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sichord Concerto,BWV 1052
巴赫作品的音乐分析及现代手法演绎问题之探索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由于他的作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当时的器械使用与音律理解时至今日有极大差异,所以对其作品改进创新地使用现代演绎方式是当代音乐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1、古钢琴还是现代钢琴丨巴赫古今乐器演奏比较分析;2、猜猜巴赫手里是什么谱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是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终身未踏出国门一步,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的哥哥师从于意大利的老师,这让巴赫充分接触了意大利与南德的键盘音乐风格。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还研究了法国的古钢琴音乐,意大利的弦乐音乐。可以说巴赫是汇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传统音乐中的精华。这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的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巴赫去世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消声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现今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额广泛的颂扬。巴赫一生创作了许多键盘作品,有《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意大利协奏曲》等等,其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音乐创作中的巅峰之作,曾有人将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有两卷,每卷有24首,全部是前奏曲与副歌或者幻想曲与赋格的形式。前奏曲原本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没有明确的形式,所以巴赫在处理这种题材的作品中赋予了其三种形态,即旋律型、创意曲型和装饰音型。赋格曲式虽然丰富,但大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浓缩型,就是有进入许多次主题,巴赫除了有呈示部以外全部是声部的发展。 
在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与现代的钢琴有着很大的差别,那时候的钢琴音量较小,所能表达的力度也是很有限的,并且没有制音踏板,不能够用踏板来表达乐句的连贯性,发音短而清脆,全部都要靠手指来完成乐句的连贯性。所以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出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强弱以及连线、跳音等等,都没有在乐谱上很清晰的表现出来。巴赫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同声部的开始,不同的乐句之间,对力度的处理也是有很大变化的。在他的音乐中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会有力度的对比变化,这也很很符合当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当然对于现代钢琴来说,许多人在演绎《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时,都会遇到一个困惑,在大量运用踏板表现乐句连接的今天,该如何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一些钢琴演奏家认为,应该严格遵循原谱,按照作者所标记的演奏,才能与作曲家心灵相通,感受作曲家真正的意图。也有一些钢琴演奏家认为,用现代派的演绎手法来诠释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尤其是适当运用踏板的连接来表现乐句的连接,是对音乐的进步性诠释。其实巴赫作品的精髓之处在于声部的连接,所以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能够做到用手指做声部连接的时候,就不需要借助踏板的帮助,但如果在手指不能做到完美的连接时,借助踏板是非常必要的。适当的运用踏板是对作品诠释的点睛之笔,但若滥用踏板便是画蛇添足了。 

巴赫的每一部作品,都风格鲜明,个性强烈,从不雷同、乏味。这充分体现了他创作内容的多元性。巴赫的艺术创作是根植于德国本国的艺术土壤之中。德国的管风琴艺术,路德新教的众赞歌是他创作的基础。他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德国音乐的基础上,还广泛的吸收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音乐的优良传统,并加以融会贯通,达到巴洛克音乐的顶峰。巴赫在艺术创造吸收了欧洲各国艺术流派的精华,从帕勒斯特里那的无伴奏合唱到意大利的歌剧,从法国的钢琴艺术到意大利的小提琴艺术到弗雷斯克巴尔迪的风琴音乐,都是他钻研的对象。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努力地去政府音乐思想的各个领域。对他的创作而言,它的意义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他融汇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和他同时代人的音乐创作的经验,将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打得过音乐的传统相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贝多芬曾赞巴赫是“和声之王”,它的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做半音进行,音乐的旋律在进行中,不管声部有多少,都会遵循和弦的总体进行,而丰富的和声织体往往又和复调有效结合在一起。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的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的复调更大限度的发挥了音与音之间,旋律与旋律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复调音乐中所蕴含着富有个性,精炼的主题,逻辑性的和声与各种转调手法等新的因素预示了新时代的音乐语汇的到来。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严酷的自然法则,更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自然抗争,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视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得创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除了新的思维、理论而引发的创新外,把心的表现载体,即形式、技法、乐器工具等等作为艺术创新地突破点,也是艺术家们通常的选择,同样也是符合时代的需求。音乐作品的时代性特征并不是指现今创作的作品,而是指作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总体面貌和社会主旋律,反映所处时代的人们的演绎方式、思想情感,表达出作品在现代的状态与存在的面貌。 

音乐作品的是否具有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应当从“内容”、“表现”、“功能”几方面去判断:
  1. ‘内容’也就是所演绎的作品曲式,它是反映时代特征的切入点和生活断面;
  2. “表现”是作品表达的工具媒介,实际上就是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钢琴器械,它的运用对音乐创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 “功能”是音乐作品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他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应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来陶冶听众,引发其心灵的共鸣。 
巴赫所处的17世纪发展至今,三百年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给音乐表演带来了多重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全新的表现语言,这种艺术语言的探索,其本质就是用一种既能与时代特征体验相吻合,同时又具备传统文脉传承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表演者对当今时代的体验和思考,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位表演者的使命和责任。演绎以前的作品需要积极地去体验和融入现代的种种,而且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才可能真正地把作品演绎的深刻动人。
【音乐编译小组公众号】1、八十岁时论阿劳丨论阿劳的演奏艺术;2、八十五岁论阿劳丨他的演奏何以伟大?3、钢琴家特里福诺夫专访丨“我在游泳池里练琴”;4、十五问王羽佳丨“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5、王羽佳访谈丨“穿长裙?待我四十岁!”6、王羽佳专访丨她赢得了没有参加的“比赛”!7、采访阿格里奇丨“音乐必须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尔曼追忆海菲兹丨“这么多小提琴家都试图模仿他,但他们的演奏却成了活生生的讽刺。”;9、肖邦大赛访傅聪丨“这个比赛没有完美的玛祖卡。” 10、韩国钢琴家赵成珍访谈丨“如果我遇见肖邦……”;11、憨豆先生采访郎朗丨谈肖邦以及古典音乐普及;12、古稀之年克莱默访谈丨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奥伊斯特拉赫经常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丨“当代怪杰”吉顿·克莱默访谈;14、“指挥家”李云迪访谈丨“音乐源自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遍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机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马克西姆·朗多访谈丨“郎朗对所有事物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当我们在一起演奏时,可以感受到创造出的音乐竟然如此欢乐!” 16、肖邦“迷妹”阿格里奇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丨“我多么渴望去亲眼看到肖邦怎样弹琴!”;17、纽爱新总监梵志登访谈丨“我并不想被公众看作对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为喜欢。” 18、埃格纳钢琴三重奏访谈丨你有父亲、母亲和孩子,等我们长大了,孩子就会成为父亲和母亲,这就是室内乐想要阐明的观点!19、华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访谈丨“没有技巧就没有表达的自由;但只关注技术,很快会变得无聊或疲劳,并失去练习专注度。” 20、郎朗访谈丨“有时候父亲把我逼得太紧了,可他是爱我的!” 21、哈农库特访谈丨“我所探寻的始终是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22、面对批评,郎朗很委屈丨“我想让古典音乐表现得酷炫一点,这有什么不好么?”;23、“准备好了”丨回忆海菲兹小提琴大师班【古典音乐译文公众号】1、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演讲丨“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鉴定的”;2、你怎么看音乐家找工作越来越难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上篇);3、他曾声明永远不在器乐演奏比赛中担任评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下篇);4、布伦德尔谈莫扎特丨到底什么让他的音乐如此奇妙? 5、被遗忘的克莱门第丨他的键盘音乐文献如何影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6、弓在弦上,揉转成美丨与梅纽因对谈小提琴艺术;7、MTT谈马勒丨“他的音乐已经进入了我的心灵,永不磨灭。” 8、盛原采访米科夫斯基丨“我对钢琴大师班没有太大的信任”;9、富特文格勒丨如何理解贝多芬交响曲;10、从钢琴生产数量看,中国有多少万琴童?11、肖邦大赛后的齐默尔曼丨他不想只做肖邦专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