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主要开给和我一样的独生子女们。没有所谓的正能量也没有负能量,如果你把父母同住和养老也当作人生的一个项目来做,这贴就是踩着我前人的路谈怎么接这项目怎么做好这活儿。


有些人说,父母在国内过得多好啊根本不喜欢国外;又有人说,父母/公婆来,短期还可以,长期受不了。可能有很多类似的言论影响着你;又可能你还非常年轻,父母也属于在国内潇洒过日子状态,什么养老什么同住不到跟前不用想了。但是,作为独生子女,我不得不用我的经历告诉你,独生子女对给父母养老别无选择。

曾经,我也羡慕过周围很多朋友在国内有弟兄姐妹,可以自然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世界上万事都是平衡的,当你羡慕他们不用将父母接来一地鸡毛地同住,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多羡慕你可以无内疚无遗憾的赡养父母。越是年长的人越是内疚!


所以纵观周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将父母接来了。所以这个问题既然是每个人人生必须要经过的一步,那不如早做规划早放好心态。
1.父母养老的规划

父母养老,移民首选。有些人会说先探亲看看合适不合适。实际上,只要你不打算回国到最后你还是得办移民。实际上从你真正计划到实施这几年肯定有变数,所以未雨绸缪先办好身份没什么损失。有了身份一下子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申请,医疗,政府扶持,老年屋等等,这些都是为我们给父母养老的可利用的资源。
2.夫妻关系问题

既然身份议题提上了日程,那么夫妻间彼此也要及早取得共识。其实早在谈恋爱的时候,也应该把这条考虑进去。不是说要带着父母吓跑对方,而是说,如果你预见你未来的生活有个大家庭需要handle,那么你找的对象或情商高会处事,或能吃苦担责任,或原生家庭类似,这些特点都能大大减少未来发生矛盾的机会。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么?前期准备越充分越好,在父母还没来之前,请夫妻俩先充分磨合好。有些人说父母来了导致夫妻离婚,当然确实父母来了会造成很多问题,但主因还是夫妻之间的问题,只不过父母造成很多导火索。
如果说人生最需要下功夫的事是什么呢?是经营好夫妻关系!许多人认为夫妻关系是两个人的事,可考验其实在后面。第一个坎是养育孩子,第二个坎是父母同住。
2.1.为父母同住养老所重点需要磨合的前期准备
1
建立良好沟通方式

我们可以自己想象,未来面对这么个复杂的大家庭,其实就是people management,沟通是桥梁也是纽带。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将矛盾有效地疏通甚至化解。恶性沟通方式或者不沟通可以完全导致矛盾扩大甚至关系破裂。我很赞同一句话:夫妻关系最高境界就是(在父母同住日子里)完全透明敞开,共同面对。
但是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长时间感情的积累是不容易的。这个积累并不是靠两个人一起休闲娱乐买买菜看看电视就能达到的。父母的到来会带来原生家庭的亲密感也可能同时带来和对方的疏离感,沟通不好的夫妻就容易被‘离间’了
2
协调生活方式,尽量一致

可能很多人说婚姻主要是包容,这话对两个人的婚姻而言我很赞同。但是如果考虑以后要和父母同住养老,那么除了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培养。培养什么?培养双方的生活方式趋同一致。
有很多妻子喜欢‘惯’老公,内心里对丈夫的某些生活方式不满(比如不爱做家务,爱打游戏等等),但是生活中尽量隐忍妥协。但是不幸的是,每个人受原生家庭影响太大了,你的不满很有可能也是你父母的不满,你可以隐忍,父母很难做到,更糟糕的结果是,你的隐忍在父母稍稍的挑拨下可能就爆发了。所以如果能尽量培养改造生活方式趋于一致,不是用隐忍而是积极地去适应接受,会是个重要的基础而不是看上去挺美。
3.改变自己
1
观念变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夫妻关系重要还是父母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变化的!
感情蜜月期,会觉得夫妻关系美好,感情冰冻期,会觉得血缘关系永远不变,而夫妻,不过是同林鸟。不谈论证,直奔结论的话,夫妻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注意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关系最重要;第二,夫妻关系最重要。这个共识应该是一个家庭的立命之本。
如果双方没有这个认识基础,轰然倒塌是早晚的事。所以,套用圣经的话,人将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两个人就成为一体。越是父母加入,越要有离开父母,和夫(妻)结合一体的原则。如果没有这个意识,那么这是第一要建立的。

2
责任感

不少人说,父母养老不就是钱嘛。钱固然非常管用,但是绝不是万能的。尤其对言语不通的老年人来讲,很多事情子女不仅要亲历亲为,还要主动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如果从来都没有一个强烈的责任感,那么你无非就是把父母弄来了,质量可能不达标。
作为丈夫,不要成天想着怎么扫天下,先主动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把自己家扫好,一家之主不是当大爷可以发号施令,而是主动服务家里的妻儿老小。作为妻子,要学会将家里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协助好丈夫的工作。
3
牺牲自我
刚开始你会觉得不习惯,觉得这也是底线那也是底线都不能触碰无法退让。为了父母,可能你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了很多所谓的原则都要舍弃了。但是没关系,人生有得有失,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大家能开心相处,家里脏点乱点不算啥,不能住大豪斯又如何?回想这几年,我俩改变很多,是坏事么?不是,很多人都说你两更成熟了,更善解人意了,更宽容了。回头想想,人本性其实脱不了自私。所谓的很多底线无非就是想让自己过得更自我而已。而自我本身就是和大家庭所抵触的。所以为了父母为了大家庭,现在开始学习牺牲自我吧
4
时间规划

如果说人生可以规划,我觉得父母移民开始正式长期生活的最佳年龄应该大概在我们40岁左右。也就是老人大概70岁左右。对大多数家庭来讲,通常30岁-37岁左右完成生孩子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小家庭一个生活准则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孩子度过婴幼儿时期到40岁左右,大部分家庭此时已经经历了夫妻间磨合的最重要的一步。如何磨合,参考前面夫妻关系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这个阶段,尽量不要让父母来带孩子而长期同住。
这个年龄的父母没有真正服老,他们也做不到为共同生活而放下心态去改变。另外,40岁以后是很多家庭经济上的积累期,有实力可以用钱去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前面第一点不是说了要提前解决身份问题么,这也是为了正式长期生活的时候能利用一些有效社会资源。举例来讲,如果父母能在65岁之前申请到移民,那么70岁左右应该差不多能申请到老人房。为了保留身份,这中间可以断断续续的来短期同住过渡。
5
父母的改变

孝顺两个字,大部分儿女做到的是孝,就是我给你买东西带你吃饭请你旅游。但是父母看重的是什么呢,是顺。父母年纪越大越不愿意改变,希望都是顺。但是来到这里生活,必须要接受改变,你不会英语?不会开车?不想住老人房?不想听孩子的安排?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这样的想法必定给双方带来巨大压力和痛苦。

父母的心态首先要改变,来到这里要尊重小夫妻生活方式,不要过多干涉,一般来说老人大概到了70岁左右想干涉也没精力了,大部分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一类父母,是依赖性很强,尤其心理依赖过重。这种情况要积极面对,我家和周围朋友家的情况就是尽量让父母走出家门接触社会。

我妈和我婆婆本是坚决不学英语的,但因为过来人的一句话现在很积极去上英语班,这阿姨她刚来的目标就是每天能学会一个词,几年下来出门问个路没问题了。因为他们每天可以出门接触社会,也有了自己的一个生活圈子,我们精神上的压力减轻很多。大部分双独的父母在国内也赶上了风云时代,可能会开车。这点一定要好好利用。对比我父母不能开车和朋友父母可以开车迅速适应,生活质量差别巨大。
不想住老人房?没关系,多住一阵子矛盾一来压力一来,再看看住老人房的同辈们,自然就会改变想法。我爸妈和公婆都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大意是,如果来到这里不和孩子们住一起,那跑来这里干什么?但是这么几年过去了,他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其他老人的生活,有了除了我们之外其他朋友的关心和来往,他们都主动去报老年屋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情况,每家情况不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他们来之前就要不断和父母沟通,根据自家情况多做工作,不要避而不谈,也不要独自承担,要不断'灌输‘不断磨合。可能又有人说我说套话了,好吧再现身说法一次,我们就是没准备啥也不谈很高兴地把父母弄来了,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矛盾就不用说了,冲突也有,最后大家都意识到了,我爸妈说过,同住不容易,孩子要改变,父母也要改变,双方都要改变!
6.钱财房屋问题
1
钱财:
说起钱的时候,独生子女的优势来了。父母没有其他孩子要补贴,说句大白话,百年之后这钱都是留给你的。所以在财务规划上面,应该将父母的这部分做全盘考虑。但是这个度很难,毕竟那是父母的钱啊,不是你想拿来用就可以拿来的。搞不好又是一起风波。总的来说有几个经验也许可以采用:
沟通:
要了解父母的想法,其实不是你自己的父母你就真正了解他想什么;

慢慢引入:
老人年纪越大危机感越重,我不太赞成有些家庭做法,直接要求老人卖了国内的房子把所有钱都押在自己家庭上,随之可能带来更多心理恐慌和紧张情绪。让他们先感受到经济上的需求,通货膨胀的压力,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负担生活费,来回机票开始慢慢适应。

2
住房:

在双方父母都拿到了身份必须要同时居留时,你要考虑学区、老人生活方便、交通、上班、房价等等,结果就是根本找不到!我们想过弄一个大房子全住在一起,但在我们分别去跟各自父母协商的时候,他们都否决了;最后是这样的,我们自己没换大房,因为我们这个区算市里,老人们出门交通买东西参加个什么活动方便,然后在不远的地方买了个小bungalow,地下室我们出租,我们自己付了首付,出租费用cover了水电地税各种开支,上面说了老人自己出生活费,所以我们的月供就差不多是租房的支出,过去1年房价因为还在上涨,所以几年后老人申请到了老人屋,这个房子只要不亏损卖掉,那么相当于就白住了。目前看来,这个做法还是得到了很多人赞许,老人们也很满意。我们成功地在他们同时来到之前做好了这个安排分开了他们,避免了同住屋檐下的尴尬。
7.具体生活


现在的具体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我和老公没说的,主要精力是挣钱加上孩子教育。其他人都有分工。早上我负责我们俩和孩子早餐午餐,老人自己弄自己的早餐。白天老人们去上英语班,放学后正好负责接孩子。
周一周三的时候我们去bungalow那边(我爸妈)吃饭,二四的晚上我婆婆烧,周六周日我做,有时候会请公婆去bungalow那边一起聚一次餐,我父母也会常常做些东西送过来。洗衣服我们各自自理,有时候他们帮忙,打扫卫生收拾东西,家里家外修补什么的都是我俩,孩子们也帮忙做很多,我们看到很多老人来了后包办太多孩子太懒,所以我们更加教育他们要学会承担家务责任。
双方父母固定交伙食费,每周写单子,我们负责跑超市采购。周六我父母固定参加中国老年人的活动,周日我公婆去城里转转顺便去教会。不出去的时候以及晚上他们都和孩子玩,我俩正好放假。旅游我们会征求他们意见,近郊的住一晚两晚的通常我们负责,远的类似邮轮什么的他们自己出钱。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约,现在差不多每个月都有至少1-2次 doc appt,我俩协调,其他的事情,他们通常自己坐车去。

8.困难和挑战
1
目前状态:

目前看起来,我家的情况只算成功一半,我父母的心态已经越来越到位,我公婆还不行,对我们还有很多怨言,关系也不算非常好。但是如果你要知道这是我们历经婚姻几度濒临破裂后的状态,你就知道多不容易。
我俩曾经感情相当深厚,现在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同甘共苦了。我老公改变很多,多了很多担当和主动性。我也改变很多,收敛个性学会不要那么强势。
总的来说,日子越来越上轨,大家都慢慢适应了,也有个奔头了。这条路很难,不管怎么说,我俩咬牙抗下来了。剩下的就是如果年纪再大需要很多看顾的时候怎么办。其实这个我们不是太着急,因为父母来了之后,多了很多同辈的经验,来到这里10几20几年的老人很多,他们都在前面呢。
2
医疗

大家对比中美医疗可能主要是在钱方面,但是忽视了服务方面。我家老人来到这里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这边医疗人性化胜于国内。我身边亲历朋友母亲中风瘫痪还有癌症治疗到去世,确实对子女和伴侣的负担很重,但主要是心理上,对病人的就诊护理方面国外更先进。我父母前段时间还去参加了政府关于请护理人员的讲座。总结来说,国外的养老理念是社会责任不是个人责任,所以很多配套的服务都很全面。
3
是否值得
这个是很主观的东西。我这里分享的是我家的客观情况。我说别无选择是想轻轻松松解决父母养老问题基本上不可能,要么你背负不赡养的心理压力,要么你想办法挣钱,要么你回国。没可能不想放弃自我也不想努力还能有几全齐美的办法。
至于老人的适应期,我父母在一个老年人协会里,里面的样本比较大,据我了解统计,基本上来到这里前5年是个坎特别难适应,大概7年以后基本上都很适应了而且更喜欢国外。所以无论怎样我的建议都是提早考虑。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诚意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更多热门国家移民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测测你能移民哪个国家?
点击“在看”分享你的看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