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筝》的配乐,肖斯塔科维奇第一爵士乐组曲
肖斯塔科维奇
——写在他的60寿辰
玛利亚·尤金娜 张璐诗译
D.D.肖斯塔科维奇作为创新无穷的艺术家,此冠冕之标志与显赫已无分国界;然更关键且首要的——他是具典型俄罗斯质地的作曲家。受俄罗斯核心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也便与以下名字联系一起:安德烈·鲁本耶夫(俄国14到15世纪的圣像画家——译者按)、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列宁(此文章发表于1966年风行一时的共青团报“Moskobskii Komsomolets”上,或因而“列宁”也出现于名单之列了);觉察到此背景,我们再去了解其艺其人,不啻如得了一把匙。
可暂且慢着,仍有另一些不可略的线索。

D.D.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于我们颇有“高山仰止”之慑力,直教人联想莎士比亚的造诣。所幸,D.D.正值状态高峰,天才傲人、创作力无穷;至于我们,能作他的同代人,自是感幸,在其大寿之日,谨祝尽快从最近心疾之扰中脱离;祈愿今便要概论其生涯尚早。能在此祝寿,并曾见证这位一流作曲家多部创作诞生,一念及此,都不住满心欢欣。
要进一步与沙翁相提,便需着眼于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中森冷强烈的深渊、山崩、湍滩之表现,贯穿于人与自然的不可替主题中,见于《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素材自列斯科夫1865年的小说——译者按)、第10交响乐承受不起的创痛,或大多数几近巅峰的交响乐、四重奏、为钢琴所作的前奏与赋格、第二钢琴奏鸣曲,及至据普希金诗所谱的声乐套曲内。
穆拉文斯基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心灵由肖斯塔科维奇的悲剧之响犹历之震撼,实源自当中些缕光华;引亚历山大·布洛克(19世纪20世纪初的俄国诗人——译者按)在《莎士比亚之〈李尔王〉,致演者的讲辞》(彼得格勒,1920)中之余音:“习于痛苦!”古典智慧的复现就是这般适时。我们因此也被拖入“编年史”的茫茫然:第7、11、13交响乐、献给1905年革命的赞美诗、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写的三重奏,两部作品内括有空前的写实小说性,佶屈聱牙达至前所未闻之势,当中的力度与眩目甚或令莎翁的历史剧、普希金乃至穆索夫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也一时失色。得补充的是,肖斯塔科维奇从未追逐史诗所含的平稳,便直接引我们往多事的现代陷落。
可话又说回来,据所知,诙谐无两、光彩夺目而创新层出之作也不乏其篇,例如《鼻子》(素材取自果戈里的戏剧),根据英文原作而谱的声乐套曲,及Sasha Chernyi的诗行;类似的吉光片羽,在其余作品中照样随处见,所谓不起劲不打采之指责自灰飞烟灭矣。
肖斯塔科维奇与普希金为天赋眷顾的东欧俩。作曲的那位要昭示人性黑暗面——如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马勒;时而也溅涌悲悯的眼泪——如之于莎士比亚。包罗万象,真是涵量。然若着眼创作中关键的领域,便要提莫扎特与舒伯特之名。要向读者多口一句:只是为了相提并论之便,拣了沾边的精神领域,方拉扯到另一些创作者身上。D.D.肖斯塔科维奇始终如假包换,尤其不存在“沿袭”这回事;单他自身所有已嫌横溢稍甚。但即便天分如何笃厚,且创物无限,天才终非置身星系真空,而该栖居于人类史中,受人性之庇佑!肖斯塔科维奇持独我的语言,驭建设的想象,更有自我韵律调式之准绳,及记号、符号与意像。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再回到相关的名字中:莫扎特与舒伯特。到底如何定义,都在肖斯塔科维奇一片光芒异常而通明透剔的领地中。所说的如许“明灯一样的尾声”——多部作品中的终曲、尾声之于终曲、“临终遗言”,或殡仪语用、终结之终结、人与永生之对峙,及基督徒因而终其一生的祷告:“安详、体面、平静地逝去”……毋须探问究竟这痕痕思虑便是作曲家自身所隐蔽的,只需关切这些篇章内圣洁烁耀的灵气,及听者因此得获的。
而后,作曲家与听众完成各自历程,释然犹生。到了结语份上。痛苦消失,波澜静止,唯人性之善烁然;甚或不时展现与往内涵相别的笑容,变化直教人拍案愕然。这确是一种变容。来借用费拉迪米尔·索洛维约夫(19世纪下半页的俄国哲学家——译者按)的词句:“前之恶者/溺没血液里,——/幻变冉升的/是博爱之曜,”(《银铃又起》)或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最有力的艺术家之手/洗掉一切尘垢。/自其画室中脱胎出的/是生机、真相与回眸……”(《雷暴过后》)[译文均逐字而就]
这么,既谈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终曲,便容我们再提起当中格外要紧的一堆:大提琴奏鸣曲的末乐章、钢琴五重奏的终曲、第13交响乐的最后一个乐章(这里暂且撇开第8交响乐——彼属性特殊,应独辟一题)。大提琴奏鸣的末乐章,能恍惚听出惦着的是座城市,或是间工厂也未定。一个轻度醉酒的角色,低声哼哼,些微相近于高尔基、海明威和安德烈·普拉托诺夫(苏联时代的乌托邦作家——译者按)的笔下人物——大都是朴实工人,过日子却也留有些必需与执着,时而沾点儿哲学边,自有门路对付大大小小的烦扰,既来则安,对前路莫测亦安之若素……五重奏的结尾则复杂得多:狂欢雀跃尽泼洒过,顶峰却由尖锐的忡忧担当,昭示岔道之难,实是对前4个乐章难以揣量的广度阔度深度作一总概;前奏开端带了哥德式的愤怒,之后逐渐深思乃至悲悼起来,赋格与间奏曲却霍然壮丽,分明要探访中世纪文迹之际,举步向前抑或融与当代,一直游移,——然到达尾声,踌躇分裂全不见去:唯剩鸟雀叽喳轻快得很。莫不与Peter Breigel Sr(荷兰画家——译者按)出名的那鹊眉宇相似?——新近的既倒狂澜,焦黑的残垣间赫然可见这神秘小生灵。不对,五重奏中之雀既善目些,也伶俐些,似与我众同乐;反观Breigel那鹊,木讷漠然,交代真相便了事,实为“不动容的自然”之表征。而曲子却整篇透彻着耀目的仁善。一脉承接,及至第13交响的终曲尾声,攀上了极致;同时惊人并深长之美,也藉自成一统的格律与音调呈现。
而今若要转向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中的慢板乐章,又将有何发现?毋论大提琴奏鸣的慢板,抑或五重奏中的赋格——都有作曲家与永生的面峙。其对听者内心世界(及之于行为与人生)的重组,恰正如俄罗斯艺术遗宝圣像绘的方式,也像宗教乐唱诗文化的风格,像巴赫的《受难曲》……
插一句:我曾给D.D.写信,提到赋格曲的尾声:“你写了什么自己根本不清楚。天才者身上经常有这种事……米开朗琪罗的《圣母怜子图》是这样,你的格律式也一样……
然后该来到核心部分:博爱与人心。如今人本主义之说纷纭,错会处也不乏,譬如其“文艺复兴”根源说。(然在此又不可能拉扯陷进与D.D.其人其艺关联不直接的史析里头。)人本主义之源与其名一样抽象冷涩,非我俄罗斯土生土长辈心力所能及。D.D.的生活给人印象如下:差旅频频,会议演出繁密,同时亦不辞热心关照次辈作曲家。其心智载了不同种族一致之貌,并现出作为人、作为才子无二之风;于创作中直面“永生”一题始终。现代人及现代艺术家之复杂,在他身上都算淋漓极致矣。
往期内容:1、韩国电影《隧道》为何要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收尾呢?2、【纪念】王西麟 :我们向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3、【对话】库尔特•桑德林谈肖斯塔科维奇;4、【首演】穆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5、叙述的光影丨纪念肖斯塔科维奇丨听!那一声低弱的长鸣,揪扯着万缕近似于沉静的忧伤。大提琴总是这样理智,这是悲哀情绪的入骨…… 6、【作品】王西麟《第三交响曲》(op.26);7、【访谈】张国勇谈肖斯塔科维奇;8、【浅析 】管弦上的哲理: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9、【论文】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分析研究;10、肖斯塔科维奇说:“不要想一举拯救全人类,要从救一个人开始。”丨“别在我们干净时爱我们。干净的时候人人都爱”;11、【肖八专题】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号交响曲》(Op.65);12、【档案】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脉络;13、音乐短札丨“俄罗斯的贝多芬”的肖斯塔科维奇说:“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作曲。” 14、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5CD);15、音乐短札丨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丨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大提琴的抒情优美与钢琴的丰富演奏手法;16、肖斯塔科维奇的《鸳鸯茶》与两部《爵士组曲》(第二组曲是个大乌龙!);17、指挥家的境界丨康德拉辛谈肖斯塔科维奇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这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容易被苏联人民所理解。”18、肖斯塔科维奇丨一种强压下的不屈呻吟与强有力的生命呼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