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史前超大型聚落遗址?
疑似中国最早的“宫城”?
中国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
……
近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共同发掘的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再次引发史前文明探索热潮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评选始于1990年,有“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之称,主要集中展示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最新成果,呈现中国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术。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视频
发现中国4500年前文明的都邑遗址
4500年前的“宫城”到底什么样?芦山峁遗址究竟藏着哪些故事?
芦山峁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是继神木石峁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该遗址最突出的亮点便是发现了可能是年代最早的宫。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其构建的规整院落,可视为中国最早宫殿或宗庙建筑的雏形。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中轴线对称的设计理念,对夏商周时期及以后的宫殿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址核心区城址
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建筑材料——筒瓦和槽型板瓦。这一发现,将中国使用瓦的时间提前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夯土中大量玉器奠基现象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其与周边地区普遍流行以玉为礼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精神思想层面上的价值认同。
▼筒瓦
▲板瓦
▲玉刀奠基
芦山峁遗址为认识龙山时代晋陕高原人群流动、社会变迁、中原与北方区域互动,乃至探索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它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
填补两大史前考古研究空白
作为一处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高等级的中心聚落,芦山峁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两大研究空白。
“在整个大河套地区,石峁城址的发现意义重大,它的年代整体处于龙山文化晚期。而石峁遗址出现以前,河套地区社会面貌、特别是社会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对此,我们的认识并不清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芦山峁田野考古带队老师翟霖林介绍,“芦山峁遗址的发现,刚好填补了龙山文化早期高等级聚落的空白,表明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文明起源关键时间段里,也存在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制严整的高等级聚落。”
此外,芦山峁遗址的空间意义也十分重要。遗址所处地理环境为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延河流域的中游,正好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交接带。“在南北方向上,芦山峁遗址刚好位于石峁与西安(关中)的中间;在东西方向上,基本位于陶寺与陇东之间,这个点将整个大河套相对松散的地区串联起来,是周边文化、人群互动的一个交汇区域。”翟霖林说。芦山峁遗址的主体文化面貌是关中地区的庙底沟二期遗存,同时在文化因素中也包含了周围诸多文化的特征,显示出了文化面貌的复杂性。
▲芦山峁遗址空间位置示意图
田野考古发掘的幕后故事
2016至2018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在芦山峁遗址开展考古工作。西北大学主要承担了营盘梁城址的南门址、大型中心建筑、两侧排房的发掘工作,并对庭院中心进行了解剖发掘。在发掘工作期间,考古队还对发掘区周边地区展开考古调查工作,发现灰坑、房址、墓葬等多处遗迹。
考古队工作场景
在芦山峁遗址最初的作业过程中,考古队碰到了很多困难。“考古工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实在艰苦。2016年开展发掘工作时,考古队员住在两间小小的窑洞里,没有地方洗澡,睡在用几块砖支撑起来的简易床板上,床塌了也是常有的事。”翟霖林回忆,“有时还得应对毒虫、猛兽的威胁。”
长时间的野外考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每天攀爬绵长崎岖的山路外,更要忍受夏天烈日的暴晒和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寒冷。“2017年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五个月之久,一度让大家感到十分疲惫,特别是对于此前没有参加过田野考古工作的同学来说,更是意志和体力的考验。”“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谈及考古队员的成长,翟霖林满是自豪。
上下工的山路
考古队员清理祭祀坑
“2016年,玉璇玑的发现,令当时所有人都难以忘怀。之后排水沟、大房子、瓦、更多玉器等遗迹遗物的发现,更是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西北大学考古队员们配合相关单位展开长期调查、发掘,并对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核对,完成出土遗物的统计、修复、绘图等工作,形成了对整个遗址的初步认识。
▲四牙璧(玉璇玑)
“世界一流学科”  西大考古在路上
西北大学参与芦山峁遗址考古工作的师生累计超过30人次,以在校博、硕士研究生为主。“此次获评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对我们考古工作的高度认可。项目的顺利开展,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我校长期以来的支持分不开,这项荣誉是属于集体的。”翟霖林说。
2018年芦山峁考古队合影
2016、2017年西北大学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员合影
在芦山峁遗址项目开展之前,西北大学陈洪海、钱耀鹏教授等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协调工作。在考古发掘团队的设置上,芦山峁遗址考古队员囊括了考古学、科技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等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素养高、认真负责,且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这是诸多考古单位认可西北大学、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原因之一。”
现场教学
西北大学在建设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促进学科事业发展。此次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有5项是由西北大学校友主持。其中,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项目负责人彭小军为2003级考古专业本科生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项目负责人马明志为1994级考古专业本科生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项目负责人阮秋荣为1991级考古专业本科生,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项目负责人种建荣是2001级考古学硕士、2007级考古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项目负责人袁东山是2005年考古所长班学员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项目,已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参与发掘的项目中,第四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西北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文博行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对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特别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和支撑作用。
志存高远  敢为人先
自强不息   执着奉献
西大考古人在路上……
微信改版了,快把西北大学设为星标吧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图文素材/ 翟霖林   视频/ 中国文博
采访&文&编/ 马雪翎    责编/ 李琛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