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多伦多西区那些事儿」可快速关注
摄于Banff 大街,冬末,2016。
在加拿大生活、工作,算一算已近500 天了。
对我来说,在国外长期工作生活,与单纯旅行观光的感受,大不相同──当然还是会感觉新鲜、喜悦,但也绝对会遇到非常困难、甚至痛苦挣扎的时刻。
然而,不论经验是好是坏,这段经历,都足以让我打开眼界、更打破许多既定的印象。
趁着记忆犹新,这篇文章,希望回顾自己的旅程,并记录下在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获得与改变──在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人正在从秘鲁库斯科(Cusco, Peru )前往玻利维亚拉帕斯(La Paz, Bolivia)的夜车上──这也是我在国外生活后才开始尝试,完全不同于自己过往的旅行模式。 
暂别多年设计师工作,到加拿大当咖啡小弟与房务人员
在此之前,先简述一下个人背景:我是一个在国内科技圈,工作了近9 年的产品设计师──后期转为任职UX 设计师,致力于软硬整合,连结至商业应用。
曾经梦想着去英国留学,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但因受到金融海啸影响,暂时搁置了到国外生活的想法。却在34 岁之际,幸运抽中“工作签证”(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anada, IEC,限35 岁前申请),搭上“末班车”,去到那年均温只有10 度的雪国加拿大,接触他国文化,与当地不同背景、文化、种族的人们交流。 
34 岁之际,要放下算是不错的工作“远走他乡”,其实不论是自己的内心,以及和家人之间,都有着一番颇为激烈的“讨论与对话”──但在暂离远走后,得到的收获,却比当初毅然买了张单程机票时的预期,还要来得多。 
在加拿大在两个城市工作过:一开始是在多伦多,做了4个月Tim Hortons的“咖啡小弟”;接着在班夫(Banff)国家公园里的Rimrock resort hotel饭店,做了快11个月的房务整理人员。
陆续共事过的同事,除了亚裔加拿大人外,还有来自印度、菲律宾、南非、越南、韩国、日本、加拿大、澳洲、德国、英国、智利、西班牙、西藏、尼泊尔等国家的同事。
虽然做的多非自己原本设计专业的工作,也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何要弃高薪屈就打工”──但我却完全不这么认为。在这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环境中,我清楚看到了一些自己尚有不足和自己十分独特之处,也让我知道,这世界真正的样貌,远比我过去想像中的还要来得大太多。
必须强调,我绝非在鼓吹“每个人都一定要经历过国外工作、生活经验,才能如何如何”,出国与否,端看个人生涯目标、也是个人的抉择。
但有些我个人从这近500 个日子中体会的心得,在此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无论身在哪里,或许我们都可以重新再检视所谓的“国际思维”──以下概括整理三件让我重新思考、再定义的事,分别是“英文”、“专业”、“社交”三个面向: 
一、重新定义英文:外语没有那么困难,在于愿不愿意使用
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让自己多开一扇窗,开拓不同的视野和机会,而不是为了追求优越感,或是获得别人和企业、雇主的认同。
在出发前,其实听到不少人对于我英文能力的疑虑,例如:“连这个单字你都不知道,还要去加拿大?”、”你说英文有一个腔,很不标准,这样英文很差欸!”、”哎呦!干嘛说英文?你很厉害吗?”⋯⋯
”英文”在中国,是一个学校中的”必考科目”、近年还开始在职场上成为“录取或升职要件”──取得“高分”,让你得以进入理想的学校、公司或职阶,却不见得有机会真实应用在生活中。
但来到加拿大,不论你从哪一个国家来,基本上英文就是彼此的共同语言(在法语区省份可能例外),也就不得不强迫自己使用英文。我的英文能力,在这里也因此逐步”改善”。
在此使用”改善"一词而非”变好”,是因为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后,才真正发现,在中国时我们所认知的”英文好”,比较标准,是从小就在纯英文环境长大的第一语言使用者──举凡发音、文法、腔调、说话速度等不如“第一语言使用者”,我们便常会说自己或别人:“我英文不够好”、“他英文很差”。
然而,在移民众多的加拿大,很大部分比例的人口,英文都非为第一语言,所以当地人并不会用“好」、“坏”英文来区分彼此,且多数时候,都是用彼此鼓励的方式来面对英文沟通。当然,要快速提升英文能力,一年多的时间真的不够,更不可能比上出生在这里,每天使用英文生活的人。自己能做的,即是不断使用英文、不断改善。
而在这生活,我也发现到,在与对方沟通交流时,别人更重视”你想说什么”胜于”英文的能力”,如果一时想不出来如何把想法立即转换成英文,换句话说、慢慢说也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当然选用精确用字、文法标准,可以更快达到沟通的效率,但其实对方如果是真心想跟你交流,是会有耐心听你”说清楚讲明白”的。
曾经跟几位来自澳洲,英国及加拿大人同桌吃饭时,讨论到英文流利度,同桌的法语区的加拿大人说着,自己的腔调很明显,其他人说着:”但我们都听得懂,没关系”,我也就搭话说着,我觉得自己英文不是很流畅,都还要想很久才知道什么说出来。这时同桌的澳洲同事马上说:”我用了29年英文,本来就应该比你习惯这语言,但是我觉得你己经不断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你还懂另一个语言,我才要羡慕你!”听她说完,同桌同事也点着头,而我眼睛都快流下两行泪了。
在这里,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而非区分阶级
另外,就是关于腔调这件事:在中国,我所受的课堂英文教育,多崇尚美式英文(跟些许英式英文),甚至认为必须腔调与美式英文相同,才是叫做真的“懂英文” 。
然而在加拿大工作,其实各国移民都有自己的腔调,大家也不会独尊美式英文的腔调──初到加拿大时,看到印度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越南人、德国人同事,都可以用着各自国家的腔调,对应客人需求把问题快速解决,感到佩服不已。
来到加拿大后,也才慢慢了解这国家虽然邻近美国,但是其实与英国渊源更为深远,所以很多用字都偏英式(包含澳洲、纽西兰等Commonwealth邦联国亦然),但这些都不会是造成沟通的障碍,只是有时需要多一点时间说明而已,更可以学习到新用法。
此外更有趣的是,到了这里生活,我也慢慢也才知道,原来即使是“法语区”的加拿大人,也不一定可以和法国人顺畅沟通──正如同南美洲大部分国家都用西班牙文为主(巴西例外),但均衍生成自己国家所用的西班牙文,也与西班牙国内用法有些许不同── 想想中文的世界不也是一样?中国中文、台湾中文、香港中文、马来西亚中文⋯⋯均有不同之处,没有那一个区域的中文就“比较高尚”或是“比较落后”。
因此,我如今深深了解到,英文不会只有中国教育所学的单一模式而已,它就是一个沟通工具,也一定都会因地制宜地变化与调整──学习英文的重点在于,是不是真的愿意拿它来沟通,并且让双方可以达到彼此了解、交流的目的。
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要在很多不同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时,还是只用自己母语、与同国人讨论事情,把其他人“晾”在一边;更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用母语笑笑着说在场他人的坏话,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更何况,其实在这样多民族的国家,听得懂你母语的人可能很多,他们要如何反应?
整体来说,来到这里后我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是:我们通常很注重英文说得“好不好“或是用法“对不对“,而非专注描述整体想法的使用方式。但语言是拿来沟通的,不描述整体想法,这如何达到沟通的效度?讲错不会怎么样,即使被纠正,说声Sorry,再问清楚就好了,如果怕错不开口,反而容易造成更多误会。又如果那天中国政府降低门槛,决定开放全世界人才来中国工作时,英文这个国际语言,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真正在生活中应用它?
二、重新定义”专业“:与世界各地同台竞争,才真是实力
初到多伦多时,在找工作之际,我到了类似职训中心的机构进行咨询。那时的顾问,问了我两个很重要的问题:1.“为什么非要雇用你,而不是已经拿到居留权的新移民?“、2.“你有什么特色(feature),雇主非雇用你不可?“
在这多种族的国家,绝大多数情况雇主不会因为你的肤色、性别、年龄,影响录取因素(以上因素也不得出现于履历中),但你必须在两张A4、精简扼要的履历表上,说明清楚──“我的价值在哪里?“
在加拿大这个多种族、多移民的环境求职,多数企业关注的是你的专业,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或创造什么机会?不会因为你是“新移民“,就限定你只能从事基层工作。
而真正的海外求职竞争程度,也比我原本想像中还高,举例来说,在刚到班夫(Banff)时,有一冬季就职博览会,起初以为应该不会有很多人来求职,没想到现场人满为患,而且不乏母语为英文国家的求职者。
冬季就职博览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同面试求职。
在加拿大,如果真的要找一个正职工作(但加拿大的兼职工作机会非常多,主要是以服务性质产业为主),多不会问“你从哪里来”,只看你真正的能力是什么?真的很有可能同一份工作,是来自世界各地无数的人跟你同场竞争──不会只有加拿大人,可能也会有来自澳洲、英国、德国、菲律宾、尼泊尔等许多地方的竞争者。
这样的情节,或许和国内也有相类似,但是我们在中国或其他华语区域找工作,主要的竞争对手多是华人或是会说华语的人,相对比较单一、不常见到各国籍、各文化背景的人,同场竞争的情况。
相对来说,由于工作者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工作习惯大不相同,就我观察,在加拿大的职场,工作管理的难度相较之下是高的──相较于国内重视效率、员工”态度“与职务阶级,在加拿大我感受到管理阶层较为扁平和亲近,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是真的会被拿来讨论和思考,不会都以主管的观点为主。
实际举例:我在饭店工作大约7个月后,因为经理想要提升部份工作的执行效率,于是找来担任相关职务的人一起讨论──在场的包括两位澳洲人(任职2.5个月)、一位印度人(任职3周)、我(任职7个月)、执行经理及经理助理(任职均超过10年)──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觉到因为执行经理及经理助理的”资历最高“,就一定需要遵照他们的想法。
在讨论中,每一个人的想法与发言时间,都被充分尊重,也都被拿来仔细研究和思考可行性。最后,在开放的讨论后我们讨论出可行性最高的方式,并且实际实践在之后的工作中。
在加拿大,我从不会因为从事的可能是刻板印象中较为”基层“的服务业工作,而感到自己矮人一截──在这里的竞争是较高的,但不会感到压力倍增,反而觉得有一种力量,将自己推往更积极、更正面的方向,而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也开始更加要求自己变得更好、更专业。
尊重,与人从小相处社交,建立幽默感,包容各自意见
当一个社会逐渐进入已开发国家之列,往往重视深入沟通,更胜于物质表征──在这里,我看到加拿大人相当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强调正确良好的讯息交互(massage across)。
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其实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人是不是愿意跟你接触,或真的喜欢你──其实从身体语言就可以感觉得出来了,对方可能没有恶意,但就是不会很想跟你接近──但其实加拿大人通常不会在意,因为当你大方做自己,一定会找到合拍的朋友。重视并建立自己的鲜明独特性,比迎合别人来得重要。
在饭店工作时,有幸参与到公司举办的Christmas party,其实这有点类似国内的春节聚餐,也有抽奖、员工表扬、圆桌吃饭等等,但最大的不同,是活动最后,大家会随着音乐跳舞享受音乐,并享受跟旁人之间的互动。
参与他们的party 才真能了解到,在这个社会中,大家重视生活、重视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多半远大过于物质需求。加拿大的大城市居民非常重人文,书店排行榜前几名一定都是小说、历史或人文科学类等书籍。
至于要如何自在地在加拿大建立社交关系?从个人经验中观察,我认为,很重要的关键是幽默感和包容见:
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包括──约13 个月大的小朋友,跟我这陌生人丫丫学语,走路都还有点不稳,家人带上飞机,却任由他走道上与整机的陌生人交流;6、7 岁大的小女孩,自己独自一个人,不怕生地向我询问制冰机位置,独自取冰块回房间,甚至还问我是否需要帮忙开门,让我送毛毯进房间;7、 8 岁的小朋友在国庆舞台上,各自跳着自己创作的独特舞步,不怕和同伴尬舞,也更不畏惧台下众人的眼光,尽情跳舞自由随性发挥自己,所散发出来的笑容是真切的发自内心,不是外在的给予的肯定而感到快乐⋯⋯
也曾在咖啡店工作时,遇到一位年长客人,他看到我们店内活动的帽子很喜欢,便询问要如何取得?我回答说:”您需要在这工作才行。“他笑着回答说:可以帮我跟你经理说,我在这里,可以面试一下吗?我想在这工作~我回说:好的,不过可能您需要等一下,我去跟他说。他又说:喔!我可不能等太久,我已经够老了。
像这样幽默而友善的对话,总能让我和客人们相视而笑,也常让我整天的工作心情都好了起来。
在加拿大国庆日时,小朋友们在台上随着音乐,自在快乐的跳着自创舞步,也感染着其他人。

在加拿大社会生活的经验中,我也深深感觉到,每次的对话讨论,多数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的建议和想法──即便自己不喜欢、不认同,也非常少见到恶言相向或是互酸嘲讽的行为。
例如在加拿大时刚好经历美国总统大选,有机会听到各国同事对于美国大选的看法:有人支持希拉里、也有人力挺川普,但是各自表达完意见后,大家还是可以拿着啤酒吃着土豆片,坐在一起看着电视,讨论著周末要去哪边玩── 或许美国大选和加拿大本身关联较少,但即使在加拿大备受讨论的移民、难民、社会福利等问题的讨论,我也未曾看过众人因为立场不同,而有激烈的言语攻击,或彼此厌恶、严重区分成对立阵营的状况。
结语:人的感受都一样,屏除刻板印象,实际接触才是真实获得
在国外真正生活,与旅行观光最大的差异,是有机会看到一个地方更真实的面貌──所谓的真正生活」,我认为就是早上坐公车或大众交通工具上班时,看到同样带着一脸倦容的上班族;看到大众市场中努力营生的小贩和自在逛着街的一般人⋯⋯看到每一个人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真实样貌,你往往会发现,其实我们之间的相同,多过不同
在真实地踏出原本环境,与活生生的外国人接触后,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我学会不再以每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代表该国人全部的样貌。
比如说:不要以为德国人是工作效率很高,不会偷懒;日本人就不会贪小便宜;英国人是绅士,殊不知其实也是有药头;不是美国人很粗鲁没文化,其实和善有礼的美国人也很多;澳洲人也没有自由懒散,认真工作的人多的是⋯⋯放下既有偏见刻板的印象,你会发现不是白种人就好棒棒,更不是肤色比我们深的人就比较落后,不是讲话带口音的人就是英文不好⋯⋯。
外在表征,不代表真正的感受,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公主病、王子病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骄傲自大给人的感觉也是一样的,积极正向给人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不会是因为来自、或身处哪一个国家,我们就因此有高低之分,只有彼此合不合之别。
世界真的很大,人很小──但我想,我们如更具包容心和勇气,发挥我们优良价值,相对能见度即可大幅提升。
其实至少以加拿大来说,这里的人对我们自身文化、历史故事、自然美景都非常有兴趣。对他们而言,中国是个很新鲜的地方。
当然,每一个环境都有自身问题,中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即便在加拿大这样普遍被视为先进、自由的国度,药瘾、酗酒、流浪汉等社会问题,也同样存在社会之中,我想我们实在无须过度妄自菲薄、当然更不应过于自大──认知到自己的优点并努力宣扬,同时借镜他国多多改进不足,中国会让世界各国人更熟悉、更喜爱。
在与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交流相处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分隔,并不如自己过去想像中的那么遥远──我们都像是同住在这地球上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家族成员,有人年长,有的还年幼、还在求学阶段──
但我们需要思考,有没有自信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和方向,有没有决心做一个成熟的大人,还是一直不想长大,还是只想做个愤世嫉俗的青少年
在这段时间中,国内友人常传讯息对我说:”你很勇敢喔!敢这样放下一切“之类的话,但我却觉得,这其实一点都不困难──困难的是自己身处舒适圈不再进步,却没有勇气起身改变、甚至完全没有发现。
勇敢,不是决定在开始那一瞬间,而是持续经营,完成一件事的坚持。改变既有的观念或环境,不会一蹴即成,只有起身行动。
END
多伦多西区黄页已开启,一键找到你需要的有用信息,现免费入驻!请联系微信:MeetInToront0
👆可以点击的Banner👆
多伦多西区那些事儿
是一个服务于新移民以及多伦多西区本地生活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发布关于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密西沙加,奥克维尔,米尔顿,伯林顿)的最新最快的本地资讯。请点击标题下“多伦多地区那些事儿”关注我们,引用本号稿件必须经过允许,并醒目注明出处。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多伦多西区那些事儿,每天等着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