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无伴奏组曲
中国大提琴家王健演绎本真巴赫  
对于每一位能在国家大剧院聆听王健全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听众来说,既是幸运的又幸福的。这一作品被认为是大提琴音乐的顶级之作,技术难度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它被现场演出全套的几率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十。
这套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式组曲,均含前奏曲与五首风格各异、不同国度的舞曲,当初为古大提琴而作,没有速度和表情标记,演奏时不使用揉弦。对于现代大提琴演奏者来说,将速度和节奏及演奏方式把握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而这却关系到音乐是否符合其本真。
在这些关键点上,王健不存在任何问题,连续三天的音乐会,他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其演奏沉静、朴实、激情,对旋律的丰富性做出了恰当的挖掘,让有可能使人感到枯燥的作品,流露出丰沛的情感,令听者体验到深沉的感动。
在演奏每一组曲之前,王健都谈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无形中拉近了听众与巴赫的距离。经过细心的研究,王健将六首性格各异的组曲重新组合,让单纯质朴的第一与结构宏伟的第四搭伴,忧郁凝重的第五与阳光明媚的第三对应,哀婉无怨的第二与雄浑壮丽的第六相合。
当第一的前奏曲响起时,整个音乐大厅便荡漾在大提琴温暖的音色中,美妙的舞曲在律动中翩然而至,王健的琴声松弛自然,有浑然天成之感。第四因频繁使用小指,故技术难度非常之高,末乐章吉格甚至被称为“小指自杀的音乐”,王健的演奏游刃有余,暖人心脾。
第二场音乐会,王健特意更改了节目单,先演奏小调性的法国风格的第五,它自始至终多在低音区,忧郁的气质贯穿其间,分为慢和快两部分的前奏曲尤有特色。之后的第三则豁然开朗,从前奏曲到吉格,一路奔放,直至激情勃发,令人兴奋。对于二者的差异,王健做出了完美诠释。
最后一场中演奏的第二虽然也是小调性,但听来却比第五纤细许多。第六原本是巴赫为自己制造的五根弦的大提琴演奏的,在现代大提琴上演奏的技术难度极大;其中的萨拉班德是王健最珍爱的一曲,其演奏平静如止水,若冥想一般,正如他自己的解说:这种用于葬礼上的舞曲,基调不是悲伤的,而是温馨的,带着对逝者的祝福。之后,经过悠然欢乐的加沃特,在辉煌热烈的吉格中,王健结束了全套组曲的演奏。
按王健所言:“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一种心灵的瑜伽”。在我看来,王健就是一位音乐瑜伽的修炼者,他绝不是明星式的演奏家,而是潜心研究音乐的真正艺术家,他没有任何浮华与刻意,全出自朴实与真诚。相信以此为根基,他的音乐天地将愈加广阔。
此前当我听日本巴赫协会演出的康塔塔时,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同属亚洲的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出现一位巴赫音乐的优秀演奏者?当听过这三天的音乐会之后,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个人非王健莫属,而且在我看来,他是当今中国演奏巴赫的当之无愧的最佳者。以我的判断,此话王健本人肯定不会赞同,但却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不带任何吹捧之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