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天
来源:清醒贪心记(ID:qtnotes)
是否真有所谓的咨询思维?如果有,可以用它来思考问题吗?
答案是,有,它就是麦肯锡思维,而且麦肯锡思维很系统、规范,也很通用易懂。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培训一周就可上岗,还能每天收客户上千美元的咨询费用,各种行业、各个领域的项目还都适用。
我一向很烦那些华而不实的职场金句,而麦肯锡思维方法不玄乎!这一方法的麦肯锡术语称作“结构化问题”(structuring),用大白话说就是:大卸八块,化繁为简。
01
职场上与生活中的许多事让我们想起来,脑袋就“嗡”的一下,太复杂。上班交通时间太长怎么办—开车、地铁、搭车、共享单车,怎么组合能节约时间;路上时间能利用起来吗;老板会同意在家办公吗,在家办公会影响效率和印象分吗;是否搬家呢,是租房还是买房,如果买房钱够吗,还贷压力会大吗;生活方便吗,先生上班、孩子上幼儿园会受影响吗……
哎呀呀,一团乱麻……
咨询行业接的企业管理项目,往往也是这样的大课题。“战略规划”这简简单单四个字里,常常包含了行业趋势、监管方向、国际经验、市场预测、用户分析、竞品研究、现状诊断、落地举措、财务规划、组织人员……每一个模块都够烧脑。麦肯锡思维方法对付一团乱麻的神器之一,就是把大问题拆成“子”问题,把“子”问题拆成“孙子”问题,把“孙子”问题拆成“曾孙子”问题。对每一个“曾孙子”问题下手,一次解决一个“曾孙子”问题,这就是“结构化问题”。
02
在我们的生活中,结构化问题实在太普遍了。诗歌有起承转合,小说有章回目录;开会有日程安排,团队有组织架构;营销有4P、4C,战略有波特五力、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手机App有各个tab标签(具有切换内容交互属性的导航),网站有site map(网站地图);产品经理爱画思维导图,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还分个经、史、子、集。
这一生,你填过多少表格、列过多少提纲、写过多少小标题?
说穿了,谁都用过,不神秘。
03
这样做好处很多,做起来也不难。
其一,将大问题拆解到“曾孙子”问题,就容易下手。
比如申请美国MBA,申请是个大工程,拆开后难度则会降低。从准备MBA到GMAT考试,从GMAT作文到两种作文之一的驳论文(analyses of an argument),从熟悉七八种要反驳的常见错误到先熟悉其中一种错误……如今天晚上只熟悉其中一种逻辑错误,还难吗?
把战略规划逐步拆解到研究七八家竞品公司,从研究其中一家竞品公司到了解一家竞品公司的销售策略,再到打听该公司在过去一年给某渠道的经销商返点政策是什么,还难吗?
是的,我们在麦肯锡就是这么干的!即使你不会,提出一个“曾孙子”问题,也很容易得到有效的帮助。“我不会GMAT作文”和“我不太理解其中一种逻辑错误”,解决的方式、得到的答案会不同。我们自己往前多走一点,别人帮我们也更有针对性一点。
其二,方便安排时间。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有很多很多时间。CEO催我:“官网一个月以后能否上线?”能啊,不就是一些静态页面,不复杂,还有整整一个月呢。开始拆解:内容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产品经理要设计交互,设计师要把它变得美美的,开发要实现、要测试,还要买域名,要ICP(网络内容服务商)备案……每一步大家都需要思考、讨论、修改、拍板,还要和各自手头其他事儿统筹安排时间。
一个月已经很紧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把整个过程都列出来(至少列个大概),估计每一步的时间,给自己和团队设置截止时间(deadline),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按期交付。
这也是为什么在麦肯锡,项目一般三五个月,每个人面对的截止时间却是按天甚至按小时计算的。领导常常交给你一个任务,一旦拆解开,你或许会发现时间不够用。项目开始时提出时间问题比临期发现来不及更好。拿着拆解出来的步骤去争取更多时间、更多人手,或者让领导了解你的工作量,也更有说服力。
至今,我每周、每天、每个项目、每个夜晚、每份报告、每篇文字、每件事,都会迅速分解步骤,估摸一下时间。有时在便签纸上,有时在给团队的邮件中,有时在脑海里。我常常会发现,虽然有十几个待办事项,但这周时间安排得过来,今天还可以去跟先生看场电影!
其三,帮助排优先级。
列出“曾孙子”问题,排出需要的时间,就可以逼迫我们减少纠结。
解决问题也要断、舍、离。没有什么决定是完美的,没有什么内容可以无限地完善,设计没有最美只有更美,预算可以准确再准确,招聘可以面试5个候选人也可以面试100个候选人。但若时限很重要,就得即刻拍板。
有个前同事喜欢说:“有时候,完成比完美重要。”而拆解可以帮助你发现,是否能奢侈地去完美,也可以帮你发现哪里该完美,哪里该完成。
其四,便于分工合作。
你或许不能把财务预测这个大问题扔给团队,但可以把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分给两个人,或者把国内市场预测、海外市场预测分给两个人,抑或把产品A预测、产品B预测分给两个人。大部分工作是团队作业。在家里,若出国旅行,我负责订机票、酒店,先生负责签证、租车等事宜。一个人精力有限,拆开就好分工,拆开就可以群策群力;三个和尚没水吃,拆开也便于责任落实到人。
其五,运用已有知识。
你大概已经发现,拆解时已经运用了对某个问题的具体认知。
若没有最基本的财务知识,你想不到要按照收入、成本来分解。
若不了解公司业务,你不知能否从产品A与产品B的角度来区别对待。
若没有做互联网产品的常识,你不会切割需求、交互、设计、开发、测试这些环节。
咨询行业拆解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包含了对客户问题的理解,也会依据场景调整。相传,麦肯锡有很多模型、很多案例,其实每个项目都会参考而非照搬。
当构建一个完整结构时,我们已经在了解与思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着手,哪些元素是重要的。
当我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时,我会快速维基一下、谷歌一下、百度一下、知乎一下,或者问一问别人,然后用常识在我脑海里形成一个自己的结构化框架。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快速学习”了。冯唐说过,“管理学是常识的科学”。大部分时候我们学习,依靠的是基本的阅读、提问、理解、归纳能力。
听起来有点玄妙,其实不难。就算你从来没有写过商业计划书,去看看别人的商业计划书总会吧?虽然看完你还不是专家,却也完成了自己从0到0.1的突破,大概知道商业计划书分为哪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哪些重点信息。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理解这个知识领域的过程。你越不断深入,结构化也会越准确、越完整。
04
熟悉这一方法的朋友或许会说,结构化哪有那么简单,要做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常译作“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或者“不重、不漏”—才行呢!
是的。
MECE是结构化的至高标准。不重,指切开的子问题不要互相交叠。例如财务预测,一个人负责产品A,一个人负责海外市场,这样就切得不干净,海外市场的A产品谁管呢?不漏,指切开的子问题涵盖了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海外市场的预期贡献可能挺大,忘记做了,可就糗大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重、不漏其实非常困难,也极度罕见。
结构化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运用已有知识自动忽略某些问题。例如,你经济比较宽裕,旅行时就会不考虑预算问题,不研究航班酒店价格,不留意用银联卡还是VISA信用卡划算。或者有些“曾孙子”问题难免会交织翻滚到一起。例如,换新工作,你会选择行业、公司、岗位、团队、薪酬等,而这些元素往往相互关联。
对于做不到完美的不重、不漏,我的建议是:先做到差不多就行。因为,没有一个结构化是必须完美而贯穿始终的。文章列个提纲,写着写着,会偏离了原定构思,会补充遗漏的观点,花费的时间或许会超过预期。
那又如何呢?我们可以沿途调整完善。基于上述5点好处,结构化问题还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
05
结构化问题,对我有特殊的镇静作用。
我的生活挺忙碌,一份工作、一个公号、一个孩子、一个家、一个自己,时常让我有应接不暇之感。任何问题刚刚出现时,我都是慌乱的。
然后,我就开始拆解,将无从着手的问题理出头绪,自己就能安静下来,同时还能估计工作量,分出轻重缓急。
若我的待办事项满满而又心绪不宁,就从最简单的做起。慢慢地做,专注地做,一项项地做,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每划掉一个待办事项,每写完一页PPT,就多一点轻松、多一点成就感。
职场与生活的困境,如潮水涨落,永不停息。饭得一口口地吃,仗得一个个地打,人生得一步步地往前走。
所有解决过的问题,都是一枚给自己的勋章,你能佩戴在心里。
注:本文摘编自《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麦肯锡资深咨询师,沃顿商学院MBA,“奴隶社会”爆文作者邱天首部作品。
THE END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在看告诉小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