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在天
来源 | 不懂点心理(ID:bddpsy)

有位读者朋友说,给父母打电话,他们总是会说:“怎么又打电话来了,没事别打电话。”好像没事就不能打电话似的,她说很难理解父母的行为。

同时,她也留意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好像也有这种感觉,比如她很烦男朋友经常给她电话。
虽然她有时候也很想去联系男朋友,但是她好像就不能主动,也不愿意主动去联系。
哪怕有时候工作遇到困难,很想去找男朋友安慰,她都不去联系。她说,觉得自己去联系男友,去寻求支持和安慰,会让她产生一种不安的羞耻感?
如何理解这种羞耻感呢?
01
先说一位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经常是笑着说自己很难过的事情。
有次,在她很伤心难过的时候,她忽然又笑着调侃一下自己。
我问她,这么难过的时候为什么还笑,她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在哭泣的时候去笑,因为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悲伤。
我又问她,如果在别人面前看起来悲伤,这意味着什么呢?
她想了一会,很难过的哭着说,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难过,害怕影响别人的心情,害怕打扰了别人。
你是否也是这样,在自己很难过的时候,却还想着考虑别人,不要打扰别人?
过分独立的人,常常会因为觉得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或支持而感到愧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照顾。
有位来访者说,在咨询中,她觉得自己哭都是对咨询的一种打扰。
而她只能一个人躲起来静静地哭,她也习惯了独自哭泣,因为她害怕打扰到别人。
从小,父母就不许她哭,他们认为哭是不好的。
她说,有次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很喜欢的一个玩具找不到了,她很难过地坐在客厅里哭。她的爸爸看到她哭就受不了:“又怎么了!”
那天爸爸骂了她,还把她推出门外,说什么时候不哭才可以进来。
她说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那句“又怎么了!” 因为这让她感觉到,自己好像又给爸爸添麻烦了。
她也一直认为,自己哭是不好的、是不对的,甚至她会觉得,在别人面前哭出来,好像自己很傻、是个奇葩。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哭,她的难过,她的情绪,父母都觉得麻烦,觉得处理不了,所以她的父母不准她有任何情绪,这样自己也就省心了。
而她也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也逐渐的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她对别人的感受非常的敏感,但是对自己的感受却非常的压抑。
而这样的性格,往往会让自己变得很沉重。
02
那些从小就过于独立的孩子,他们的乖巧、懂事,往往也造成了一个假象,就好像他们不需要别人照顾一样。
可能成年人也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好,在没人照顾的时候都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和情绪,甚至还会要求孩子去照顾成年人的感受,或是照顾其他人的情绪。
比如前段时候上演的电影《狗十三》,这是一个逼孩子懂事照顾别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孩子也会渐渐的没有了自己的感受。
她们会为自己的敏感情绪感到羞愧,因为形成的这种情感模式,可能在成年之后,不好意思或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她们会觉得如果要去请别人帮忙,或是去和别人谈自己的感受情绪,自己会很尴尬,她们往往是自己憋着,或者是独自消化。
同时,因为对别人的敏感,这往往使得她们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她们会爱得非常累。
所以,她们总是少年老成,她们扮演者很独立的这个角色,其实是为了满足别人,但这不是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情感模式,也导致了我们在成年后会主动为他人承担过多的责任。
有网友说,自己总是不自觉地为别人着想,做事总喜欢为别人考虑,可是别人非但不领情,有些事最后还变成是自己应该做的。
她说,发现别人好像从来都不顾她的感受,不会为她着想,不会管她心里是否难受。
比如在工作中,我借了同事的办公用具,总是很快就还回去,她会担心别人要用的时候没有。
可她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同事借了她的东西,如果她不去问,同事们就不还,哪怕同事没在使用。
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了,每次她都得自己拿回来;或是工作中,她帮助了同事,可最后麻烦事都给她承包了。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遇到这样的关系。
03
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我们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会告诉我们,安全感源于熟悉。我们都倾向于回到之前经历过的情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去应对这部分。
孩子需要跟父母进行真实的情感互动,来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足够好的父母会在这方面比较能够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会更安全更丰富,他们也更容易跟别人建立连接,内心也不会出现太多空虚感。
即使出现了,他也能够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寻求他人的情感支持。
而情感不够成熟的父母,他们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注意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的,或是不允许孩子有情感的表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情感可能也是匮乏的,所以他们会对自己产生的情感需求感到羞耻,觉得不自在,她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在情感层面跟对方产生链接。
因为,在童年时期,幼小的孩子无法忍受内心的情感匮乏,孩子可能就会尝试各种可用的方法去获得父母的爱,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能够多和父母有情感的链接。
而孩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方式就是,他会先去照顾父母,孩子就变成了爸爸妈妈的父母。
所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变得容易把伴侣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
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忽视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对方的关注,忽视自己的感受,才能够维护现在的关系
当父母这样对待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教会孩子要自我牺牲满足别人。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她们也会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只有牺牲自己没有自我,才能得到关系。
明明很想哭,却笑了出来;明明很在乎,却装成无所谓。
哭的时候没人哄,你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你又学会了勇敢;累的时候没人问,你还学会了承受。
你告诉自己,其实一个人的也挺好。但一个人的时候,你却总是独自舔舐伤口。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哭起来还在笑的人。
你的独立和努力,不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越来越被忽视。因为,在一开始,你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但是,你是知道的,你内心有个渴望,你其实也很渴望被看到,被照顾,被关心。
当我们长时间忽视真实的自己,忽视真实自我的存在,你可能会变成别人想象中的样子,你也会用这个样子去满足别人,以期别人能够给你一点点满足。
但是现实的悲伤和难过,你所感受的愤怒和委屈,其实都在告诉你,你需要多关心自己、照顾自己。
你是可以很独立,但你也需要被照顾。
- The End -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喜欢今天的文章吗?
欢迎添加壹心理主笔团微信,跟主笔团一起做选题~微信:yixinlipsytalk
 为你推荐 
过分独立、渴望被照顾却不敢依赖,根源是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造成的。
一个人小时候如何被养育,他就将如何度过这一生。儿时父母忽视你的需求,长大后,你便也习惯了忽视自己。
东野圭吾写到:“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无法改变童年,但却有能力补足童年的缺失,拥抱幸福。
向你推荐「童年缺爱测试」,它已帮助1.7W人开始学会补足童年缺失,它将:
  • 通过自我苛责、自我隐藏等方面评估你的童年缺爱指数
  • 提供8页专业心理评估报告,帮你疗愈自己、获得成长
长按扫码
测测你的童年缺爱指数
部分用户评论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点击阅读原文,补足童年情感缺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