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果姐思泰曾说过,互联网时代能把好的东西快速传播,但是也在把好的标准降低。因为流量时代,作品本身已经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了。快速的更新,快速的淘汰。你去看那些演员和所谓的歌手,一天一首歌、三天拍完一部戏。以至于回头想想这五年,居然没什么很经典的电视电影甚至歌曲留在心里。但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的时候,童年可以回忆的电视剧、电影、歌曲太多了。那时候我们以为各种武侠电视剧,各种原创音乐刚起步,没想到那时候居然是巅峰。“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子,泥沙被淘汰,金块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经典”。周杰伦的《双截棍》是经典,刘德华的《忘情水》是经典,琼瑶的《还珠格格》是经典,金庸的《神雕侠侣》是经典……我们以为经典会越来越多,没想到现在越来越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这一代的孩子挺悲哀的,当他们长大之后,问他们以前最喜欢听的歌和电视剧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大概也只剩下:“哦,想不起来了。”
周杰伦怎么也想不到,创造了无数爆红歌曲的他,最后因一首“神曲”上了热搜。
在巴黎演唱会上,现场观众向周杰伦点了一首《学猫叫》。
粉丝们的呐喊和狂欢,掩不住周杰伦的尴尬。
被点中的观众是一对情侣,他们大声喊出对周杰伦的爱,说这场演唱会足以弥补两人错过的青春。

周杰伦主动问:那要来一首甜甜的歌吗?还是简单爱之类的?
两人点了一首《学猫叫》后,周杰伦足足愣了几秒。
给出一段旋律后,周杰伦配合地哼唱几句,在现场的起哄中完成粉丝的心愿。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演唱会上唱不是自己的歌。”
前段时间还发ins为自己作品骄傲的周杰伦,在自己演唱会上被要求《学猫叫》,不知作何感想。
有粉丝直言,若放在二十年前的演唱会,周杰伦可能会现场把吉他砸了也不唱。
愤懑不平的背后,是替偶像的不值。
更委屈的,是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在网红歌曲的攻陷下,早已难寻一片净土了。
“你看到了羞辱,我只觉得心酸”
“每个人学生时代的歌词本上,都有一首歌属于周杰伦。”
那个时候谁也想不到,有人一红就是二十年。
2000年,周杰伦首张专辑《JAY》面世。
专辑收录了《星晴》《印第安老斑鸠》《黑色幽默》《龙卷风》等十首歌。
回溯起来,周杰伦的《JAY》正是拉开华语流行乐坛新旧交替大幕的那匹黑马。

那时候周杰伦“吐词不清”频被吐槽,被广大父母认定为”反面教材“。
但这没有影响人们喜欢听周杰伦,并且一听就是十多年。
当年的青葱少年,在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中感悟到父母的不易;
在《上海一九四三》《夜曲》《黑色毛衣》里为自己懵懂的爱情落泪;


学校的广播站,如果有男生为女生点播一首《简单爱》,就是最浪漫的表白。

周杰伦的歌,成为很多人青春期里孤单和迷茫时刻的陪伴。
《最后的战役》背景音乐中,令很多男生欲罢不能的扳机扣动的声音;
《半岛铁盒》那句旁白“小姐请问一下有没有卖半岛铁盒”和铁片敲击的声音。
他的编曲风格出其不意又自成一派。
在歌坛“封神”的过程中,周杰伦涉足的领域也在不断突破,反战的《止战之殇》、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梯田》。
他用擅长的混搭技巧,将这些正能量的内容融合到hip-hop里。
不仅逐渐在主流舆论中站稳脚跟,也成为歌迷更加欣赏和崇拜他的理由。
那个时代不但有周杰伦,还有很多优秀的歌手和作品。
2004年是非常神奇的一年:
这一年有SHE的《波斯猫》,周杰伦的《七里香》,林俊杰的《江南》,还有潘玮柏的《不得不爱》。
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经常在学校操场、大街小巷循环播放。
有阿杜的《坚持到底》,范玮琪《最初的梦想》,还有五月天的《倔强》。
一句“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成了很多人激励自己坚守梦想的动力。
有孙燕姿的《遇见》,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朴树的《那些花儿》,还有王菲的《旋木》。

这些歌曲,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总留有一席之地。
还有很多青春里最熟悉的旋律,每一张专辑都是经典。

只是,当年唱着周杰伦的那群人,在经历了毕业、求职、成家立业的诸多生活考验后,当终于有些精力重新坐下听歌时发现:
世界好像不一样了。
除了印在矿泉水上的王力宏没有变,一切都变了。
周杰伦成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孙燕姿、蔡依林、梁静茹、萧亚轩、S.H.E、羽泉、阿杜……当年周杰伦的竞争对手或隐遁、或转变发展方向、或回归家庭,坚持在音乐一线的寥寥无几。
各大音乐榜单上的作品,大半来自热搜里的流量担当。
他们脸庞俊秀、妆容精致,唱着最流行的音乐。
有时候自己无法欣赏这些音乐,会质疑自己:到底是停留在过去的滤镜里难以自拔,还是跟不上时代了?
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好像再也回不去了。
一场音乐狂欢背后,敬畏已不再。
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
我们曾经喜欢的偶像,在舞台上唱当下流行的《学猫叫》。
我们曾经单曲循环无数遍的经典,被各种魔性音乐挤下神坛。
流量这个词,逐渐变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被带火的《海草舞》、《纸短情长》、《生僻字》成为新一代流行歌。
还有很多魔性的音乐,轻松火遍大街小巷,受到人们的偏爱。
但很大一部分“神曲”,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有保鲜期的蔬菜,火了一段时间就被人遗忘。
而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推移,失去热度。
一代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他的《童年》、《光阴的故事》等作品,到如今也都是经典之作。
 2018年2月15晚,南京,
罗大佑举行“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
他在舞台上抱着吉他深情演唱,全场观众如痴如醉。
忠于自我的朴树,唱出了《那些花儿》、《白桦林》、《平凡之路》,打动人心。
  2018年8月26日,山东省潍坊市,朴树出席草莓音乐节 ,抱吉他献唱一展文艺气质。
Beyond一首《海阔天空》曾唱哭多少人。时至今日,仍能让人热泪盈眶。
如今,音乐渐渐变得娱乐化、低龄化、碎片化,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断生产“音符垃圾”。

这场大型狂欢背后,丢失的不仅仅是一颗敬畏之心。
引领时代的音乐,总需要沉淀。
朴树1996年出道以来,至今只发行三张专辑。
其中,2003年出版的《生如夏花》,与2017年出版的《猎户星座》之间,隔了14年。
外界的欢呼和掌声,对朴树更多是一种困扰。
朴树在《鲁豫有约一日行》中谈及,公众对他的“神化”让他反感。
鲁豫问到:“你会害怕自己有一天写不出歌了吗?” 他坦言:“我挺怕的。”
谈到对音乐的坚守,朴树说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一个好歌手,总在用“好歌”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靠流量加持。

什么是好歌? 火遍全国就一定是好歌吗?
对听众来说,也许是;但对音乐人来说,未必。
《离人愁》刚出来的时候,全网沸腾。
后来这首歌引发争议,直接影响了作者的“进阶之路”。
好歌,不是靠套路就可以做出来。
在《明日之子》中,华晨宇对原创歌手提问,后者由于缺少乐理知识不能作答。
华晨宇对此评价:
“作为一个创作者,乐理知识很重要,否则你做出来的东西,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这个是很可怕的。”
华晨宇坚持一个观点,音乐人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去提升自己,去做带领大家往前走的音乐。

有些歌虽然火遍全国,但不代表就是好音乐。
到朴树这,一首歌不论他反复修改多少遍,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听不出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出音乐的细微差别,或许旋律好听就可以变得流行。
但每一位有自己原则的音乐人,都应该有“死磕”的精神。
每一首歌,都像一个艺术品。
好的歌曲,应该是有温度的:引领灵魂,也温暖时代。
音乐人,最怕丢掉了认真和那颗敬畏之心。
歌王败给洗脑神曲,时代的悲哀
过去衡量音乐作品的优劣,人们会比较唱功的水平、情绪的表达、意境的营造。
如今那些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歌曲,大致有三个特点:魔性、土味、病毒式传播。
《这!就是原创》节目在收集全球华人地区上万组唱作人作品的原创榜上,《学猫叫》位列第三。
真正的好作品,或许正逐渐被口水歌压缩。

在崇尚解构的时代,谈论一些学院派所强调的字正腔圆、唱功等,很多人已经不屑一顾。
但是,倡导多元的音乐,不代表默许“快消品”成为主流。
《今晚九点见》里,51岁的摇滚老炮儿郑钧评价现在的音乐排行榜,毫无公信力。
他将现在的音乐类比成让你恶心的菜,压根没得选。
“排行榜上十首有九首,真的听不下去”。
他甚至耿直地说:“它虽然火,但是我一听,这就是屎啊。”
以前的歌曲火了,是因为歌好听;如今的歌曲火了,是因为背后唱歌的人火。
朴树在接受南都采访时提到,2011年着手新专辑,了解当时的音乐状况以后,崩溃了:
“看到大家(接受音乐)的底线比我想象的还要低,无法理解,我就想,这社会怎么了。”
流量在前,实力在后。
大多数缺乏曝光度的音乐人,连让听众接触到自己作品的渠道都没有。
他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机会,甚至更多的运气,才可能昙花一现。
好歌手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倒退。
人们无法阻止时代的脚步,只得承认曾经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33年前,崔健卷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穿着马褂抱着贝斯走上北京工人体育场,带着粗犷的气质,用沙哑沧桑的嗓音吼出: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体育场内,人们以掌声、嘶吼、泪水回应。体育场外,电视机旁的观众,同样痛哭流涕。
那一代人的作品,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如许知远谈到的:构建你精神的一部分。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写到:

“不管崔健还是李敖,他们都准确无误而又精彩万分地充当了这段时间中我们灵魂的导游人,他们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热血沸腾的记忆。
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老了,像告别了蜜月期的情侣,我们相互指责对方的叛变,同时谁也无法忘记那些最美妙的时光……”
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时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我们最喜欢的组合:苏打绿、SHE、飞儿乐团,单飞后没有人再知道他们是谁。
我们记忆中经典的歌曲,被新的经典取代。
再过30年,也许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早已落下帷幕。
但我仍期待,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的歌声,依旧活跃在下一代人的青春里。
“曾经最火热的流行歌,也已经被岁月改名叫复古。”
而在一万人只听一种音乐的时代,我还是忍不住偷偷怀念,之前的那段辉煌时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