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292篇 原创文章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愿同业间多一点相互包容,少一点相互踩踏。
阅前提示:本文作者系香港保险从业者,在力求客观、理性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带有一些个人观点,请读者自带大脑,不喜勿喷。
海港城横幅事件”过去两年后,“安盛保险4亿爆雷事件”又再次把香港保险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知道是出于善意的提醒,还是为了恶意的抹黑,不少大大小小的保险自媒体都依凭此事对香港保险展开了疯狂的“口诛笔伐”。
简简单单把当事人的“控诉信”抄过来,稍稍加几句评述,就可以打造一篇“事理充分、观点明确”的热点文章,引得中国800多万保险代理中大部分和一些完全不明真相围观群众的疯狂转发。
每个香港保险被抓出的“黑点”,无论是某个客户未如实告知被拒赔,某张理赔支票在境内无法兑现,还是被“黑中介”误导买了高风险的投连险而出现严重亏损,都会被“抹黑派”拿出来无限放大,最终得出“香港保险不靠谱,您还是跟我买内地保险吧”的结论。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从经济立场来揣摩一个人的行为,一般不会有太大偏差。
这一个浅显的道理,也足以解释为什么保险营销员之间特别喜欢“互踩”
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互踩、代理人和经纪人之间互踩、网销平台和线下团队之间互踩、内地保险和香港保险之间互踩,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诚之间互踩……
说到底,哪个不是利益驱动?
只不过,有的人“踩”得比较委婉,可以给你讲出背后的一大堆道理,最后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而有的人则“踩”得比较low,很明显是“为了踩而踩”,甚至不惜使用一些歪曲的论据,让内行人士一看就漏洞百出
不少内地保险同业“黑”香港保险的方式,就让人感觉很low。
要我说,如果从外汇管制、法律诉讼难度、理赔效率、产品形态差异等方面来“黑”,是很难让人挑出实质性毛病的,因为这些确实是香港保险不如内地保险的地方,咱得实话实说。
但是,绝大多数内地同业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买香港保险不合法”、“一点小病不告知就可能被拒赔”、“香港保险公司可以破产(而内地保险公司不能破产)”等完全没有事实理据支撑的理由包括由这次事件引申出的“买香港保险有本金全损的风险”。
稍稍有点保险常识的朋友应都知道,如果客户买的不是一支投连险,在保险公司尚未破产清盘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出现“本金全损”?
我的心中一直有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
香港保险真的对内地保险构成了那么大的威胁,以至于某些人要如此“卖力地”抹黑香港保险?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 2018年,香港寿险业务新单保费收入1,622亿港元,其中内地客户贡献保费476亿港元;而同期中国内地寿险业务规模保费收入近3.5万亿,香港整个行业加起来的保费收入不过内地寿险业的一个零头,在香港投保的内地客户保费量更是不及内地一家规模保费收入排名15名开外的中小公司。
  • 2018年,香港共有正式登记的保险代理人6.9万人,假设其中的30%有一定的内地背景(因为内地客户保费量只占香港总新单保费的29.4%),再满打满算在中国内地有10万非登记的“推介人”,与香港保险有关的从业者数量加起来也不过12万而中国内地光保险代理人就有871万,加上保险经纪人等从业者,从事寿险业务的中介人少说有1,000万人,香港保险从业者的人数真是微不足道
  • 最近几天,我到上海友邦拜访了一位大团队长,因为中国友邦与香港保险的客户画像存在比较高度的重叠(都以中产及高净值客户为主),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他们在保险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已经接触香港保险客户的比例有多少,这位团队长朋友告诉我:“10个人中大约也就1~2个”
通过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香港保险在内地保险市场中其实非常“小众”“小众”到就算全部都没了,也根本不会对中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更不会大大提升内地保险代理人的产能和收入水平。
但是,这份保险的事业,可是2万名在香港打拼的内地港漂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没了这份工作,他们可能会很难留在香港这个全球房价最高的地方生存。
在香港这边,很多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怀着对中国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美好憧憬加入了保险业,还没站稳脚跟,就遇到了一大批内地保险从业者“来势汹汹”的诋毁。
他们可能到现在也不明白,身处大湾区的香港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己也是在用心为客户们提供优质的风险保障方案,怎么到了那些内地保险从业者的口中,从事香港保险业就变成了“非法的”、“骗人的”、“高风险的”、“不能理赔的”了呢?
实话说,现在内地保险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已经较往年提升了很多,包括从安盛这件事来说,我朋友圈里的很多内地保险同业也保持着一颗理性和清醒的头脑,坚持着“不传谣、不造谣”的原则
那些整日“无脑”抹黑香港保险的从业者,往往本身就对香港保险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他们不了解什么是英式分红,不了解什么是保费融资,不了解美元资产高预期收益的特点,不了解如实告知的重要性,不了解很多香港保险公司上百年的沉淀究竟意味着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对香港保险产生信任。
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们最容易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理解去“妖魔化”香港保险,从而抵御自身的利益。
这一做法,其实与过去罗马教会把伽利略的“日心说”称为“异端邪说”一样,并无本质区别。
经常看我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在倡导“少诋毁、少踩踏”的保险从业理念。
每个保险从业者都有自己的立场以及利益出发点,虽然绝对的客观中立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真的没必要通过恶意诋毁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势”
我在网上看过太多保险同业发表的观点,要么就说“某某产品都是坑”,要么就说“某某产品多么多么不划算”,反正就他在卖的保险产品最牛逼,挑不出一点毛病
这样的“噱头”虽然可以成功吸引到客户的关注,但是从整个保险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挑一部手机,当你看到网上的评测内容全都是“教你看清XX手机的几个坑”、“XX手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XX手机是如何欺骗大陆客户的”,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做保险销售,真的不一定非得靠诋毁同业,才能把保险卖出去。
大家心态都平和一点,整个行业的专业度都会得到提升。
如果一些保险从业者敢于跳出自己熟悉的经营领域就会发现,如今整个保险市场都在“百花齐放”。
大公司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稳健经营,小公司有产品的性价比和高保障;线下投保有顾问的专业讲解和后续服务,网上投保有便宜的价格和便捷的投保体验;内地保险有便利的投保与人性化的理赔,香港保险有更多样的产品形态和外币资产配置,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
既然“存在即合理”,我们又为何非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强行“绑架”客户,而不是让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挑选更加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呢?
我们给客户推荐保险产品,究竟应该从我们自身的利益出发,还是应该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呢?
最后,还是希望保险从业者们能够多一点相互包容,少一点相互踩踏,尤其不要“为了抹黑而抹黑”,传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毕竟,香港还是中国的香港,大湾区规划中有利于保险业跨境经营的政策也正在逐步落地,未来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绝无可能是敌对关系,只可能进一步相互促进。
假如两地的保险从业者都能放平心态,用心去学习一下对方的保险产品和经营特点,就可以增进对于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
然后,咱们就可以用更合适的保险产品,无论是内地的,还是香港的,来为咱中国的百姓们提供更优质的风险保障。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24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不要忘记点右下角的“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