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     bcdef
仰仗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权地位,美国已自命为商界的警察、法官和陪审团。作为反腐斗士,美国值得自豪。但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它需要寻找一种更透明、更适度和更尊重他国主权的方法。否则,不断扩大治外法权的行动终将适得其反。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欢迎打开商论App浏览
一月刊《骇人的判官》并试听音频
在惩戒腐败、洗钱和违反制裁的行动上,美国领世界之先。过去十年,美国越来越多地对外国公司在美国境外发生的不当行为做出惩罚。众多银行已支付数百亿美元的罚款。在过去12个月里,包括嘉能可和中兴通讯在内的跨国公司都经历了一番司法煎熬。华为事件升级,也让美国治外法权的合法性成为关注焦点。


美国已自命为商界的警察、法官和陪审团。它能如此行事是因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权地位。拒绝向美国全球司法管辖权屈服的公司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拒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之外,或被禁止使用美元支付系统——这无异于自取灭亡。这种挥舞大棒的举动常常值得称许,比如在对国际足联贪腐官员的制裁上。但随着美国治外法权的触角更清晰地显露出来,有三个问题也愈加明显。


首先,其执法过程随性且不透明。案件很少进入法庭审理,而一旦以和解告终,相关高管又会被禁言。毫无审查压力的美国检方对于“何种与美国的关联使得一项控罪可受到美国惩处”的解释愈加宽泛。现在,只要是与在美拥有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有间接联系或使用了Gmail,似乎就够定罪的了。类比联想一下,这就像假如有一天中国对亚马逊罚款50亿美元并监禁其高管,因为他们在非洲开展的业务虽未违反美国法律、
却有违中国法规,并且他们还曾在微信上讨论这些业务。去年陷入风波的中兴通讯一度几近破产,此后禁令却又被撤销,让人觉得法规的执行未免草率。
【商论付费文章】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的法律行动往往与其商业利益交织一起。了解更多,欢迎订阅商论,继续阅读一月刊付费文章《骇人的判官》(Judge dread)
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享新年限量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