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寿险「Universal Life Insurance」和红利型终身寿险「Whole Life Insurance」一样都属于终身寿险。在保单生效的情况下,能够给投保人提供永久的寿险保障。区别在于,万能寿险是一种更灵活的寿险产品,投保人可以随时调整保费的金额,甚至可以调整寿险保障金额。
传统的万能寿险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演变出了不同类型的万能寿险产品:投资型万能寿险「Variable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VUL」、保障型万能寿险「Guaranteed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GUL」和指数型万能寿险「Indexed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IUL」。
我们来看看万能寿险产品的动态发展:

1980’s 万能寿险「UL」

万能寿险起源于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在经历高通货膨胀时期,经济滞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提高了利率水平,加剧了利率的波动。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美国加利福尼亚人寿保险公司在1979年首次推出了万能寿险。万能寿险在高通胀、高利率的环境下,成了一种抵御通胀的投资工具,销售非常火爆。之后随着利率走低,股市走强,传统万能寿险的销售比例不断降低。
传统万能寿险的产品结构是每月/每年续保的定期寿险 + 储蓄账户。在利率市场好的时候储蓄账户的现金值增长很快,能够支付寿险费用有盈余。如果利率下降寿险成本随着投保人年龄的增长增加的时候,保单内现金价值不足以支付寿险成本,则保单断保。

1990’s 投资型万能寿险「VUL」

进入90年代,美国的证券市场蓬勃发展,而同时利率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传统的万能寿险演变成了投资型万能寿险(也叫变额万能寿险VUL)。VUL的设计与传统万能寿险类似,同样是由一个每年续保的定期寿险 + 投资账户构成。将原本的储蓄账户改为投资账户投资于股票市场,获利后用投资账户的资金缴纳寿险成本。随着股市的高歌猛进,投资型万能寿险在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但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后(.com Bubble),投资型万能寿险的风险呈现,销售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很多人的保单因为投资账户的亏损而断保失效。

2000’s 指数型万能寿险 「IUL」

网络泡沫破裂后,股市波动大,利率持续走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的产品:在股市下跌的时候能够保底,在股市上涨的时候还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于是与指数走势挂钩的指数型万能寿险 IUL 开始进入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万能寿险类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
一方面IUL延续了传统万能寿险缴纳保费的灵活性(投保人可自主选择缴费金额、付款期限等),同时IUL的投资账户兼具投资回报封顶和保底的特性(即便指数这一年下跌,投资账户的现金价值不会因为指数下跌而有损失)。在传统的万能寿险UL和投资型万能寿险VUL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逐一跌落神坛之后,IUL不失为万能寿险产品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很好的产品创新。保险公司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入新的设计元素,以增加与其他寿险产品的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万能寿险类产品的风险提示

IUL试图将华尔街的高收益和传统红利型寿险稳定增长的红利回报混为一谈,打包推广给消费者。从历史的表现来看,UL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好,但它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给了消费者很多他们想要听到的东西。
IUL的产品结构是由一个每年/每月续保的定期寿险和一个与股票指数挂钩的投资账户组成。与传统的寿险需要缴纳固定不变的保费不同,IUL缴纳保费的方式非常灵活,投保人可以自主选择缴纳金额、付款期限。即便是投保人不选择缴纳的金额,保险公司通常会选定一个尽可能低的保费,指望指数投资账户的高回报能足够支付每月续保的定期寿险费用。
IUL的结构中有一个每年续保的定期寿险,正因为寿险成本每年更新,在投保人年轻的时候保险成本相对很低(一个人在25-35岁之间死亡的可能性远低于50岁到60岁的人)。同时IUL产品不保证保单内的现金回报,自然也不保证保单能永久有效。出于产品营销设计让保费显得相对低廉。
保单内的投资账户每年在收到保费和指数收益之后,要扣除定期寿险的成本和其他保险费用。如果每年收到的保费和收益大于寿险成本的话,保单有效。但如果保险成本大于保费和新收到的指数收益,那么保险公司会要求投保人缴纳更多的保费来维持保单有效。我们在介绍定期寿险的文章中提到过,每年续保的定期寿险在年轻的时候保险成本非常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费用会呈指数增加(60岁以后保险成本每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如果指数账户的增长率不及保险成本的的增长率,那么投保人将面临自己不想看到的情景:每年投入更多的保费;降低寿险保障额度;或者选择放弃保单,保单断保,多年支付的保险费用也付诸东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