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所有行为准则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存在感”,这话是《人性的弱点》里面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刷朋友圈和发朋友圈的原因,为了获得存在感。但是我身边很多名人或者明星都不怎么爱发朋友圈,因为他们太忙了,马云一天要见好几个总统,他已经获得足够强的存在感了。你有机会吃米其林大餐,为什么要去啃馒头?还有一个原因,层次越高的人,为什么越少刷朋友圈刷视频玩游戏。我认识一个游戏公司的老板,他自己从来不玩自己家的游戏,因为他们非常懂这些产品,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存在感的,使大众沉浸其中、无暇思考。不然他们怎么赚钱?《纽约时报》展示了一个新趋势:人与人的接触正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另一个趋势是:充斥着社会的屏幕正逐渐从富人的生活中消失。那些最懂科技的硅谷精英们反而越来越抵触屏幕,他们主动选择避开,还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远离科技产品的学校。因为他们最懂科技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被专业设计过的诱惑里,我们不能高估自己的意志力。那低收入的群体,他们在做什么?很显然,他们都在玩手机。
有一本书叫《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作者用大量科学的心理研究为依据,揭开了一个个恐怖的现实:
任何人都可能对电子产品上瘾,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电子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设下一个个陷阱,引诱人们一步步沉迷其中。
一年前,脸书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就在一个活动上向大众坦言,社交媒体的诞生并没有把人们联合起来,而是更加貌合神离。
脸书的工程师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者评论时,你就获得了一次“多巴胺的冲击”。
而一些短视频APP的15秒设置,就是他们以专业的“上瘾”心理学基础,消费心理学为支撑,通过背后的大数据“算法”推荐,在各种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原理下设计出来的。
还有一群精英,他们利用多巴胺的作用,制作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因为,多巴胺就意味着“潜在的利益”:盯着屏幕的人越多,盯着屏幕越久,投资者就能赚越多的钱。
因此,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和你的多巴胺的一场较量:让你一直刷下去,爽下去,欲罢不能。
显而易见,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想赶紧工作,还是不小心刷了两个小时短视频。
前一分钟看过朋友圈,一分钟后又不自觉刷了一遍。
想要起来运动一下,刷了下微博,天又黑了……
一家团圆,面对面坐着,却在天伦之乐的时间,人人捧着一部手机。
现在的中国人,无论在等车、等电梯还是等人,不管是中午小憩、聚会还是上厕所,总不忘记捧着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看手机,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有报道称,中国网民达7亿多,超9成为手机用户,每人每天平均要看手机大约三个半小时。很多人,一小时不看手机比一天不吃饭还难受。
我们在生活中像是鸵鸟一样,背负着生活的苟且却把头深深地扎进手机带来的快乐中,享受着,麻痹着。
我们让它操纵着,被它绑架着,它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了我们逃避现实的理想国度。
我们苦心经营着自己的线上形象,为一条简短的动态深思熟虑,我们对生活不再过多关注,只在乎那个虚拟的“理想国度”中的自己是以何种形象存在。
尼尔· 波兹曼说:“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已经是一个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
将所有生命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屏幕背后去,而屏幕之外的时间已经寥寥无几。
去年春节,有人写了春节回家笔记,惊讶于农村孩子们的状态:孩子们不再关心踢毽子之类的游戏,而是捧着手机窝在沙发上,哈哈傻笑,他们对短视频微信耳熟能详。
而就在上周,HUGO为了试验人在没有手机的24小时的状态,特意从网上征集了很多试图参与活动的朋友,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一名网友的24小时,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或者说这种手机带来的快乐是不是真的那么难以摆脱?
没有手机的第1个小时  
总觉得自己忘了点什么。
失去手机的时间里,手已经无数次无意识地伸向口袋,要在往日这样的时间,自己不会无所事事,而动作是连贯的:打开手机,点开微信。
批阅奏章一样点开红色标记的未读群信息,再点开朋友圈,大拇指熟练地向上滑动。
自己有很容易得到的放松方式,打开短视频软件,有些内容又好笑又涨知识。这些总能杀掉无聊,让自己获得一些满足。也不知道今天哪个搞笑的人更新了什么视频。
无聊和焦躁,像是丢了另一个自己,第一次感觉时间这么漫长。
手机真是重要的好东西。
没有手机的第2个小时
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脑海里还在想着那个吃播主,刚刚到底吃了多少碗抄手。
突然又想起在上一条动态里,自己表示,大家有急事请打家里的电话,并且还煞有介事地公布了固话号码。
可是电话一次也没有响。
怎么没有朋友找自己?昨天那个还没签约的客户会不会没看到消息?
想着想着,忍不住在黑暗中冲着空气挥起了拳头。
第一次觉得自己迫切地需要被认可、被需要。
就像是朋友圈的一次点赞、微信上的一条语音。
没有手机的第3个小时
实在太无聊了,只好走到窗户前看着隔壁小孩,高高兴兴地将树上刚成熟的杏核晒干。
当然,这个杏核没让自己想起小时候匍匐在地上,赢杏核和弹珠的样子,反而越发想念吃鸡的味道。
所以,几点了?
又下意识去摸了摸口袋,翻包,回过神来心里又是一阵动乱。
突然想起来了“手表”这个看起来古老的物种,想不起来什么时候不再用手表了。
越来越焦虑。
没有手机的第4个小时
突然看到小区有人在跑步,一下子想起自己最近也在朋友圈打卡,想到早上刚刚发的一条动态,现在点赞一定不少了,毕竟朋友圈有好几千人。
每次发送时,都期待看到点赞和评论,像孩子期待看到糖果。
而朋友圈打卡,微博打卡,好像成为一种仪式,手机在手时,每隔5分钟就会点开一次。
点赞少,心里又腾起一点失落;点赞多,心里就有莫名的欣慰。
可现在,所谓无手机无社交,不过是这样。偌大的世界猛然变窄,自己像是被孤立的小岛,一个人在孤岛是籍籍无名。
一个向来崇尚热闹的人有一天突然被冷落,就像是大热天突然给你一盆冰水,看似凉爽,内心冰凉。
接下来该做点什么好呢?问自己,但不知道。
没有手机的第5个小时
想到一个好办法,睡觉。
百无聊赖,躺在床上想用睡觉来麻木自己,期待一起床就是24小时已到,手机又安安静静地躺在身边。
但结果是,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
之前都是睡前刷一刷爱豆的微博,或是看看电子书的。
有多久没看过纸质书了,自己也忘了,也好像看不进去。
爱豆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更新动态,抢不到热评第一太难过了。
……
在床上的那一个小时里想了很多很多,床单都被蹂躏得不成样子,干脆坐了起来,不睡了。
去买点东西吃,至少吃东西能让人快乐。
没有手机的第6个小时
进了小区附近经常光顾的餐馆,今天好像人格外的多。
老板娘好像也化了妆很开心,正试图夸一句时结果听到旁人说,这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哦,原来只是自己平时只顾低头玩手机。
排队点餐的时候,又一次下意识摸口袋,想扫码,微信支付宝都可以。
可兜里什么都没有,幸好上衣口袋还有一点现金。
午餐看起来很有食欲,第一反应就是拍一个图片分享出去。
吃饭的时候也是刷微博和微信的好时机,这是一种不浪费任何碎片时间的“精致感”。
可是此时,连吃饭都变得好孤独。
感觉,这是一次失败的外出经历。
没有手机的第7个小时
吃饭的时候,边上有女生在八卦某个明星。
想起这样的话题放在交友群里,又是一个可以讨论一天的好话题,她的这番评论定会引来朋友们的共鸣。
线上的“口若悬河”总是能弥补日常的木讷,这一刻自己承认:
那个群里的活跃分子实际上依然不善言辞。
听到旁边还有人组团打游戏。想起每到这个点,游戏群的伙伴也应该艾特自己了。
有微信的日子,一个人也不会太寂寞。只要有信号,或生或熟的朋友,地球的这端或那端,都保持着在线。可是好像好多年没见过这些朋友了。朋友圈里的好友这么多,真正的朋友有几个呢?
没有手机的第8个小时
自己去了小区的超市,买了酒。
突然颇有兴趣地站在落地窗前想看看风景,印入眼帘的是满天繁星点点。
自己的心猛地一震,这是多久没有抬起头过,一直站在天空之下却远离自然。
最美是什么?有人说是黄山六点的日出,还有曼哈顿的落日,再者就是夜晚的星辰。
人最可悲的,不过是活在生活之内,却总是处于生活之外。
而此时此刻,突然觉得微风吹过来那一刹那非常惬意。
有点困了。
没有手机的第17个小时
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已经忘了,但这是自己第一次睡得这么踏实。
幸亏今天是休息日,
难以想象已经没有手机17个小时了,朋友会不会找自己这件事好像开始变得无所谓。
“那又能怎么样呢”,没有手机好像也能睡得着,身体各个部位不痛不痒。
看了看空空的床头柜,又把视线移向窗外,太阳照在树梢上,小区的环卫工人在除草。
之前不工作的日子,应该是靠在床上玩半天的王者荣耀,或者无所事事刷抖音,看会儿直播,不小心就到了中午。
但现在,自己居然看到,外面那棵石榴树都开花了
感觉,哎,好像挺好的。
没有手机的第18个小时
决定起床,去小区走走,住进小区3年多了,第一次把小区完整地溜达了一圈。
发现小区东门附近居然有个闲置的咖啡馆,想起来毕业那两年还经常跟同事约一起逛街喝咖啡,好像好久都没安静地去咖啡馆喝杯咖啡看完一本书了。
为什么生活里,都忘记这件事了?决定,进去坐一坐。
在便利贴上动笔写了一个心愿,动笔的样子太青涩了,像个刚刚学会写字的小学生。
即使自己经常在手机上打那么多字,但依旧觉得文字很陌生。
突然希望时间慢一点,和老朋友多见个面
没有手机的第19个小时
回去的时候,路过菜市场被吸引了进去,看着身边的阿姨讨价还价,看着水里的生鲜活蹦乱跳,听着商贩尽可能地吆喝更多的人买菜,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突然感觉到了什么是生活。
挑了菜,决定中午给老爸老妈做一顿饭,做饭的时候,回想闲下来的时光,似乎总是习惯点外卖。
就算做一顿饭,渴望被朋友圈评论的期待也远远超过了做饭本身。
想了很多,也忙活了很久,桌子上一桌菜总算没被辜负,家人也尚且给面子,一顿饭,不似往常的右手拿筷,右手拿手机,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余光都不曾落在身边人的身上。
突然开始主动回应父母的话,他们还有些惊讶,妈妈感慨已经好久没有这么聊天了,让爸爸也赶紧放下手机多聊一聊。
哭笑不得,生活本真的美好。
没有手机的第20个小时
决定去买一张音乐会的门票。
以前总是等着手机视频的更新,戴着耳机觉得这种感觉就很好,可当自己路过剧院看到还有售票的时候,有冲动想要进去感受一下。
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的现场感受他们的演奏,突然觉得这些声音之前都没听过,都是那么熟悉又陌生。
这种现场的空灵与震撼,隔着手机屏幕的时候怎么也感受不到。
难怪每次在手机里听完都觉得没意思。
不是音乐会没意思,也不是生活没意思,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没意思。
“24小时没有手机”活动结束后,我们跟这个网友聊感受,她说她真的认真想了一下这两年的生活,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手机的关系。
意识到某种程度上,自己好像真的已经被手机控制了很久,缩小生活范围,也缩小了奋斗的激情。
在手机里,自己就是那位自信的少女,几乎每天都参与话题,口若悬河,偶尔运用看到的段子,把群里的朋友们逗乐,与日常的寡言判若两人那里有认可和回应,那里有自己日常里没有的自信和快乐。

但是,这些快乐是真的快乐吗?
想一想自己刷了一天的手机,得到什么了吗,好像这两年没有什么记得住的东西。
她感慨说,你从来没肯承认这些快乐后是不能细想的空虚。那个段子不记得了,那天谁点的赞也不记得了。
现在进了门,手机就在床头,可是怎么都不想碰它了。
据尼尔森调研数据今年发布的《2019新线消费市场人群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将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消费提升快速的城市,称为新消费前线城市。
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新线人群达到了6.4亿,其中有近4.7亿的人安装使用了小视频软件,渗透率高达73%。
有51%的人群透过短视频app来获取信息,日均使用时长有56分钟,日均使用频率为7.4次/天,两项指标都达到了全网均值近一倍。
这些数据分摊下来都是24分之1天,更别提绝大部分痴迷其中的成瘾者。
因为看起来它可以得到一时的快乐和快感,但背后滋生却是思想空洞和匮乏,以及时间溜走一事无成的焦虑感。
MIT的著名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群体性孤独”。
她说:“人们发短信、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叔本华也在《人生的智慧》中说过: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你看,手机的多种娱乐化功能造就了生活丰富多彩的假象。
苦心经营的朋友圈微博人设,让我们有了一些虚假的身份标签,一切都变得越来越虚假。
而等到放下手机时,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赞的答案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就像有人曾问,为什么嗑瓜子可以嗑很久,工作学习却不可以?
最高赞的答案很有意思:因为反馈周期。
人做事情是需要反馈的,反馈的周期越久,感觉上事情就越困难。
一个瓜子从你嗑到吃只要几秒钟,吃进去就是你得到的反馈,但是工作学习你做了,不一定就能得到反馈,你就会觉得无聊。
为什么我们喜欢沉迷于手机,就是因为它的反馈周期短,完全不用你动脑子,只需要机械地去做就好。
十几秒的短视频,看完就能笑出声;几分钟的小游戏,开打就能带来感官刺激;一部电影一条微博,有人谈论就能收到反馈来的兴奋。
但是,这里面的付出看起来极少,其实别人正用着相同的时间在登峰造极,而所谓的贫富相差也是在这里体现。
去年1月25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报告》,数据丛林中一眼让人注目的,是阅读时间上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阅读时长为20分钟,是低、中、较高群体的3.2、1.9和1.3倍,高收入群体有21%有阅读行为,而低收入仅有6.6%。
那低收入的群体,他们在做什么?很显然,他们都在玩手机。
那些越有钱的越喜欢投资型的快乐,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看报,换取思想的乐趣来达到开心的阈值。
听过一句话说,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不知不觉被套路,一段是心甘情愿被套路。
可怕的从来都是,知道被套路,还心甘情愿地被套路。
脱离手机到底会怎样?
我突然想起有一天,我的手机坏了。当时我很焦虑。毕竟,每天有好多微信和电话,如果没法回的话,那些事情该怎么办,那些人会怎么想。
第二天手机修好,第一时间打开微信。我发现,其实也没有几个信息,我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好像也不在意我是否还存在。
因为如果真的需要联系,或者有急事,其实大家有的是办法能找到你。
而你所关注的别人的那些情绪啊,事情啊,其实对你的生活毫无影响,也毫无用处,反而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而那个没有手机的日子,我没法刷视频,没法看美剧,也没有什么别人的朋友圈会打扰到我。只能翻开了一本落了灰的书。然后给自己慢悠悠地泡了一杯茶。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欢愉,突然我发现,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无趣、平庸和琐碎,但毫无质量的生活就是这样造成的:
99%的精力和时间都在关心那些和我们无关的人和事,而忽略了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爱的人,以及,我们自己。
而极致、简单、高效的生活,才是生活幸福的关键。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词叫做成本,你想要的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你占有的越多,维护的成本也越高。
你手机里的好友越多,刷朋友圈的时间也就越长,你买的房子越大,你每个月要付的房贷就占你支出的比例越高,你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
不是生活老为难我们,而是我们老为难自己。
汪涵在《野生厨房》节目中采访过苏见信,信说他从来不用智能手机,因为,他自己不喜欢被束缚,不希望被手机捆绑。
汪涵本身也没有微博,他说:如果整天只在网上看美丽的花,你永远闻不到花香。
歌手李健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表示过:“我的手机没有微信,但人比较有威信。”
快节奏的生活里,残酷的压力之下,我们都在夹缝中寻求惬意。
然而梭罗说:“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才是真的悠闲。”
我的一个闺蜜,一年前,停了手上的工作,跑去国外浪了一年。这一年,她基本上属于失联状态。前两天,她回来了问我们,她离开的这一年,有没有什么新鲜事。
我们告诉她,谁谁谁又出轨了,谁谁谁又离婚了,谁谁谁现在很火啊,她听完后,淡淡地说,好像和我也没什么关系啊。
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下,然后问她,你这一年在外面玩得怎样啊?
她说,这一年,她基本上把整个地球都跑了一遍。从欧洲到南美洲,从迪拜到北极圈。她在尼泊尔坐三角翼滑翔机飞入喜马拉雅,在巴巴多斯潜入亚特兰蒂斯,在亚马逊河漂流顺便看星空,在死海玩漂浮,在西班牙参加斗牛节……
她居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个月每一天怎么过的,见过什么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仿佛真的过了一年。
她问我们,你们呢?
大家面面相觑,我张口想描述什么,居然发现除了说出几个新闻八卦之外,完全想不起来这些日子都是怎么飞速流走的。
后来我问她怎么想的,她回答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而是要去感受生活所发生的。”
就好比她特别喜欢瑜伽,昨天还和她的几个朋友一起从国外飞回上海参加了一个叫“焕启禅定,活出可能”的瑜伽特别活动。
很多人一听瑜伽,第一反应就是无聊,但她们不一样,中国有句古话叫“动则生,静则乐”,生活不是每天不停地“刷刷刷”才痛快。
所以当天,她们一群人就凭借最多人同时做瑜伽幻椅式姿势,拿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回来。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活动还是一加手机和lululemon联合举办的,旨在呼吁人们暂别手机,回归生活。活动的其中一个过程,就是把手机放在禅定盒中,直到活动结束才拿出来,更投入地享受与自我交流的过程。
1000名瑜伽爱好者一起参与,现场真的超嗨超燃:
lululemon这个品牌我就不用再多说了,从来都是倡导各种健康方式和高品质的生活,而像一加这样的手机品牌,同样倡导“暂别手机,回归生活”真的是超级难得。
他们从创立以来就是想给每一个使用自己产品的人,带来真正的“无负担”体验。
这不仅体现在,设计上极简耐看,性能上强悍能打,重要的是还会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真正自由的使用感受。手机不会过度打扰和绑架你的生活,而是像人性化的私人小助手般安静地在一旁待命。
要知道,所有幸福的生活都必然指向安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人生才能产生真正的乐趣。
就像之前看到过董卿的一个采访。
她说,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也从来不会把手机带上床,反而睡前雷打不动的一个小时阅读,才是她一直有的习惯。
这个时候所有人才知道,这个一直被称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人。原来背后,也有着如此“自律”的生活状态。
所以,其实这世上哪有不能放下、必须要玩的手机。
毕竟,时间花在哪里,生活就会给你带来什么结果。就算手机已经是生活里的必需品,但我们也可以主动去成为有选择性的一方。
美好和真正的生命的快乐体验近在咫尺,前提是,你要看见。
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手机是必需品了,所以我们不是要丢掉手机,而是要尽可能让产品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手机本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它。
手机上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容,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平台,来自外界的信息轰炸,让人焦虑不安,我们再也无法静下心赏一朵花、喝一杯茶、品味一幅画。
试着一起逃离这些焦虑吧,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无限的生活,拒绝被绑架。
这也是一加7系列(一加7和7 Pro)的“Zen Mode”也就是“禅定模式”功能存在的意义。
通俗点来说,就是只要你打开禅定模式,你的手机在20分钟内会彻彻底底地变成砖块。
是的,你们没有听错,真的是砖块(不能锤核桃其他都可以的那种),最开始用的时候我还不相信,当我朋友真的偷偷设定之后,我发现我真的没有办法破解,也没有办法关闭这个模式。
我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那这二十分钟时间里,我可以专心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打一把麻将、做一份料理、淋一下阳台上的花。
不过最初推荐我用这款手机的,是我的另一个朋友。
他告诉我,只有不怎么打开手机的、不怎么回复邮件的,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功人士。
但相反,那些每天超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不仅消耗的是廉价的精力还有身体。
《纽约时报》展示了一个新趋势:人与人的接触正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另一个趋势是:充斥着社会的屏幕正逐渐从富人的生活中消失。那些最懂科技的硅谷精英们反而越来越抵触屏幕,他们主动选择避开,还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远离科技产品的学校。
因为他们最懂科技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被专业设计过的诱惑里,我们不能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但却有向左和向右的选择。
手机作为方便联系和更好生活的工具,本身并没有错,因为便捷,我们并不能逃避对手机的依赖性。
但事实上,很多案例证明,越优秀越有追求的人,越不容易被手机支配。
他们的生活里,不只是有手机,手机之外有更丰富的精彩,比如运动、纸质书,还有朴素家常的餐厅,未知的远方。
所以,他说我们也应该体验一加7系列的禅定模式,给自己一个相对安静的独处时间,来发掘更多生活中的兴趣,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当然,如果发生紧急事件,手机依旧可以进行紧急呼叫和接听来电。
歌手蔡琴曾在谈到手机时讲道:“自己要当自己的主人。”
现在戳阅读原文,去开启你的全新体验吧!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一加帮你拒绝用手机的垃圾快乐取悦自己,哪怕这二十分钟发生的都是新奇的小事,但也能带给你的是维持一整天的快乐。
HUGO广告发布,版权归HUGO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