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
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
1
几年前,闺蜜小玲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外派工作,正式调回老家。
被外派那一年,她的儿子刚刚满周岁。为了自己的前程和一家人的生计,把孩子交付给家里的老人就北上工作了,平时只能靠视频电话来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
好不容易结束了和孩子两地分离的日子,儿子转眼间已经成了一个快要上小学的小男孩了。
小玲回家后发现孩子被家里老人照顾得很好,心里很是感激宽慰。就是老人家疼爱孙子,经常纵着他吃糖,儿子有点长蛀牙了。
于是小玲收起了所有的糖果,告诉儿子以后不能吃糖了。没想到儿子的反应出奇的激烈,大哭大闹,一边哭还一边说:“坏妈妈,你干嘛要回来!
听了儿子的话,小玲心里非常难过。家里人宽慰她让她别着急,和孩子多相处一段时间就好好了。
第二轮换了奶奶去说,好声好气地哄着孩子,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答应了以后每天最多吃一颗糖,早晚一定会刷牙。
所以,并不是你是孩子的父母,你的话孩子就一定听得进去。
我跟她说,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没有选择,请坚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黛安·伦曼斯有一首小诗写到: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建立自尊,再决定盖房子。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指来指。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
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2
有很多的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说,却看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不仅仅需要喂饱就行,他们还有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1-3岁,是与父母建立爱、亲密与安全的极关键期,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无可替代。
孩子在切断脐带的那一刻起,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恐惧的。
母亲对孩子细心敏感的照顾,无时无刻的拥抱、抚摸,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熟悉的环境和心跳,让孩子感到爱与安心。
孩子4-10岁,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权威、信用和值得依恋的关键期,而依恋就来自于陪伴,藏在你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个瞬间里。
陪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游泳、一起画画、一起旅行,孩子对你的亲密、依恋、信任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这关键几年,得到父母正常的爱与陪伴的孩子,大多更有安全感,心智比较健康。
从小得到父母精心养育的孩子,也往往更容易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更顺畅地接纳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如果孩子与父母不亲近,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却朝相反的方向使劲,再好的教育也是事倍功半。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
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错过了孩子幼年的花期,再怎么给花浇水也是枉然。
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我你作为父母最有效的这十年,再苦再难,也要尽心尽力陪孩子度过这段时光。
3
有一句话叫没有非赚不可的钱,只有眨眼长大的娃。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很简单,就是你能陪他玩,哄他睡觉,给他一个微笑,并不是穿得多么高级,吃得多么讲究……
也许每对离开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如果能,请尽量让孩子在最需要的那几年留在身边,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爱的贫瘠。
如果实在困难,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在每个节日尽可能地和他们在一起,给他们做丰盛的饭菜,带他们出去玩玩;
每天请抽出点时间和孩子打个电话,视频聊聊天,你的笑脸会让他们睡得安然;
偶尔寄个礼物,给他们以惊喜,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父母时时刻刻在惦记的小孩;
你的每一次努力孩子们都会记得,他们的回忆会变得又暖又甜。
千万不要等事业成功、赚钱了,再想着来陪孩子,那时候孩子已经和你渐行渐远,一颗心早就冷了。
当他不要你陪了,你会发现,以后的日子只剩下看他越来越远去的背影,你在梦里怎么呼喊他也不会再回头。
所以,不是特殊情况,请把孩子留在身边。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是一辈子。
再苦再难让我们尽力陪着孩子长大,在这世上,最深情的爱莫过于陪伴。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图片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