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正办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毕加索真迹展览,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毕加索大展。
要知道,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立体主义名作《格尔尼卡》,在中学课本里人人都要学的;还有他画的和平鸽,尺寸还没有《蒙娜丽莎》的三分之一大,却让鸽子成了全球70余亿人心目中的和平象征。
他的影响之大,让最为逐利的资本家也得跪在他的画作前,如果你打开维基百科上的最昂贵画作列表,在前几排,你看到最多的名字,不是达芬奇、不是莫奈、也不是梵高,而是毕加索。
但如果有人问你,他的画怎么样?可能大家十有九个都是懵的,看不懂。

只要谈到毕加索,就一定绕不开这些问题:
为什么他的画风总是这么奇怪?
他画这些,是想表达什么?
他是怎么火起来的?(为什么别人看得懂,我看不懂?)
其实看懂毕加索没那么难。
01
学霸的“乖巧”童年
这跟我们熟悉的传统名画没多大区别,一看就能懂:
这是他13岁时画的单人油画《老渔夫》:
这是他15岁时画的多人油画《科学与慈悲》:
还有这幅特别有名的正面肖像画,《拿烟斗的男孩》,是他24岁时画的:

咦,这不是都能看得懂吗,怎么后来就大变样了呢?
02
叛逆的“高中生”毕加索
这就要从毕加索小时候开始说起了,从小,他就在当美术老师的爸爸那里,接受严格的绘画教育训练,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了艺术之都巴黎求学。
当时的巴黎,人人尊崇学院派。学院、学院,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一本正经,那里的艺术训练也十分传统,学校老师告诉他们,文艺复兴时的名画是天、是铁律,必须得按它们来,画画步骤一二三四,不许乱,光影别打错,人物得写实。跟现在的美术生高考有些儿像,都是很传统、教条繁多的。
当时大多数人就接受了,老老实实跟着学,但毕加索不,他心里面一直有一股能量在躁动,他不想画教条式的东西,他想画最真实、最富有生命力、能量澎湃的画。
然而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画。
他顶多就像现在的一些叛逆高中生那样,去阅读一些小众、但极有思想的书。
这些书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比方说,他曾经在朋友家画过一幅非常离经叛道的壁画,壁画上画的是一对正在激情中的情侣,情侣的头顶上则悬着一个吊死的摩尔人,整幅画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本讲超现实主义的书《马尔多罗之歌》。
但是这个时候,他顶多画得怪异一些,还没有真正地打通任督二脉。那么彻底影响了他的因素是什么呢?
03
在一家博物馆,他迎来了转折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挑一幅后来非常经典的画来看:
《阿维尼翁的少女》
这部作品是毕加索变革性画风的里程碑之一。
我们知道,前面几幅传统的画,都是有一个焦点的,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一大特征,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这就叫做“透视法”。
《最后的晚餐》
有了透视法,人们在看画时,才会觉得很真实。这也是当时作为美术老师的爸爸、还有艺术学校教给毕加索的“法则”。
而在毕加索的这幅画里面,我们却看不到常规的透视法,甚至一时间,我们都不知道该把视线往哪里放好。在画中,连人的身体部位也不是遵照传统方法来画的,人的左右两侧都能被同时看到。
绘画不用透视法,并非毕加索首创,说到这可能有人想到了,大名鼎鼎的中国古代绘画。
比如这幅名作《唐宫仕女图》:
仔细看画中仕女们围坐的桌子,近小远大,违背了常规透视原则,但是这样却可以把桌上另一头的物品画得大大大的,让赏画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这,极有可能是毕加索在一次人类学博物馆之旅中悟出来的。
在当时,欧洲人会把从亚非等地掠夺来的战利品,存放在人类学博物馆当中,当时欧洲人还不把这些东西看作艺术品,艺术家们眼里也只有“正统”的欧洲艺术。
而毕加索,却在人类学博物馆当中,看到了亚非艺术的独特生命力。
《阿维尼翁的少女》中还有这么一个细节,大家看少女们的脸,可能会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下子说不上来,但其实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非洲面具,这些线条粗壮、神秘粗犷的面具,也同样被收在人类学博物馆中。

大量吸收、学习亚非艺术之后,毕加索突破了欧洲传统美学的限制,还学会了如何打破透视的规则,用狂野、黑色的线条,来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

这之后,就是长达几十年的狂飙突进、肆意挥洒了。
然而说到底,根本原因还是毕加索敢于对世界指定的规则说不。
对于传统的绘画方式,当时的大多数人想也不想地就接受了,并且贯彻实施了一辈子。只有毕加索,一直怀疑着、突破着。就算到了今天,我们如果要给毕加索的作品贴一个标签、划一个分类,估计他还是会跳出来反对,“我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
这就是人们恭恭敬敬称毕加索为一声“大师”的原因。
04
从头到尾,只画一颗真心
不仅如此,毕加索没有流于技巧,他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里面都融入了最真实的情感,他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里面都有我的血,此话不假。
对于这些作品,我们不需要多么了解画面的构图、内容,只需简单了解一下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意旨。
比如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最好的朋友逝世了,由此他陷入了极大的悲哀中,我们知道在《挪威的森林》里面,男女主因为好友的去世,变得浑浑噩噩,感觉死亡的阴影总是罩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挥之不去。毕加索也是如此。
于是,我们能看到他这段时期的绘画里面,总是用大面积的蓝色,又或者是蓝绿色,总之都是阴冷、忧郁的颜色。他的情绪,通过这些画,我们扫一眼就能感受得到:

幸运的是,过了几年之后,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在活泼的姑娘带领下,他开始走出蓝色的阴霾,世界变得明亮了起来,他感觉到漫天都是粉红色的泡泡、浪漫到飞起:
他的画不是“教条”,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他的一颗真心。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在心里不服反叛,对所谓的规定甩白眼的那些年;他整个儿陷入难过、忧郁的那些年;还有他在爱情当中快乐、浪漫的那些年……这些情感经历,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毕加索活成了我们,我们就是毕加索。
毕加索本人、以及作品的意义,远远不仅如此。
要知道,这是一个在20世纪引发了世界级强震,在21世纪无法被忽略的艺术巨星。
如果仅仅因为“看不懂”、“不了解”、”太难了”等种种印象,而彻底放弃了解他的机会,那实在太可惜了。
为此,我们三联中读团队,邀请了正在办着目前国内最大、最重磅的毕加索真迹展览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团队,没错,就是开头提到的北京毕加索真迹展。三联中读和UCCA一起,专门为中国的艺术爱好者、生活热爱者、还有毕加索迷们,打造了这门课——《发现毕加索:开启现代艺术的奇幻之旅》
在这里,你会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深入、更全面的大师毕加索。
👆点击试听专栏
《发现毕加索——开启现代艺术的奇幻之旅》
这门课的过人之处
一次了解毕加索的线上展览
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品,会告诉我们“观看原作”的重要性。一件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内容,会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多。
而这门课的主讲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学术团队,用一年时间深入研究103件毕加索原作,梳理了毕加索的黄金创作。这些研究成果在美术馆展示的同时,也将在线上呈现。由他们来讲毕加索,再合适不过。
一条通向大师时代的权威途径
了解毕加索的途径,可能有无数条,但这门课提供了最权威的那一条。
除了可以看到从这位天才的一生,还可以从他的老师、他的朋友和他的后辈中找到那些闪光的名字,塞尚、马蒂斯、达利、杜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将带来我们回到那个充满着艺术大师的时代,追逐毕加索和他朋友们的艺术足迹。
一轮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的顶尖讲座轰炸
在展览之外,UCCA还邀请了众多国际知名的毕加索研究者,围绕不同主题,为我们讲述一个多面的毕加索——
毕加索来没来过中国?他和中国为什么有着奇妙的缘分?
在法国生活和创作大半生的毕加索,骨子里是法国人,还是西班牙人? 
毕加索真的是一个“情圣”?爱情和绘画对他来说哪个更重要?
除了画画,他还和音乐有很多联系,现在我们到大剧院看歌剧时,和看到哪些毕加索的影响?
……
这一轮顶尖讲座的精华内容,都被我们汇总到课程中,为你一一呈现。
👇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享受特价优惠
活动介绍
【三联中读邀您免费看展】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Picasso Birth of a Genius
时间:6.15-9.1    
地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价格:188元/人
活动规则:
识别图片二维码即可加入免费门票抽奖群。
抽奖时间:6.20 20:00起连续每天抽奖 
奖品1:免费的毕加索作品展门票
奖品2三联中读&尤伦斯联合制作的导览音频
👇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有机会免费看展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发现毕加索——开启现代艺术的奇幻之旅》专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