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多芬作品中初次感到音乐开始能够表现大自然中的灾变因素。灾变和缓慢的机体进化发展同样自然,它是大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虽然贝多芬作品的过程不可能用巴赫音乐中的幅度来衡量,但不该说作品发展中令人信服的程度较差……贝多芬作品中的这种发展不是单独由第一主题决定的(如巴赫作品中那样)。贝多芬运用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在相互反应中存在和发展。它们承受著自己的命运。作品揉合成一个整体,它的各个部分本身经常象徵意想中的最大对比。
一度有人公开提出意见——汉斯·普菲茨纳这一类人物也参加了争论,说就主题发展谈贝多芬的思想没有必要;思想是自在之物。赞同普菲茨纳的一派人认为直觉始终应该是基本因素,即便是在贝多芬的一些显然下了许多“苦功”的作品中也是如此。另一派人的意见——虽然没有明说,但多半倾向於尽可能降低直觉的作用,因为直觉本身是心智活动——则认为贝多芬是多方钻研的艺术家典范。贝多芬作品中的某些主题(如《第三号交响曲》或《第五号交响曲》的第一主题)的确算不上特别辉煌。但贝多芬的才能表现在他能用适度的感觉、适度的气氛衬托每个主题,其次表现在他能为每个主题觅得处理方法以充分发挥其能量。
贝多芬处理主题的卓越才能在音乐史上无人能比,它表现在能在同一基调内创造出个性完全不同的若干主题;各个主题唯有彼此紧密联系方能取得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无所不包的整体,这一整体远远超越个别主题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发明主题的才能还不是贝多芬的唯一特点……他的直觉远远超过了这一点。在最佳情况下,他还能求得一系列由命运(人们几乎可以说是由自然规律)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它们彼此补充,使作品显示出作曲家赋予的强大生命力。
贝多芬的作品是纯音乐,其特徵在于一种非凡的简洁化才能。现在的贝多芬笔记本提供了这方面的许多证明。例如,我们发现他的主题结构的明确和简洁并非是天赋才能,而是努力取得的成就。他的多数主题——而且经常是最出色的主题——的最初形式要比最终形式复杂得多,不像另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主题从一开始就确立,也不像多数现代作曲家那样,主题最初比较简单和粗糙。
他的创作思维从混沌到井然有序,达到意识上的简化,不像现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趋向故意复杂化。这一特点最能区分贝多芬和所有其他人之间的不同……在主题的发展和运转中还有另一种起作用的因素:精神演化的逻辑。从一种基调向另一种基调进展、转化的规律,哪些主题,哪些基调将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感觉,一件作品章节之间恰当安排的感觉——所有这些代表著一种精神逻辑,它是贝多芬音乐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基础。
这一逻辑是带有十足人性含意的逻辑。它是艺术思考和人类情绪两者的基础,是事物之常理……单独讨论纯音乐形式或描述心灵的过程是无济於事的(帮助不了我们理解贝多芬)。最重要的是必须联系音乐来理解精神因素以及连系精神因素来理解音乐,两者必须统一考虑而不加分割,因此,将两者加以分割的打算是一种重大失误。
瓦格纳对贝多芬作品作过种种解释。解释更多是说明他自己而不是贝多芬。音乐语言的清晰性不同于文字的清晰性,这是音乐的本性;但音乐语言的明确是无可置疑的。从贝多芬的作品中任意选取某个乐段、某个音符,你会明确感受到它们在整首作品中处於应有的地位……只有那些认为单纯音乐不够用的人才会要求联系潜在的剧作或实在的诗作对贝多芬精确的音乐进行自然主义的解释……这种人不懂得音乐在表现明确含意上具有无限的功能;只有信服音乐的语言,认为它可以表述和理解的人方能懂得音乐的无限功能……。
认为贝多芬作品可以具体形容,这是另一回事。例如,瓦格纳相当可信地将贝多芬的《第七号交响曲》称作“舞曲的化身”。这多半是因为贝多芬音乐语言具有奇特的稳定性……因为贝多芬具有结构处理的力量,他擅长清晰表现每一作品的基本性质,使它既完满又别具一格。就这个意义来说,几乎贝多芬的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一种可以用文字表述的思想,但是这并不重要。有些人乐於用贫乏的文字形容这些思想,乐於将无限丰富的内容定在一个解释点上,就像把蝴蝶钉在一根针下一样;任由他们这样去做吧,我宁愿紧盯住音乐本身。
第五交响曲最初的乐章是不同寻常,可以说在整个音乐史上独一无二。我们在这里见到的不是一般字面含意上的主题,而是起铭文作用的四次打击,它们给音乐加上了大字标题。这一开场由另一乐句承接,它像是第一乐句的伙伴,但其中有变化,多出了一小节。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听众感到最初的乐段和作品的其余部分是分开的,它自成一体。最後音符延长的效果是一种结构效果、一种结构因素。这四次打击的特殊作用在第一乐章的上半部分逐渐清楚,最后成为全曲的主导思想——一种不断更新的清澈和协调的灵感。
一首交响乐作品来源於两个、三个和四个主题,它们彼此交错,相互促进,就像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各个人物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当所谓再现部来到时,情况完全不同,处理方法与最初听到的完全不同,因为这期间产生了许多变化。音乐的整体表现力是各个主题相互内在影响的结果。产生效果的并非是单一主题,而是各个主题之间的归一性(polarity)……作品或主题的性格,创新的性格决定一些最小细节的处理方法。
一种速度的正确程度不可能从第一小节或仅仅是第一页乐谱就真正判断出来。速度是一系列不同因素的最终结果。某些乐段,也许是抒情主题,使速度趋于缓慢,而快速乐段则使速度趋於迅捷。所有这些的公分母应该求出,这是一个乐章的特有速度……总之,速度问题不可能脱离整个作品的表达及其精神概念。速度基本上是以作品的性格为依据的。
【音乐编译小组原创翻译】:1、八十岁时论阿劳丨论阿劳的演奏艺术;2、八十五岁论阿劳丨他的演奏何以伟大?3、钢琴家特里福诺夫专访丨“我在游泳池里练琴”;4、十五问王羽佳丨“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5、王羽佳访谈丨“穿长裙?待我四十岁!”6、王羽佳专访丨她赢得了没有参加的“比赛”!7、采访阿格里奇丨“音乐必须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尔曼追忆海菲兹丨“这么多小提琴家都试图模仿他,但他们的演奏却成了活生生的讽刺。”;9、肖邦大赛访傅聪丨“这个比赛没有完美的玛祖卡。” 10、韩国钢琴家赵成珍访谈丨“如果我遇见肖邦……”;11、憨豆先生采访郎朗丨谈肖邦以及古典音乐普及;12、古稀之年克莱默访谈丨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奥伊斯特拉赫经常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丨“当代怪杰”吉顿·克莱默访谈;14、“指挥家”李云迪访谈丨“音乐源自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遍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机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马克西姆·朗多访谈丨“郎朗对所有事物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当我们在一起演奏时,可以感受到创造出的音乐竟然如此欢乐!” 16、肖邦“迷妹”阿格里奇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丨“我多么渴望去亲眼看到肖邦怎样弹琴!”;17、纽爱新总监梵志登访谈丨“我并不想被公众看作对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为喜欢。” 18、埃格纳钢琴三重奏访谈丨你有父亲、母亲和孩子,等我们长大了,孩子就会成为父亲和母亲,这就是室内乐想要阐明的观点!19、华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访谈丨“没有技巧就没有表达的自由;但只关注技术,很快会变得无聊或疲劳,并失去练习专注度。” 【古典音乐译文公众号】1、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演讲丨“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鉴定的”;2、你怎么看音乐家找工作越来越难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上篇);3、他曾声明永远不在器乐演奏比赛中担任评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下篇);4、布伦德尔谈莫扎特丨到底什么让他的音乐如此奇妙? 5、被遗忘的克莱门第丨他的键盘音乐文献如何影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6、弓在弦上,揉转成美丨与梅纽因对谈小提琴艺术;7、MTT谈马勒丨“他的音乐已经进入了我的心灵,永不磨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