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随机杀戮犯罪的特点就是挑选容易得手的无力者作案,老人、女性、小孩都更容易成为目标。这是犯罪分子与无辜民众之间的事情,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性别矛盾。
文丨杜 虎
5月24日,南昌红谷滩街头发生一起杀人案。视频监控显示,一名男子攻击了三名逛街女孩中的一位,持刀砍倒后,行凶者仍不依不饶。女子身受重伤,送院抢救不治身亡。据时间视频报道,男子与被害人完全不认识,他本想杀个“个子高”,后来觉得被害人“白又漂亮”,所以挑中这位女律师下手。
从监控画面围观整件事情发生经过,很像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看行为,但因为是真实事情,而且是活生生的生命被残酷剥夺,所以短暂杀戮过程透露出的凶残、绝望穿过屏幕,更令人悲伤,更叫人窒息。
犯罪现场,监控视频截图
如何定性红谷滩杀人事件,有一些不同意见。最先凝聚起来的愤怒,将其认定为一次对女性的残杀,启发人们用女性视角看待凶手的变态的拣选,进而控诉厌女症等落后观念对女性的无止尽伤害。
如果凶手传闻的动机是真的,这种女性视角的解读自有其道理。而且不乏更多的家暴事件、刑事案件、日常羞辱行为来支持这个判断。女性成为品种繁多的攻击对象,成为牺牲品,谁也无法否认。
具体到南昌这次恶性事件,在最开始的时候,舆论中还出现了对死者的不敬,认为是女律师“倒霉”,这种无情的见解也是激发女性主义进行抗议的重要原因。有些看客无视被害者惨死的事实,冷嘲热讽,对他们给予及时的反击,有助于矫正那些扭曲的认知。
但面对如此冷血的杀戮事件,以及它背后隐现的一些联系,仅以性别差异或女性视角来看待,并不够,或者说还可能遮蔽更多的视野——而这种遮蔽对男性女性、对大人小孩都不利。
微博截图
还是要超越性别冲突来认识这次血腥的杀人事件。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特别是避免被仿效的这一潜在危险,我们不会详细列举至今出现的街头杀人事件。但它们都跟南昌这次非常相似,浮现着差不多合并为一类的作案动机,被害人的性别、样貌、职业、年龄都有差异,但都是反抗能力很弱的人,体现出凶手随机杀戮的特点。
比如,在小学门口,杀害没有抵抗力的无辜学生。这个不只发生一起了,相互仿效因素很明显,残暴的凶手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只敢对柔弱之人下手,来追求变态的成功。
还比如,凶手只是因为想去死,但又无胆自杀,所以随机挑选出租车司机,趁司机不备杀害他练胆。
刚刚的消息,今天(5月28日)日本早间,东京附近的川崎登户,一个靠近电车站的公园发生持刀伤人的恶性事件,警方已公布有16人受伤,包括一名小学生在内的三人死亡,嫌犯是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据信也是一次随机杀戮事件。
日本川崎凶案现场 来源:澎湃新闻
由此可见,街头的随机杀戮不分中外,凶手超越了国别,共同呈现出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类犯罪很难预防,即使部署很多人力物力,也难以做到周全。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抱着女性视角看待此事的人,已经将作案过程制成动图发放,按照她们的意思——是要警示其他女性。但从无差别犯罪的性质看,这种做法特别愚蠢,也特别危险,因为是将仿效的动机撒播到处都是,很可能激发潜在的犯罪模仿。
再说一遍,无差别随机杀戮犯罪的特点就是挑选容易得手的无力者作案,老人、女性、小孩都更容易成为目标。这是犯罪分子与无辜民众之间的事情,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性别矛盾。
这些随机杀人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凶手并不打算隐藏自己,他们就在街面的人流中。在这种情况下,提醒“女士小心”,也是无济于事,因为随机杀人根本也不是被害人疏忽大意的事。
因此,将作案过程在社交媒体上随机传播,起不到防范警示作用,而且适得其反。对这种不当行为的批评,要从源头上理解随机杀戮的反人类、反社会本质,性别角度的看待有情绪使然,但绝对不够全面、不够清晰,很容易混淆随机杀戮的性质,如果按照这种理解做出所谓的警示反应,结果可能更槽糕。
针对随机杀人犯罪,震慑比预防更重要。一些迹象显示,司法部门已经在着手建立更具震慑力度的制裁。个案中患有精神疾患的凶手被判死刑,显示出这个最新的动向。
总之,随机杀人事件不该被窄化为性别矛盾,即使出现对女受害人不敬的无脑言论,也没有必要因此混淆此类犯罪的性质。不止是女性,羸弱的男人、无力的孩童都会是随机杀戮的对象,这是所有守法公民面对的同一个问题。正因为很难,所以要聚焦在反人类的特性上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