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2019年4月初,甲骨文中国区将裁员的消息甚嚣尘上。一个月后,消息得到确认,甲骨文将对中国区研发中心(CDC)进行裁员。研发中心作为跨国企业本地化发展的桥头堡,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甲骨文这次裁员会不会像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呢?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策略和布局是否会有震荡?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将走向何方?
在中国,为中国
虽然厂商各自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但是许多在中国发展的跨国企业的本地化战略概括起来就是这6个字——“在中国,为中国”。
今年3月,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Ginni Rometty(罗睿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合作创新的力量”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始,她讲了一个故事:2012年罗睿兰刚刚被任命为IBM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公司全体董事会成员每四年会安排一次国际旅行,罗睿兰最终决定来中国。说到原因,罗睿兰表示:“我们在中国做的、为中国做的、与中国一起做的事情都非常重要。我知道,未来总会有变化,总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的关系会长存。我们携手合作,世界可以更美好。”
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Ginni Rometty(罗睿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题为“合作创新的力量”的演讲
1939年,当时的中国银行就已经成了IBM的客户;而2019年,IBM成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中国主要银行数字化重塑的重要合作伙伴。IBM的产品、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为中国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举例来说,在针对癌症的AI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方面,IBM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以及100多个机构合作,将其先进的基因解决方案和肿瘤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另外,IBM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建立公共健康公有云平台,以改善中国的医疗健康状况。
IBM在六大洲设立了12个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设在北京的研究中心。IBM希望汇集并汲取不同的智慧和思想,为全球的客户就近解决其实际问题。2015年,当时沃尔玛中国找到IBM在北京的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IBM中国研究院的专家与美国的同事,以及沃尔玛、相关政府部门和大学共同合作,率先使用区块链技术,为食品安全注入信任机制。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IBM Food Trust,它将彻底改变全球的食品安全现状。
“合作、好的创意没有国界,也不需要护照。”罗睿兰表示,“合作可以弥合分歧,合作可以让各方受益。”我们都相信合作创新的力量。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就是“跨国企业不要把自己当外人”。2018年,戴尔科技集团庆祝了进入中国市场20周年。“在中国,为中国”,这是戴尔科技集团的郑重承诺。
戴尔“在中国,为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本地化。不仅生产的重头在中国,戴尔在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大约为350亿美元。中国不仅是戴尔除美国之外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其重要的生产基地。今天,越来越多的戴尔旗舰产品开始在中国本地生产。
戴尔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在过去20多年中,从采购、设计、生产、研发到制造都在中国。戴尔是最本地化并在中国扎根最彻底的跨国公司之一。
如今,戴尔已经步入“中国4.0+”新阶段,其核心工作是:动用整个戴尔科技集团的力量完成“4.0”时代定下的目标,积极响应和拥抱中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智能+”建设,实现“三个进一步”和“一个积极参与”。具体来说,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进一步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一个积极参与,是指积极参与中国“智能+”等建设。
戴尔厦门EBC行政访问中心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全方位IT服务
2015年9月10日,迈克尔·戴尔亲自在上海宣布了“戴尔中国4.0战略”,承诺今后5年内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时至今日,戴尔科技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即将超过这一数字。黄陈宏博士表示:“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不管你的资本来自哪里,只要在中国市场,就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业务做好。”
戴尔还在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现在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超过45亿美元。据记者了解,戴尔近期有计划安排中国媒体参观戴尔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只有不断深入地交流和互动,才能促进互信,加深合作。
最近,开源领域的领导企业SUSE刚刚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开源公司。SUSE的发展就是由开源、开放和创新所驱动的。作为一家总部设在德国的公司,SUSE一直致力于提供真正开放的开源解决方案和灵活的商业实践,持续满足客户对创新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数字转型目标,并实现混合云和多云工作负载管理,进而推动客户自身的创新、竞争力提升和业务增长。
1999年,SUSE首次进入亚太市场,截至目前已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设立了13个分支机构。自2014 年SUSE成为Micro Focus旗下的业务部门以来,亚太地区的营业收入增长了3 倍。与此同时,公司亚太地区的员工人数也增长了两倍以上,其中系统工程团队实现了规模翻倍,首席支持工程师和专职支持工程师的人数也扩大了两倍。从业务方面看,SUSE亚太区的销售团队规模扩大了50%。中国五大商业银行中的3家的 IT系统采用了SUSE的技术。中国电信、中国银联、中国石油以及深圳发展银行等都是SUSE的客户。
SUSE北京办公室,很多研发人员就在这里办公
依托于SUSE公司20多年来深耕开源行业的经验和底蕴,SUSE的很多核心技术都诞生于中国研发基地。很多公司做研发通常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才去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而SUSE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会提炼、延展核心技术,尤其是加强高性能计算的能力。
遍布全球的SUSE研发中心都秉承着开放、平等、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员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五年里,SUSE研发工程师数量的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两位数。现在,北京研发中心是SUSE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北京研发中心的开发和测试工程师承担着关键模块的开发工作,对SUSE重要产品的研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中国工程师被社区所熟知。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SUSE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在保持SUSE已有用户的同时,大力拓展SUSE中国市场的疆土,深入新领域、新行业,推动新产品销售,连接更多新客户。尤其是在整个开源生态方面的建设上,SUSE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相互支持,与很多中国的硬件厂商、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厂商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在投入分配方面,在保持传统的、成熟的业务投入基础上,SUSE对新产品的投入有一定倾斜,因为这关系到公司未来长远的发展。OpenStack也好,云也罢,随着生态、业态的变化和进化,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SUSE将继续推动、引领开源行业向前发展。过去8年中,SUSE在亚太地区实现了业务的强劲增长。SUSE长期的本地化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从HDS到Hitachi Vantara,虽然变化是巨大的,但是在实现本地化发展这个问题上,无论是过去的HDS,还是今天的Hitachi Vantara都从未动摇过。
2017年,HDS和Hitachi Insight Group、Pentaho三家公司整合在一起,正式成立了Hitachi Vantara。2018年,Hitachi Vantara在中国取得了两位数的快速成长,尤其是在大数据、对象存储以及新客户的开拓上表现突出。Hitachi Vantara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与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在制造、公共事业、医疗健康、金融、电信、石油、化工等垂直行业进行深耕。中国平安、首都在线、海澜之家等都是Hitachi Vantara在中国的典型用户。
谈到Hitachi Vantara的本地化战略,有必要追溯HDS以往在中国的发展足迹。早在2015年11月,HDS正式启用在中国的首个制造与分销中心——HDS中国制造中心(China Manufacturing Center)。该制造中心位于苏州市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HDS的数据存储产品、服务器和相关零件等,同时还承担HDS的软件开发和销售职能。
该制造中心是HDS在亚太区的第二个装配制造中心,也是HDS在中国首个建设的本土制造工厂。它是HDS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让HDS可以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兑现HDS“植根中国,发展中国”的承诺。
Hitachi Vantara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还体现在产品端。比如,Hitachi Vantara在中国首发了中端入门级存储VSP G130等新产品。这些新产品不仅性能更高,具备更加强大的软件保护功能,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中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国本地进行研发、生产,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不断提速本地化发展,这已经成了包括Hitachi Vantara在内的很多跨国企业实现本地化创新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充分彰显了这些跨国企业对本地市场和客户的重视。
Hitachi Vantara已明确表示,将在服务和销售方面加强对中国市场的覆盖,尤其是在人才、设备、渠道等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Hitachi Vantara北京办公室的规模会增加一倍,大数据团队的人员将是去年的两倍。这些细节反映出Hitachi Vantara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在中国,Hitachi Vantara的一个基本策略是100%与合作伙伴合作,尽可能简化流程,降低合作门槛,促进本地业务的快速发展。
2018年,F5公司实现了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团队的扩张幅度,人员增加35%。这些新增的人员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部门,其中研发是重要的一部分。以前,F5公司在中国本地是没有研发团队的,但是今天不仅有了中国研发团队,而且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另外,F5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服务团队的人员也都相应增加。这一改变让F5公司中国管理团队感到十分振奋,本地研发、本地服务、本地创新以及本地人才战略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我们看到跨国企业在中国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未来,我们更期待看到这些跨国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在中国,为世界”。
“中国研究院”是根据地
通常情况下,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总是尝试性地进行销售。随着对中国市场的逐步了解,投入慢慢加大,从销售扩大到本地产品组装、本地制造直至本地研发。很多在中国持续投入发展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跨国企业,会考虑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根据地,一方面满足中国本地客户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中国纳入到公司的全球研发体系中,充分利用中国的人才、资源和市场优势。
提到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和本地化发展,就不得不提微软亚洲研究院。从1998年在北京建院至今,微软亚洲研究院去年刚刚度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业内人士都称微软亚洲研究院是计算机行业的“黄埔军校”,因为它培养了众多顶尖的技术人才,至今很多人还活跃在IT界的各个领域。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创新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二任院长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院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有“阿里云”之父称谓的王坚……
20年前,在中国由企业投资建研究院屈指可数。在压力和动力中前行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不负重望,20多年来发布了诸多重磅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微软的各产品线,同时基于以实践驱动的研究理念,也成功孵化了很多应用和技术项目。正是基于此,《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誉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这个“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是中国本土和全球化创新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据了解,很多跨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机构多是由总部分配任务,在研究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上存在局限性或一定程度的束缚。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便可以独立地、完全自主地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目标议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微软亚洲研究院才能成为强大的创新引擎。随着“移动为先、云为先”等战略的提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等可能深刻影响未来的技术方向上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2002年,微软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长城计划”合作备忘录,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课程建设和学术交流四个方面上深度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平台和沃土,也为提升中国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高端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在“数字化转型即服务”(DTaaS)理念的指导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又成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汇, 致力于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创新思维等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相融合,探索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引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来自国内各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初创企业都成了“创新汇”的成员。2018年9月,微软公司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思科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位于上海的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于2005年10月。自成立之后, 思科中国研发中心快速成长,目前已成为思科海外第二大战略研发中心,总体投资达到1亿美元。2011年11月,思科中国研发中心在杭州、苏州、合肥成立分公司。大约一年之后,思科中国研发中心在北京成立分公司。至此,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拓展到了6个城市,包含上海、杭州、苏州、合肥、北京和深圳,聚集了来自中国和全球著名大学和优秀企业的各类软硬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中国研发人员超过3200人。
思科中国研发中心的业务范围涵盖了针对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全球运营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市场各个领域的世界级高端产品与技术,重点研发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视频、移动互联、无边界网络、数据中心和虚拟化、协作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架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中国研发中心作为思科全球创新中心,以国际化的人才和创新机制作为核心竞争力, 通过全方位的本地化联合科研,包括与政府和产业联盟合作,大力推进具有国际高标准的本土创新。
在本地化方面,思科中国研发中心积极推动与中国高校和研究组织的合作,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科研与创新。思科中国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电信研究院分别设立了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重点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技术架构和系统,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中国研发中心是思科在中国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实现中国本地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依托。
NEC中国研究院是NEC集团在大中华区唯一的研发中心,在过去的14年中,在面向社会及产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上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NEC中国研究院与时俱进,适应技术潮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2017年起逐渐将研究活动的重点转向了人工智能和5G网络两个重要领域,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这也体现了NEC技术战略的前瞻性。
NEC中国研究院也是NEC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与NEC集团遍布全球的8个研发中心跨机构合作,以开放式创新模式,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合作伙伴等,研发最先进的技术和应用。
作为NEC战略性离岸软件开发基地,NEC中国研究院承担了各种软件的开发工作,不仅有面向日本市场的软件开发,也面向中国市场进行软件开发,具体包含面向行业的软件开发、软件包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开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向中国市场的软件开发,涉及流通、物流、汽车、制造、智慧城市、金融、医疗、养老、防灾、节能、运营营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平台型的软件开发覆盖高效率平台软件、系统服务管理软件、车载相关软件,以及大数据、云服务、存储等平台软件,广度和深度双管齐下。以数据分析研究为例,NEC中国研究院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为制造、交通、零售、市场营销等诸多商业领域打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NEC一直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中国销售和研发并举,尤其是在研发方面精耕细作十多年,已经深深扎根中国,并在智慧城市、医疗和养老、人脸识别、网络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
矢志创新,融入中国发展,这是西门子的一个核心策略。截至2018财年,西门子在中国已经拥有21个研发中心,近5000 名研发和工程人员,以及近13000项有效专利和专利申请。西门子设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无锡、青岛和成都等地的世界一流的创新实验室里汇聚了全球顶类的研究人员。西门子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实现开放创新。
2016年9月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正式揭幕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6 年,目前已成为西门子中央研究院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中国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致力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支持西门子各项业务的发展。同时,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还在主导公司全球自主机器人的研发工作,重点围绕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机协作及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控制器中的应用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2016年到现在,西门子不断加强和调整在中国的研发布局,与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实现联合研发,并且创造了多个业内“第一”,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3月,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成立。这是西门子在德国本土以外设立的首个智能制造创新中心。2017年底,西门子与青岛澳柯玛建立了机器人应用联合实验室,从事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合作研发。
2016年9月,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正式揭幕,研发的重点集中在大数据、工业物联网、互联城市、工业网络信息安全和自主机器人等领域。这是西门子在中国的第一个专注于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中心。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兴起,西门子也将研发聚焦在数字化创新,将多点布局的创新中心网络、全球研发体系和本地业务需求相结合,开发满足本地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西门子在中国努力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携手当地政府、各类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面向未来的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2017 年1 月,西门子工业众创空间在武汉投入使用,与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并建立中国智能制造的创新模式和产业生态系统,并联合当地大学与科研机构共同促进中、小、微企业加速创新。西门子工业众创空间是西门子武汉创新中心的一部分。
2017年5 月,西门子工业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同样落户苏州。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的工业安全专家负责监控客户的数字化工厂及产线,识别客户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及时提醒用户,并协调主动应对措施。如今,西门子工业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已正式加入西门子全球工业信息安全网络,与西门子在德国慕尼黑、葡萄牙里斯本和美国米尔福德等地的工业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协同开展工作。
西门子的创新科技正在帮助改善城市生活,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举例来说,2018年9月,西门子城市物联网创新示范项目获得政府批准,将在五年内为无锡新吴区提供100余套嵌入式城市物联终端,用于采集城市数据、感知基本环境和交通流量等情况,帮助无锡探索成为世界级智慧城市的路径。
在中国成立研究机构,同时与中国的高校、合作伙伴开展多种多样的联合研发,这是跨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更加贴近本地客户的一种积极表现。以“中国研究院”为基础和驱动力,跨国企业也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在跨国企业纷纷入华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国门的速度,在全球扩展自己的业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更好地实现全球化布局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了中国“出海”企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创新理念,还是在“互联网+”实践方面都领先全球。在普华永道公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1000强”榜单中,阿里巴巴排名第45位,是50强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企业。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阿里巴巴在电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诸多领域的强势,也是因为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研发作为基础和保障。在云计算、芯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阿里巴巴都有广泛涉猎,而且成果显著。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达摩院”正式成立。阿里巴巴承诺,未来3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
阿里巴巴集团2019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2019财年业绩显示,在阿里巴巴的四大业务板块中,云计算的营收增长最快:2019财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营收为77.26亿元,同比增长76%;2019财年全年,阿里云营收达到247亿元。从2015财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开始计算,四年内阿里云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110%。阿里巴巴众多出色成绩的取得与其坚持自主研发密不可分。在诸多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跋涉,披荆斩棘,阿里巴巴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除了互联网企业以外,以华为、联想等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也在全球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刚刚进入而立之年。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埋头研发,让华为成为新一代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领域的佼佼者。如今,华为提出了新的愿景,即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全球化企业,华为现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华为财报显示,2018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72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
华为全球业务分布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华为正强力投资未来。华为财报的数据显示: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仅2018年,华为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0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14.1%,同比增长13.2%;近十年来,华为累计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4850亿元;2018年,华为公司从事研发的人员有8万多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45%;华为还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全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05件。
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研发打底,华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智能、融合、开放、安全的端管云协同数字平台的事业中,助力客户加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700多个城市、211家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世界100强企业,都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
从芯片、硬件、软件到解决方案、行业生态,华为从各个层面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构建遍布全球的研发体系、与客户和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与创新,华为聚焦构筑全栈的平台能力、端到端的服务能力,实现全方位的生态合作,可为用户提供支持同构、异构的多类型混合云方案。在“智能+”时代到来时,华为以经受了实践检验的“云+AI”全栈解决方案,继续领跑ICT市场。
联想是又一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典范,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其PC、移动、数据中心业务等居于业界领先地位,营收的70%来自海外。国际化的战略、国际化的研发和制造、国际化的销售和服务,以及国际化的团队和人才,造就了国际化的联想。
联想研究院是一所全球化、国际化的研发机构,在国内外的多个城市设有研发中心,构成了全球一体化的高效协作的研发体系。联想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等领域有大量技术储备。
在中国企业的“出海”大军中,云计算企业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随着中国各类企业快速走出国门,它们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强大的云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公有云服务商作为坚强的后盾。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云计算企业和云服务商也加快了“出海”进程。除了资源、服务的输出以外,中国云计算企业也不断加强与国外合作伙伴、客户的交流、互动,在技术、商业模式、服务等众多方面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腾讯云正积极“出海”,究其原因,一是技术成熟,自身能力更强了;二是自身资源和业务在海外市场经过了锻炼和磨合;三是客户的“出海”趋势非常明显。截至目前,腾讯云在全球25个地理区域运营着53个可用区。
腾讯云在部署境外节点时,会仔细分析当地市场的情况,并结合腾讯云自身的业务特点,建设一些有特色的节点,而不是一味求快求全。比如,韩国的互联网很发达,游戏企业及其生态都做得非常好,腾讯云就会发挥自己在游戏方面的特长。另外,腾讯云在“出海”时,特别重视云基础设施基本能力的建设,在布局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将“双可用区”作为境外数据中心标准的配置。同时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腾讯云在境外每个可用区的设计上都按照五年一个周期做规划,减少客户在使用腾讯云后频繁换区的麻烦。
截至目前,腾讯云已经在游戏、教育、电商等领域形成了成熟的“出海”解决方案,包含服务经验、服务方案和与之匹配的云基础设施。腾讯云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等地投入了大量人力,并建立了相应的办公室,可以为客户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一个中国公司要在海外进行运营,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包括团队组建、海外团队与国内团队的沟通,以及商务问题等。腾讯云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业务入手,将数据中心和服务上的能力向外延展,尽量降低运营和操作的复杂度。
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将面临全球性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知名的厂商,尤其是在公有云领域。这就需要中国的云计算企业和服务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人员等方面准备得更充分,先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好保障,然后再适时切入,寻找服务当地客户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
华云数据另辟蹊径,采用收购的方式实现了国际化发展的跳跃。2019年3月,华云数据斥巨资将美国领先的超融合软件厂商Maxta全部资产合法合规收购。华云数据将独家拥有Maxta的包括产品技术、专利软著、品牌、市场在内的全球范围的资产所有权。此次收购不仅开创了中国云计算企业收购国际领先技术的先河,更填补了中国云计算产业中领先的超融合技术的空白,对于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中国IT产业升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本土企业“出海”,在海外创建分公司,一方面可以获得海外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在完成对Maxta的资产收购后,华云数据正式成立了海外事业部,整合了在北美和中国香港的研发、解决方案和营销资源,夯实了产品技术能力,并根据海外用户需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
华云数据是一家以云计算产品为核心的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向客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帮助企业实现IT升级和业务转型。华云数据正在积极地将Maxta领先的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等技术融入到自身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中,不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华云数据将秉承推动中国企业全面上云的使命,积极寻求优秀产品和技术的收购,推进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发展。
地球是平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将眼光盯在国内市场,而是放眼全球,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条和生态中,实际全球化的销售和竞争。
全球性的研发布局,本地化研发的逐层推进,从研发这扇窗口,我们看到走进来的跨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相互追赶、共同前进。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云报
中国云报
小编微信:Taogebj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