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蓝字白宫那点事儿或搜baigongstory关注我们哦
最近数月,从“车厘子自由”,到“荔枝自由”,再到“苹果自由”,一股因果蔬价高引发的“水果自由”焦虑弥漫于中国舆论场上。“初夏的味道,只有钱包知道”,一句网络调侃,点出了今年春末夏初中国民众面对物价时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讨论“水果自由”话题,需要撇去浮沫,刨除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调侃狂欢不正经的成份、贩卖焦虑博眼球的成份,使之回归到一个“正常尺寸”的经济学话题,去寻找此间果蔬价格高企的真正原因。
车厘子(图源:路透社)
首先必须承认,水果贵了,这不仅是大众的感受,也得到了官方机构、行业机构的数据支撑。不仅是果蔬集体涨价,猪肉价格也居高不下。这些都是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高频采买的门类,给社会心理造成的“不可承受之重”就格外明显。
那么,水果等农产品为什么“高冷”,这需要分类看待,不可一刀切下断论。
一是季节因素,春末夏初,正是中国水果“青黄不接”的时节,储存的水果不断被消耗,新的应季水果还未集中上市。二是供应端出现问题,比如“苹果自由”问题就要追溯到2018年灾害、生产小年因素,猪肉问题要追溯到非洲猪瘟的影响。三是物流环节的问题,比如荔枝的储存条件要求高、物流成本必然增加,卖价自然高。四是消费习惯与偏好问题,比如“车厘子自由”问题,中国国产樱桃大量上市在夏季,春季的车厘子大多数是进口品种,随着进口车厘子消费近年渐成风尚,年轻人、中产家庭即便价高也“停不下来”,很难说一声慨叹里没有炫耀的成份。
综合上述四个因素,供需出现暂时性的不平衡,是这轮果蔬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社会里,物价有涨有跌,有波动是正常的,怕的是物价持续上涨而导致通胀。这也正是民众的一种担心。
从感性角度看,果蔬和猪肉的确涨价了,但是人们在购买家电、手机、服装、家居等工业制成品以及旅游等服务时,却感慨“真便宜”,可见不是所有消费品的价格在上涨。再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2.5%;社科院预测2019年全年CPI增长率为1.9%,处于温和、可控的上涨阶段。大陆财经媒体统计,2012年至2018年,中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七年低于3%,而3%是中国政府连续多年设定的通胀红线。
物价的推动因素,除了供需因素,还有输入性通胀、货币超发因素。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缺乏上涨基础;中国国内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原则是松紧适度。央行一季度报告称,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受到供求两端影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未来变化需持续监测。表明央行注意到了物价上涨,即便要动用货币政策微调也是与货币超发毫不相干。
找到原因,会发现“水果自由”引起的物价焦虑,以及背后的通胀焦虑,并没有想象的沉重。尤其是随着6月份应季果蔬的大量上市,国产樱桃、桃杏、葡萄、梨瓜、西瓜……民众将迎来放开肚皮吃瓜果的时候。加上生鲜类电商的发力,产地直销模式省去中间环节,政府关心民众“果盘子”,平价果蔬进社区,“水果自由”不久将成为过气的词汇。
当然,人们也不可忽略由此衍生的另一种焦虑,即财务自由焦虑。一切不谈收入的价格都是浮云。“水果自由”话题,终极的一个指向是民众对自身收入预期、对国家宏观经济大局预期、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关切度。
当前美中贸易战陷入持久战状态,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对美冻肉、部分瓜果加征关税,对助推中国农产品涨价也有影响,但实际上,鉴于中国人消费习惯以及相关品类进口渠道的可替代性,这种直接影响微乎其微。需要正视的是间接影响,即贸易战带给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以及部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由此导致的对个体职业前景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才是普通民众,不管是哪个国家,最在意的切身问题。
往期回顾
本文为美国侨报记者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记者:侨报评论员
小编:小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