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小胖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极度热爱厨艺,另一方面是极度厌恶学习。每天放学,小胖就像放风,径直冲回家里的厨房,沉浸在自己的厨艺世界中。
杭州有个小学生,眼下六年级在读,我们且叫他小胖吧。小胖每天放学,不是去补习班,也不是去运动场,而是飞奔回自家的厨房。等到爸妈下班回家,小胖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好看又好吃的晚餐。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从小胖三年级萌发对厨艺的巨大兴致之后,他就保持着放学回家先做饭的习惯。照理说,小胖爸妈应该欣慰、自豪,看看自己的孩子多孝顺、勤劳。
但是,孩子放学回家做家务,在今天关于“好孩子”的考评体系中是不被纳入其中的。相反,小胖的妈妈还很是忧虑,因为小胖的学习成绩真的不敢令人恭维。
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小胖数学考试只有1分。小胖不只是数学差,其他学科也很差。从三年级开始,小胖的考试成绩就一直稳居全班倒数第一的位置。
三年来,小胖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极度热爱厨艺,另一方面是极度厌恶学习。每天放学,小胖就像放风,径直冲回家里的厨房,沉浸在自己的厨艺世界中。
这日复一日的场景,让小胖的爸爸已经逐渐接受了现实,而妈妈却一直焦虑不堪,也一直试图找寻各种解决之道,让小胖“改邪归正”。
三年来,小胖的母亲寻求过老师的帮助,其他家长的帮助,亲戚的帮助,以及各种培训班的帮助。在全部无效之后,他们终于将目光转向了儿童医院,希望儿童医院的心理医生可以帮助她的孩子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经过医生诊断,小胖同学在学习上确实有注意力缺陷
不过,医生的诊断,却证明了小胖的智力水平中等偏下,而且存在注意力缺陷的事实。这意味着小胖要提高学习成绩,要比别人付出难得多的努力,甚至是存在一个较低的天花板掣肘着他的成绩。
故事说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应该说从医生到班主任,再到小胖的父母,都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因为医生的提醒和班主任的筹划下,小胖所在的班级专门给小胖组织了一次展示自己厨艺的班会,平时被人轻视的小胖,展示了令同学们刮目相看的手艺,很多同学在场就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所以,借助这样一次班会,小胖收获了极大的自信。而有了自信,小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很多自卑的孩子来说,他寻找一个建立自信的起点。很显然,他不可能在学业上找到这样的自信起点。而他对厨艺的迷恋,既可能是兴趣使然,也可能在逃避现实。
但通过医生、老师和父母的努力,实际上做了一件事,即把厨艺领域的自信腾挪到了学习领域。这种腾挪本身是通过为小胖提供才艺展示舞台,以便让小胖收获同学的认可、认同来实现的。
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介于人际关系状态下的行为,同学们认可小胖,愿意帮助小胖,不随意嘲讽小胖,这就是小胖有所进步的根本所在。
现如今,大部分的中小学内部,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殊不知,合作是人类可以如此强大的原因。某种程度上,竞争是一种天性,而合作是反天性的。利他主义、同理心、互助共享,这些做法让我们得以创造伟大的文明。
对于小胖这样的班级来说,为小胖举办一次班会,让其他同学刷新对这个“学渣”的认识,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教育。言传不如身教,平时班主任强调无数遍要帮助小胖,不如让给机会同学们意识到小胖的另一面。毕竟,尊重是基于实力、诚意和付出的。反过来,其他同学也会意识到,对学渣的判断不可使用单一标准。在学校这样一个考评体系单一的世界里,学渣常常会被看不起。然而,学习并不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也不只有考试分数的比拼,即使是学渣,也可能会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一面。
某种程度上,竞争意识其实不用太过强调,不仅这是我们的天性,也因为中国社会已然过度盛行。而合作意识恰恰是这一代人所稀缺的,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能够提供某些场景,某些契机,让学生们能够扩展自己认识他人的维度,寻找彼此合作的方式,这是非常宝贵的社交训练。
小胖父母学历不高,经济能力也不算很强,对他可能反而是一桩好事。假如小胖的父母出身名校,又戴着完美主义的面具,那么小胖的厨师梦大概会被强行丢弃,各种高价的补习班还将继续扑面而来。
所以,父母愿意认可医生的诊断,愿意接纳自己孩子是个学渣,愿意支持孩子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这是孩子最大的福分。在此基础上,如果小胖所在的班级、学校能够不完全以学业竞争作为办学目标,给小胖这样的学渣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那么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校则有可能创造奇迹。
一个人的自信、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承认,大部分孩子都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中,成为失利队伍中的一员。但考试不能名列前茅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利,相反,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或者找到了却无法追寻兴趣,即使学业成绩优异,他的人生多半也是失败的。
对于为人父母来说,接纳自己的孩子学习不优秀,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对于那些毕业于名校,手握重权或重金的父母来说,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学渣,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没有人可以确保自己的孩子一定超过自己,为人父母可以支持孩子,但终究不能代替孩子,统摄孩子。孩子注定要靠自己走完自己的人生,正如我们自己,也享受独立走完自己的人生。
更多文章推荐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加入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