赋格或卡农风格的对位精致的器乐曲,其本意是“寻求”的意思,在《音乐的奉献》中指的是“赋格曲”)、十首卡农曲和一首三重奏鸣曲。当时巴赫在致腓特烈二世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立即意识到,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不可能将这样一个不寻常的主题发挥好。因此我决定将这个具有国王威严的主题谱写得更加尽善尽美,并将其公诸于世,于是我立即着手这样做了。我竭尽全力实现了这一意愿,而且除了这样一个纯洁的愿望外,别无他求……”
在我们以往对《音乐的奉献》的介绍中,通常认为这部作品缺少情感体验,然而这样的结论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更是谬误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从根本上缺乏对巴赫的认识。或许非凡的音乐并非是凡人所能理解的,至少是很难全面理解的,《音乐的奉献》所蕴含的情感更多存在于其精致的结构中,隐含在音符的最深处,对于习惯于仅仅通过表面的感受来理解音乐的大多数人来说,欣赏这样一部艺术品的确是件困难的事情。不过如果找到一个好的演绎,会对欣赏这一作品大有裨益,例如德国科隆古乐团演奏的唱片,就特别值得推荐,他们的演奏充分展示了这部作品的结构之美,声部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辨——下面对作品的介绍将以科隆古乐团的乐器编配为准;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有对作品本身的全面了解,而且最好通过聆听来体会其妙处。
《音乐的奉献》是一部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作品,特别是以感性的方式进行解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里只能简要作一介绍。作品以一首“Ricercar a 3”(三声部赋格)开始,这首赋格曲以羽管键琴独奏,在平静和神秘的冥想气氛中开始,音乐随后的发展出乎意料地洋溢着似乎永远不会衰竭的激情。十首卡农曲中首先是五首钦定主题的卡农,前三首长度都不足一分钟,
  1. 第1首“Canon a 2 cancrizans”(二声部逆行卡农),由两把小提琴演奏,尽管篇幅十分短小,但旋律却连绵不绝;
  2. 第2首“Canon a 2 Violini in unisono”(二声部小提琴同度卡农),由两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以两把小提琴齐奏的方式来演奏一个声部,此曲给人以矜持之感;
  3. 第3首“Canon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二声部反行卡农),由长笛和两把小提琴演奏,比前两曲相对活跃一些;
  4. 第4首“Canon a 2 per Augmentationem,contrario Motu”(二声部增时反行卡农),由两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其曲调低沉,色调暗淡,旋律踯躅,曲曲折折;
  5. 第5首“Canon a 2 per Tonos”(二声部螺旋卡农),由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虽然速度比前一首稍快些,但乐曲的情调大体上与之近似。
  6. 第6首的名称为“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是一个三声部的“canonic fugue at the fifth”(纯五度卡农风赋格),由长笛、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此曲旋律委婉,抒情性极强;随后是一慢一快两个“Canon perpetuus”(无终卡农),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
  7. 第7首由长笛、小提琴和低音维奥尔琴演奏,标题显示是钦定主题的;
  8. 第8首所使用的乐器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架羽管键琴。
  9. 最后两首卡农曲被称为“令人困惑的”或“谜一般的”卡农,二者一静一动,第9首“Canon a 2”(二声部卡农)由羽管键琴独奏,宛如静静流淌一般。
  10. 第10首“Canon a 4”(四声部卡农)由两把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乐声飘逸而富于动感。
  • “Sonata sopr’Il Soggetto Reale a Traversa,Violino e Continuo”(为长笛、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鸣曲)通常被认为是整个作品的中心,而科隆古乐团这套唱片则将它当作了高潮。
这首四个乐章的“三重奏鸣曲”是巴赫最具感情深度的作品之一:
  1. 第1乐章“广板”中那令人心碎的旋律,会令人不由得想到他的《马太受难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2. 第2乐章“快板”中的欢快;
  3. 第3乐章“行板”中的宁静;
  4. 末乐章“快板”中的祥和,又都基于同样的宗教情感。
  • 羽管键琴独奏的最后一曲“Ricercar a 6”(六声部赋格),又将气氛带回到开始时的平静和神秘的冥想之中,《音乐的奉献》此刻已经等同于上帝的天国。
需指出的一点是,首尾两首赋格曲正是腓特烈二世所钦定的主题,而且可以肯定,巴赫在腓特烈二世面前演奏的是那首“三声部赋格”——在被要求即兴演奏“六声部赋格”之前,而 “六声部赋格”则是当时巴赫无法演奏的——因此他只好现想出一个自己的主题。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在今天已经被奉为复调音乐的杰出范例而为人们所景仰,有不止一位作曲家以“六声部赋格”为基础改编或创作了音乐作品,其中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的《赋格曲》是最杰出的一首。

韦伯恩《帕萨卡利亚》
巴赫的《音乐的奉献》中的赋格曲和卡农曲精致而凝练,这一特点也适用于韦伯恩的全部音乐,而且韦伯恩似乎与巴赫时代有着天然的联系,他的有作品编号的最初两部作品就是为大乐队的《帕萨卡里亚》和无伴奏合唱双重卡农曲《飞向光明之船》,后来他还为高女高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创作了《5首卡农曲》,而我们知道,巴赫曾作有著名的管风琴曲《c小调帕萨卡利亚》,所作“卡农”更是为数众多。巴赫的那首“帕萨卡里亚”是沉郁的和如歌的,韦伯恩的“帕萨卡里亚”也是在沉郁的气氛中开始的,十分钟长度对于惜墨如金的作曲家来说已经很“奢侈”了,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音乐的发展异常丰富,各种音色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同步进行,不论小提琴纤细柔美的独奏,还是乐队壮丽炽烈的全奏,都能深深打动人心,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韦伯恩最浪漫、最感人的作品了。
《飞向光明之船》是为德国印象主义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1868-1933)同名诗歌的谱曲,标题即诗歌第一行,第一句(即前两行)直译应该是“遨游于光明之中的舟船,来自令人神迷的太阳世界”。这首合唱曲结构特别精巧,听来异常缥缈和纯净,女声合唱与男声合唱在构筑结构的过程中,给人带来神秘的气息,同时与原诗的情绪达到一致,也和印象主义诗歌着重于感觉描述的特点相吻合。《5首卡农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声,韦伯恩是将人声作为乐器来使用的,演唱者的声音总是不停地在上下翻飞,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一般,或者干脆就可以将其形容为小鸟在歌唱,特别是那些突然出现的高音,具有极高的难度。5首“卡农”的内容都是宗教的,它们是:“救世主为我们而顺从死亡”、“睡吧,耶稣:你的母亲在微笑,当她见到你甜美地睡去”、“忠诚的十字架,超越一切的显贵的树”、“施洗我,上帝,用海索草,我将被洁净”、“我们崇拜你的十字架,哦,上帝”。
根据巴赫“六声部赋格”改编的乐队作品《赋格曲》,令原作所深含的情感因素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揭示。乐曲的开始依旧充满了神秘的气氛,是宁静的和冥想式的,铜管乐器的悠远吹奏引出弦乐和木管乐器演奏的动人乐声,不同乐器的音色搭配形成不断变化的缤纷色彩,情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露出来,夹杂其间的小提琴的轻吟与单簧管的倾诉尤其迷人,各类管乐器产生出管风琴般的效果,最后乐队全奏出激动人心的壮丽高潮。可以说韦伯恩的改编让巴赫更接近了“凡人”,但却没有因此使音乐变得“世俗”,这也正是韦伯恩最成功之处。演奏这样的音乐,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精确解析结构的同时能够敏锐地把握住倏忽即逝的情感火花,这里建议大家听一听身为作曲家的法国指挥家布列兹的诠释,他在SONY和DG唱片公司两度录制的韦伯恩全集均可称为范本,他指挥的《赋格曲》和《帕萨卡里亚》最精彩之处就是精致的结构加适当的情感,而他指挥的《飞向光明之船》和《5首卡农曲》在冷静和理性之中又满怀自由的遐想。还须提到的是,5首“卡农”的演唱者、女高音克里斯蒂安娜·厄尔泽,她的声音灵活多变,高音区游刃有余,她的歌唱似乎是非人类所有的。
 从韦伯恩的创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20世纪作曲家虽然在所使用的新的创作手法上背离了传统,然而他们从根本上并未抛弃传统,并且与古老的音乐有着更为密切的甚至天然的联系;当代作曲家古拜杜丽娜根据巴赫的“六声部赋格”所作的类似变奏曲的作品《奉献》,则再一次肯定了这一结论。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一向与宗教有着紧密关联,她创作的关于十字架上的耶稣的临终七言的作品《七言》,将巴赫及其前辈许茨曾在“受难乐”中描述过的耶稣受难的故事做出了现代诠释;而在《奉献》中,她又对巴赫的“赋格”进行了极尽的铺陈和发展。
Gubaidulina《森林的回响》
完成于1980年——距巴赫创作《音乐的奉献》有233年之久——的《奉献》(Offertorium),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形式的大型作品,全曲长达35’34”。虽然是效法韦伯恩对巴赫的改编,但它却未拘泥于原作,而是以巴赫的“赋格”为基础衍生出无穷的变化,并深深烙上古拜杜丽娜的个人风格,于是巴赫与古拜杜丽娜(Sofia Asgatovna Gubaidulina,1931年10月24日- )的不同个性便融合在了一部作品当中。《奉献》还是作曲家专门为小提琴家吉东·克莱默创作的,这二人最契合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心中都铭刻着音乐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印记,当他们在创作或演奏的时候,这些印记便犹如神灵附体一般在他们的音乐中出现了;就像古拜杜丽娜的《奉献》可以证实这一点一样,克莱默最新在ECM录制的一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在这次演奏中,克莱默竭尽全力去接近巴赫的本真,他的演奏内敛、细腻,耐人寻味,完全没有刻意的夸张,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出人意料地显著,强弱之间的对比超乎寻常地强烈,特别是对复调织体的解析极其清晰,以至于每个声部就好像不是同一把琴演奏的;他演奏的那首著名的“恰空”,变化多端,起伏跌宕,似乎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情感的世界。
听克莱默演奏的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之后再听他演奏的古拜杜丽娜的《奉献》,然后再返回到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当中,通过这样交叉方式的聆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两位作曲家的共性,并透过晦涩的表面体验到隐藏在音符背后的那些单纯的情感;而且通过对巴赫的音乐精神的准确认识,古拜杜丽娜的音乐特质也变得显而易见了。圆号轻轻吹响如回声一般神秘的巴赫的主题,独奏小提琴自由狂想般地进入演奏,这就是《奉献》的开始。随后的音乐发展就像一道又一道门被打开,每一道门背后都有新的声音、新的世界,对于聆听者而言,这样的发展似乎无规律可循,因而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新发现。音乐充满了变化多端的奇异音响,和刺激性的力度,充满了各种音色的搭配,和强与弱的对比,例如纤柔的独奏小提琴与钟声般的打击乐器(钢琴在作品中被当作打击乐器使用)之间的搭配,刺耳的铜管乐器与急速的小提琴之间的对比。到27’05”处——在一阵打击乐器的轰鸣过后,小提琴在弦乐朦胧的背景上主奏出如圣咏般庄严的感人肺腑的柔和旋律,木管乐器和钢琴时而做一些晶莹闪亮的点缀,这是整首乐曲最美妙的时刻,它一直延续了大约6分钟时间,然后是一阵休止,接着小提琴以无伴奏的方式作华彩式的演奏,长笛演奏的旋转着的声音与之衔接,引出以铜管乐器为骨干的强烈刺耳的乐队全奏,当乐队全奏平息后,小提琴的纤细音色一直延续着,似乎有意无限延伸下去。作品就在这样奇妙的幻境中结束了。
就大多数听者来说,古拜杜丽娜的《奉献》与巴赫的“赋格”之间的直接联系或许仅限于乐曲开始的几句,再加上那6分钟宛如圣咏般的旋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精致的、不断变化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声音,甚至是不悦耳的、不和谐的、令人惊悚的声音,但殊不知,这些声音中蕴含了深刻的理念,就像巴赫的各种各样的“赋格”和“卡农”的精美结构中孕育出情感一样,也像韦伯恩那些短小乐曲的严密结构中诞生出激情那样。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完美的形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内容,尽管这种内容是相对抽象的,然而却揭示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更深层的、更真实的感受。
巴赫的“赋格”,韦伯恩的改编,古拜杜丽娜的变奏,三位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的作曲家的“奉献”,让人体验到音乐的奇妙,让人体味到音乐的无穷趣味,也因此让人不由得为这些音乐家的伟大创造而喝彩。
【每晚一张音乐CD】巴赫主题:1、迫切需要创新的古典音乐丨只有巴赫是好的,只有贝多芬是高雅的,这种不创新、向后看的习惯,决定了古典音乐走下坡路的命运;2、钢琴家陈必先丨西藏演出遭停电,点着蜡烛弹巴赫丨以现代的技巧和精神才能赋予古典音乐新生命;3、钢琴家休伊特讲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4、海菲兹演绎巴赫《恰空》;5、巴赫《管风琴小品集》;6、巴赫《英国组曲》由谁奏鸣丨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7、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丨中国表演者已与西方最伟大的名字并列;8、“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9、音乐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丨为何在大提琴组曲的乐谱上,巴赫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 10、演绎巴赫的费恩伯格;11、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12、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12、兰多芙斯卡丨我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13、克莱默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14、图雷克的巴赫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ach);15、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16、朱晓玫作序的《莱比锡之旅》丨“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 1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