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新书,看到一本《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让我产生兴趣的是作者坪田信贵是《垫底辣妹》主角原型老师和原作作者。 
2019年第48本书
这本书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设定一个让你有动力的目标、使用PDCA循环进行学习、通过九型人格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书的角度和观点都很实用,不管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自学,这本书都很值得一读。
《垫底辣妹》这部电影很励志,没看过推荐去看一下。
正文

你在迄今为止的定期考试、大学入学考试、资格考试等测试学力的场合中从来没有考出过好成绩,那也并不代表你不聪明。你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家都不想学习
实际上,日本人基本上都很讨厌学习。
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最多不过一成。剩下的九成,大概都是“虽然不想学,但不得不学”,所以变成了“不想学,所以不学”的现状。
在学习时,世间万物都有“达成目标的时间越短就越了不起”的铁律。
然而学习确被认为用时越长越了不起。原因是出在 手段目的化的现象。
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的成长”。

我们需要尝试各种方法,必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实现奇迹般“成长”的秘诀
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把 理论和热情、动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1
制订让情绪最高昂的目标
心理学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数学公式——
干劲的强度=①达成动机×②主观的成功概率×③目标的魅力
这个公式是“成就动机理论”。
①达成动机。
通过“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败的话会沮丧的心情”得出数值。“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话,那么这个值就是“30”。
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极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观成功概率。
凭感觉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数值。
比方说,偏差值30分的学生以东大为目标,如果你觉得“这绝对不可能”的话,那这个数值就是“0”。
③目标的魅力。
如果目标达成的话,你会获得多少“自豪感”?将它用0至100的数字数值化。假设对于自己来说,考上东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级的自豪,那么数值就是“100”。
将它们相乘的话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30×0×100 =?
是的,结果为0。
②的数值是0,也就是说,你如果认为“绝对不可能”的话,那就不会有干劲。
这里重点就是“主观”成功概率。
这里本来也不会出现“客观的成功概率”,几乎所有的概率都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这个数值就会变高,反之,这个数值非常低的人,不管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即使完成目标会自豪,最终的动机数值也不会高。
为什么?
因为这个公式是做“乘法”,三个数值当中只要有一个数值低,那么最终的数值就不会太高。
解决设定课题的“6∶4法则”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认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当下进行的事情对于现阶段的实力来说‘稍稍难一点’”。
  • 太简单,会让人无聊;太难,就会让人不安。
  • “稍稍难一点”是最好的状态。
  • 如此一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稍稍”的度。
作者在初期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难度,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经常让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去解答非常简单的问题,然后慢慢提高题目难度。发现其中有不理解的题目,那就和他们一起去学习。这样就能一点点提高他们的成绩了。
在这个过程中,解答的速度和分数都会慢慢下降。到了“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阶段,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为了从60分提高到70分、80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反复去练习那几个地方,催促自己去解答问题,提高自己的实力。
像这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助跑,然后在挑战精神最高昂的时候一口气冲刺,这才是窍门。
对付“好奇心不足”的特效药是?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布鲁姆分类学”,他将因为认知分为了6个等级:单纯地背诵、理解,将理解的东西运用到其他事情的应用能力,驱使应用能力研究各部分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力,等等。他提出了提高认知水平的指导方法。
2001年,布鲁姆的后继者们又对其进行了修订。
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在进行提高这项技能的指导,在日本(特别是门槛很高的学校)的入学试题中,也一定会出现与创造性相关的题目。
这类题目的出题目的就是“掌握唤起兴趣的方法”。
也就是像“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叫作“迫真性”问题)。
比如:“如果你是德川家康,你会为江户幕府设定怎样的体制?”“如果你是德川家光的话,如何禁止引进基督教?”
归根结底,就是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是兴趣的源头。
这样下来,你想了解的就不仅限于考试题目了。
  • “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队长,为追求效率,你该如何做?”
  • “如果你是造型师,你想如何改变这个人的穿着?”
  • “如果你是某个以‘衰落’著称的电视台的社长,你会如何让它复兴?”
像这样思考,能增加问题的临在性和迫真性,使被问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可以像这样思考很多问题。
抱着这种“如果是我的话……”的当事人的心态,我们对事情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然后,我们会更容易发掘事情中隐藏的可能性。即使发现不了,我们也会思考“难道不能改变”已经被决定的事情吗?不仅仅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
拿出干劲的话,就能尽全力去做了!
树立“让情绪高昂的最终目标”,热情也得到了充分升级
2
提前了解的学习的根本
我们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学习法不能一直不变,不能漫无目的地继续使用。
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不断地微调整,找到最容易出成果的方法——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学习法”。
要如何进行微调整呢?
就是使用学习的PDCA循环,进行“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这样的循环。
①假说
这个是PDCA中P,也就是计划的部分。首先预想一下可能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很擅长动手记忆,可以每天写十遍英文单词。”、“每天解答五道题目。”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PDCA循环”学习法,内容就设定为“每天都能进行”的事情。
建议详细地确定每天练习的额定数量和次数。并且,禁止同时预想多个计划。
首先制定一个单一的规则:集中攻克这一项。然后再进入第二阶段。
②实验·观察
PDCA的D,是执行假说,抓住感觉的阶段。连续执行三天以上。如果可以的话,连续一周。这里是“注入120%干劲”的关键点。
你要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地花时间,而是在“短时间内能吸收多少”,专注于提高注意力的诀窍。
③记录
这个阶段是和②并行的。准备一个学习笔记本,每天简单地记录一下学习过的内容吧。
记录学习的地方、学习的时间,再简单地写几句感想,比如“有学习效果”“有些厌倦了”“完全记不住”等等。
这个阶段才是前半部分的重要步骤。
注:阶段④的“检验和分析”,是PDCA的C阶段。微调整“变化的部分”,所以希望你能用心执行。
④检验和分析
下面就检查一下花一周去学习的内容中,你掌握了多少。再粗略地看一遍测试和练习题,确认自己记下了多少。
看一下记录笔记,确认下在缩短所需时间、提升学习效果等方面是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如果没有达到最初期待的程度,那就需要再去尝试其他方法。
返回到步骤①,再次设立其他的假说,然后花一周时间执行阶段②和阶段③。
然后再次检验和分析。和第一次、第二次的方法相比较,再采用能得出更好结果的方法。
你如果觉得“也许会有更好的方法”,那就再次去实行阶段①—③。
在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合适方法的倾向和法则就会变得非常明确。
⑤一般化
到此为止的阶段中,你如果发现“早上写五遍英语单词,晚上回顾一遍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可以将此法则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工作中。
如果学英语的方法可以的话,你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汉字和历史。
如果是营业者,你可以将此活用于顾客信息的录入等业务中,也会大大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⑥例外的发现
在实践⑤的时候,你应该会意识到,我们已经发现的法则“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事情”。
不论是什么法则,一定会有例外。我们如果发现它不能顺利进行,那就设立例外用的假说——“朗读英语长文更有助于理解”“相比手写顾客信息,反复默读更容易记忆”等等——那就去开发和应用新的方法。
如果出现错误,继续向前进行
以上阶段的要领常常是,反复循环,每次出现不适应的时候就去调整它。
这个步骤就是“尝试和试错”。
尝试去做这做那,一边不断探索最佳方法,一边学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不必担心“老是出错的话会不会感到厌烦”。
实际上,我们去实践2—3个假说,适合自己的学习法与不适合的相比,由于舒适的程度、吸收/稳定率之间差异很大,马上就能被我们找到。
在反复比较假说的过程中,尝试的精准度也在上升。
在最开始的摸索阶段也是,样品增多的话,“容易执行的方向”也能很清楚地表现出来,微调整的操作会渐渐变得轻松。
一旦步入正轨,循环就会慢慢顺利地进行。
最坏情况是,只尝试了一个,行不通就放弃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学习不好。
一个假说不成立的话,那就执行下一个假说,还是不行的话再继续下一个,不断执行3次、4次、5次、6次,这才是成功的诀窍。
没有比较的样品,检验过程就很难进行。样品越多,方法的制订会越容易。
当错误出现时,你会有“觉得自己不擅长反复书写的学习方法,要不尝试一下阅读的学习法吧?”这种想法。于是,出现的错误向你指出了下一次学习的方向,会锻炼你对学习方向的判断力,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断验证成功/失败双方的数据,就能找到“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某事的方法”。
那个时候,我保证你能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很简单的”!
PDCA的基础是“改善”和“成长”
用输出来检测知识的稳定度
实践PDCA循环的话,你的头脑中会闪过“暂且记住了,但我真的掌握了吗?”这种疑惑吧,这就是背诵和理解之间的壁垒。
只背诵定期考试范围内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的话,在实力测试和模拟考试上很难取得好成绩。
想要跨过“笨蛋界”的界线,不仅需要背诵,更需要理解。
“理解”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简单地说,就是达到“能向他人解释清楚”的程度。作者自己在大学时试着下课后对着录音机复述课堂内容的学习方法。
假设自己的面前有学生,自己以老师的角色讲课,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不能解释清楚的要点。
如果“空气学生”提出“为什么是这样?”等类似的问题,而我不能解释,那我就处于“还没有理解”的状态。
实际上就是费曼学习法。
重点是在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输出”,会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比如你在上课笔记只是边看黑板边写,实际上只是抄写,并不是输出。
你需要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一边回想“刚刚老师说了什么来着?”“确实应该是这样的……”一边写。仅仅写下片段式的关键词,再用图表和文章去解释它也可以。
不是照抄以前写过的内容,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话和自己的图表来输出。要记得,思考力被刺激后,理解就会加深。
这种学习方法是由自己来决定“困难的程度”的。
一边反复实践PDCA,一边自己来设定最舒适的程度。
增量也行,缩短限制时间也行,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可以。
过程中如果出现“我明白了”“比之前进步了”“我居然能做到这里”这些想法,学习情绪就能得到极大的鼓舞。
3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的方法
人类的性格被划分为9种类型,每种性格类型的学习法各不相同。
适合自己的学习法,是用PDCA循环法不断重复各种尝试,不间断地做出改善之后的“世界上唯一”的存在。
如果自己的性格是9种中的1种,那搜索的范围就是1/9,大大节省了工夫。
了解适合各种性格类型的学习法
4
持之以恒学习的秘诀

将“麻烦”最小化

比如有些人不想学习想看电视 ,将遥控器放在柜橱里面,将电视机面向墙壁,将沙发的坐垫拿掉,只留下坐板,等等。同样地,如果“非常喜欢看漫画”,就将所有的漫画从书架上搬到纸箱里封起来。
请将诱惑的源泉设置麻烦一点,而把学习相关的东西放到距离自己最近、最方便的地方。

坚持写日记

一个人如果去记录生活,就能修正记忆中的误差。日记如果用在学习上,可以帮自己发现不足之处,对个人成长而言非常有益。
但即使每天都写日记,很多人还是会遭受挫折。这个将每天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就好。
就算是一句话的记述,也是非常珍贵的数据。不要附加一些很困难的条件,不要受限于质和量。仅仅写下来就好了。
学习也同样如此。
“必须坐在桌子前”“必须用这个笔记本”,你这样想的话,当条件不满足时,你就会停止行动。
在厕所里也可以学习,没有笔记本就用宣传单的背面代替。
总之,记下一些和学习相关的东西,然后每天这样坚持,你就不会有放弃的想法了。

“等有时间……”是挫折的源头

你会在“7分钟后出门”的情况下开始学习吗?不会的,对吧。那么要有多少时间,你才会开始学习呢?
我向250人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计算出了平均值。
结果发现,大家基本上需要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才会开始学习。
但我下面要说的才是关键:你就算刻意去等,也等不到这两个小时。
放弃寻求“集中的时间”吧。请转化为“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可以学习”模式。
也就是“活用碎片时间”。
能够长时间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10分钟、20分钟的碎片时间也能用来学习。
能达成高目标的人都在这么做。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拿出学习的态势,是非常重要的。拍下课本上需要记住的内容,存在相册里,把复印的小纸片叠好,放在口袋里,在等电车的时候,在排队的时候,你就能拿出来看了。
当然,碎片时间毕竟很散碎,所以,你需要提前将学习内容分割开来。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水深海蓝
打卡第二十一天。今天卧推,20公斤2*10,30公斤2*10,40公斤1*10,50公斤1*8,55公斤1*4,45公斤1*4。仰卧起坐50,卧姿收腿20。

@阿肖
第349天,骑行台打卡
现有付费课程
对抗拖延课程:我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
轻松养成好习惯:不需要意志力的习惯养成法:100天行动

本公众号目前一共有 2000 多篇跟自我成长相关的实用类文章,干货十足,印象笔记收藏服务六年总榜第一,连续四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众号总榜 TOP10,在知乎被超过100万人收藏。

把公众号上的 2000 多篇文章,去除广告之后,分门别类做了初步整理,提供搜索功能,定制成小程序。

直接在微信搜索栏搜索:100 天行动 ,或者点击,
100 DAYS
「挑战100天行动,让未来多些选择」
要是你觉得这个小程序有价值,请帮忙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做下传播,扩大下影响力。
觉得公众号还有哪个地方不好,需要修改或完善,可以随时留言反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