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明了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经济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体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教育在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产品贸易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未来十几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出现重大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全面崛起。根据既有的国际经验,在经济跨越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默提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规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必须尽力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才能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高等教育能够通过生产、扩散和转移新旧知识,从而增强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并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多数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急剧放缓甚至停滞,长期未能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过渡,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多数拉美国家和部分东南亚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甚至地理条件的差异都是决定不同国家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经验在于这些国家对于教育的巨大投资以及对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持续投入,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减少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体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目前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力资源红利”阶段过渡。在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无不凸显着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资源水平、促进人力资本增值和推进创新驱动经济方面的重要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现代化发展要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既符合国家及社会优先发展目标,又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教育权利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完善的、现代的第三级教育体系。现代化发展要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与责任、目标与任务,打破传统的就高教论高教的封闭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要由传统的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精英主义转变为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公平与质量、创新与守正同等重要,人的发展与经济功能同等重要。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战略落脚点,因为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高等教育最为根本的作用就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既要重视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要重视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把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结合起来,重视高等教育与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
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
如何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
首先,要确立正确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并且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一贯以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为使命。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十个一”系列活动,串联起“一支脚踏实地的队伍”“一个筑梦青春的舞台”“一批向上向善的榜样”等十项特色育人品牌,并围绕“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人生能有几回搏、誓把青春许家国”等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行动,从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多方面精心打造活动拼盘,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多年组织“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等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青年学子们深入祖国一线,走在田间地头,实事求是,心系家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
其次,聚焦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高等学校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多种高等学校类型的体系,体系内的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各自有着自己的价值定位和使命特色,有着自己的服务面向,并以自己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发展必然由“同质化”走向“多样化”,未来十几年,伴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及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我国将逐步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以示范性高职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无论何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应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根本使命,聚焦于如何提高一流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推出“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形成求是思源、青马英才、明德人文、厚重经英等23个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学员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形成了融合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优势的专业化、跟踪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在主攻专业领域获得深入发展的同时开启跨专业学习发展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
再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基本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战线落实这八大理念的落脚点就是在人才培养上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传授的接受者,也不简单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而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的根本要求。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启动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发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改革。路线图从兴趣培育、目标管理、主要路径、条件支持、价值引导等五大方面入手,通过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构筑“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同时,辅之实施读史读经典、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十六个重点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从基础层面推动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变革,着力实现一系列重要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从以知识、能力教育为中心到全面的人格养成。 
来源:学习时报 
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