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06月07日,在安徽省某个考点,第一场考试结束考生满怀信心地走出考点。
全文共2011,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不知道是不是和很多当年差了几道选择题的大学生一样,我渐渐体会到一个道理:高考并非唯一的岔路口,自己人生的转折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吴碧影
责任编辑 | 温翠玲
年轻的朋友,你这时候应该快结束高考了吧。鼓励的话亲友、老师应该对你已说过很多,我想和你聊聊我的心里话。
1
我高中毕业六年了,六年中时不时地会听到有人说,“如果高考那年,我们多对一道选择题,现在会不会在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学校,认识不同的朋友,做不同的事情。”
听上去很有道理,我一度信以为真,毕竟只要一回想起高考和高三的日子,紧迫感就无法根除。
其实我一直自认为心态不错。高中时参加了一个电视竞赛节目,还被同学嬉笑地安上了“淡定姐”的人设。可高考带来的紧迫感确实是非身处其中无法感知。尽管文重班的同学表面上还在嘻嘻哈哈地讨论当时大热的《甄嬛传》,抽空约夜跑,美发美甲,但我们都心照不宣:没有人敢真的松懈,大家都拼了命地努力。
这种急迫感让我坐寝难安,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法在家高效学习。可能也是因为我向来不是所谓的“考试型选手”。适逢考试,譬如中考、高考、雅思我都得拧巴着自己,戒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络,逼迫自己在书桌前久坐。遇到感兴趣的科目还能沉浸良久;但如若失了兴致,书架上一排“闲书”,顺手拿起一本《百年孤独》,哪怕是当天的都市报,这一天的学习计划就彻底作废。当然,这也直接间接地导致了高考的失利。
但当时的我为了增强紧迫感,高二那个暑假开始,我让妈妈帮我打印了各种鸡汤热文如《你凭什么上北大》《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把自己交给了图书馆自习室,戒掉了课外书,断掉了电视剧,挽起了鬓角,推开了一切文娱活动,连大年三十和正月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当然,唯一的奖励是睡前可以看15分钟《看见》,这也在后来直接间接地导致了我的专业选择。这样的做法使我一度稳定在了年级十来名,按这个成绩,去想去的学校还是靠谱的。
2
最后一科考完,我回到家,对了答案。四个大字在脑袋中轰然出现。
我没考好。
我知道自己没发挥好,高考适逢女孩特殊时期,甚至语文考试还因水喝多了提早交了卷子。但我没想到一贯优势的文综也发挥失常,竟和高二的“小高考”(注:高考结束隔天学校组织的仿真考)差不多。要知道我努力了一年多啊。
趁情绪在喷涌而出的边缘,我拆开提前买好的全套《藏地密码》猛扑似的钻了进去。看书的眼睛酸了,就打开电视看攒了两年的《特种兵》。而这都是我提早想好的逃避现实的方式。
我以为高考这条唯一的路被我走死了。可后来的故事却给我提供了转折的机会。我依旧没有拥有“考试”的能力,但我确信了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并决定为之奋斗。我和一些朋友组织了一些活动,策划了一些报道,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奖项,拥有了好几段实习经历,发表了一些作品,又一路辗转出了国,读了英国的硕士,收割到几个不错的工作offer,拿到香港的博士offer。在每次选择的岔路口上,比如组织活动/比赛,出国/考研,读博/工作,我都会思虑良久。不知道是不是和很多当年差了几道选择题的大学生一样,我渐渐体会到一个道理:高考并非唯一的岔路口,自己人生的转折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3
当年的我固执地以为错了几道选择题,就错过了成功人生。确实,备考的那几年,我把它当成了我的全部。但当我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你去用勇气和热爱憧憬,用努力和汗水添色。即使当年差了一道选择题去了不同的大学,你依旧有机会考研考到更好的学校;即使没有去到想去的专业,你依旧可以通过转专业、申请国外等方式“曲线救国”;就算是在同样的大学,因为参加的社团不同,对课程的投入不同,用心的程度不同,拿到优质offer的永远只是少数;退很多步,即使都在顶尖学府,也无法避免诸如吴谢宇的悲剧。因为高考分数只是在某个方面代表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它永远不能确保你永远成功,也永远不能阻止你做真正热爱的事情。
人们都说校园是油盐不进的象牙塔,但难道不正是这座象牙塔才提供给了我们机会和试错空间,让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培养好奇心、建立自主意识、树立道德观?可我们却时不时地怀疑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幸运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旦考上“名校”,还算是小阶段的功成名就;但一旦落榜,哪怕仅是一场考试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对自身价值的认定。但其实探索自身、健全人格,在热爱中建立自信,用勇气憧憬后续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阶段很重要,但也会过去。而生活中是没有哪个阶段能决定你的一生的。
4
你能看到这里证明高考已经结束了,我想对你说声:恭喜你!一个阶段结束了。如果阶段成果好,恭喜你!你带着光环较为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但别掉以轻心,而是要倍加努力。如果成果不尽如人意,也同样恭喜你!因为你将开启一个辽阔的世界,并再一次拥有了重头来过的机会。只要用心,你将在下一阶段开启全新的人生。
不论如何,向前走,别回头。
愿你一直勇敢坚毅,饱含善良,阳光作陪。
(作者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