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查看你有多少朋友在悄悄关注
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公认的文学界最具分量的奖项之一,就连村上春树级别的大神都不得不陪跑还没有脾气。不过,你以为诺贝尔文学奖就只会青睐真·作家吗?
有这么一批人,一般不动笔,一动笔就斩获了诺奖,在其他职业作家的羡慕嫉妒恨中,轻轻松松活成了优秀的斜杠青年。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届于1901年颁发,仅仅在一年之后,瑞典文学院就选择了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蒙森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修史巨匠”
俘获了评委青睐的史学著作《罗马史》蒙森为其奋斗了整整30年,书中以百科全书的广度展现出古罗马的兴衰,被评论家誉为罗马历史的真实再现。诺贝尔基金会甚至盛赞该书为“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蒙森后来说起写作历程时提到,《罗马史》的出现多亏其母亲的影响。因为他们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就位于古罗马帝国境内,他精通历史的母亲常常感叹:
“我们跟古罗马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可是现在还有谁知道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呢?”
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蒙森从大学开始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历史研究上,在他86年高龄离世之时,《罗马史》虽然没有能完成。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罗马史》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德国铁血丞相俾斯麦曾手持《罗马史》对蒙森说:
“尊著我拜读再三,你看,封面都要磨破了。”
正因为有这样伟大的成就,蒙森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文学奖的历史学家。
德国哲学家欧肯
在蒙森获得奖章6年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在1908年颁发给了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
欧肯出生于一个邮局管理员家庭,他在哲学方面的兴趣始于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5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后来哥哥又因为意外身亡,接连而至的家庭变故让欧肯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年幼的他不明白“人为什么会突然死去。”
怀揣着对生命的疑惑,欧肯考入了哥廷根大学的哲学系。像大部分哲学家的人生一般,他在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后选择在中学及大学任教,甚至跟大名鼎鼎的尼采做过同事。
欧肯一生著述多达30余种,特别是哲学通俗读物《大思想家的人生观》出版后深受世界读者的欢迎,先后再版16次。在书中,“哲学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让读者和历史上的思想家“像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一样并肩作战,努力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在人类生活中建立起一个精神家园。”
因为欧肯哲学作品中文学性的巨大影响力,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赞赏他道: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对于这次授奖,欧肯在获奖感言里自信满满地说道,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潜心研究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规定,因此这次获奖,他实至名归。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继欧肯之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成为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出生于艺术家庭的柏格森接受的是法国式精英教育,从小他就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都有浓厚的兴趣。
30岁时,柏格森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第二年他就去到了名校法兰西学院担任教授一职。柏格森的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因为他的著作对于当时人类精神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成为了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哲学基础。
正因为他对现代文学的巨大影响,瑞典文学院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卓越技巧”决定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
为柏格森赢得诺贝尔奖的著作《创造的进化》被评审赞誉为“一篇震撼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卧病在床。他不顾病体,始终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甚至把前来说服他合作的侵法德军赶出了家门。因为柏格森在学术界的崇高声誉,纳粹并没有太过于为难他。可惜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落幕时,一代大师柏格森因病在巴黎逝世,他没有能够看到纳粹被击败的那一天。
英国哲学家罗素
1950年,诺贝尔奖50周年,全世界翘首期盼究竟是谁会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获得诺贝尔奖。当罗素以“非文学家”身份获得奖项时,没有一个人感到吃惊。人们相信,一个学识横贯众多社科领域并都取得较高研究成果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获得这个奖项是当之无愧的。
罗素是当时最伟大的学者,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解放思想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在1920年,罗素访问中国,并留在北京讲学一年。梁启超在罗素的欢迎会上称赞道:
“真正学者独立不惧的态度,是真正为人类自由而战的豪杰,这回先生不远万里而来,我们一面听先生的演说,一面还要受先生人格的感化,这才不辜负先生一行啊!”
在中国的一年,罗素还多次参与中方组织的讨论会,并与张申府等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学术,同时还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惜当时没有机会让这位大学者长久停留在中国,一年过去后,罗素回归了西方世界。
1946年,74岁的罗素发表了《西方哲学史》,全书对哲学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来,这本书的出版正是罗素作为大众良知发言人身份的良证。
就像是网友对本书以及罗素的评价,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大众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
除了学者获奖外,有一位政治家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曾就读于英国著名贵族学校阿罗公学的丘吉尔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严重偏科的他只喜欢历史和军事游戏。在勉强考入陆军军官学院后,与学校课程志趣相投的他成绩一飞冲天,在学校就获得了军官资格。
丘吉尔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多次战争,在印度驻守的两年间,他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著作,借以弥补自己在学识上面的欠缺。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丘吉尔趁势而起,成为英国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法西斯的黑暗,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
在率领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在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任期上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这本丘吉尔用了六年时间完成的大部头,巨细靡遗地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照片。
诺贝尔文学院在介绍其得奖理由时,如此说道:
“因为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类价值的光辉演讲。”
美国音乐人、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在丘吉尔得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未授予非文学家。直到2016年,当年的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三年前鲍勃·迪伦的获奖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认为一个摇滚歌手凭什么能获得象征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这个摇滚歌手甚至拒绝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恩格道尔在奖项颁布后向媒体做出了解释,他称鲍勃·迪伦的歌词体现了最高水准的诗性表达,几乎可以将其与荷马、萨福的作品相比。
实际上,鲍勃·迪伦不止是一名歌手,作为一名歌词创作者的他曾写过一本散文集和一本自传。而且,早在1996年他就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此后共有过6次提名。2016年的颁奖其实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算如此,《纽约时报》依然坚持“诺贝尔委员会把文学奖给了鲍勃·迪伦让人失望”,甚至他们还强调把文学奖给了“流行文化”会导致诗歌、小说等严肃作品进一步衰落。
可是无论怎么说,鲍勃·迪伦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他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成功。乔布斯是他的迷弟,我国的著名歌手郑钧更是称其“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看过了这么多非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后,大家是不是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并不是那么固定。而且因为评审喜好的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偏好也会有变化。
但是我们能从这些获得文学奖的大神作品中看到,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精深钻研,缺一不可。希望大家能够在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所爱,继续前行!
大家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的跨学科创作趣事吗,库管在留言区等你哟。
天留言点赞最多的朋友,送Kindle皮套!
(如果你等不及想要,点击小程序下单)
↓↓↓
明天21:35前,在本文留言区点赞最多的网友
随机赠送万读商城Kindle皮套一个!
— THE END —
没看够的话,这边还有:
点击阅读原文,来微博找我玩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