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写这篇稿子时,《何以为家》的票房刚刚达到3.2亿元(截至5月20日14时30分,票房为3.34亿元),对于一部从国外引进的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这算是罕有,虽然和《摔跤吧!爸爸》将近13亿的国内票房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但这已经远超大部分同类电影。这个结果,很让人意外,但也并不让人意外。
之所以让人意外,是因为《何以为家》几乎具备一切不讨国内观众喜欢的基因,外国人的现实主义故事,书写惨淡人生,没有明星,素人出演,纪录片风格,大量回溯情节,手持摄影,尤其是最后一条,几乎是死罪,一部电影一旦被贴上“看得头晕”的标签,那么,不管是什么班底拍摄,获过多少奖,都没用,“看得头晕”和“生人勿进”几乎是同义词。
但它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关注,又很不意外,因为它很及时地在片尾推出了一句台词,并且由当时十二岁的主演赞恩说出:“我希望那些无力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有这一句点题台词就够了,它足以挑动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
至于这片子拍成什么样,都不重要了,很多很多时候,让一部作品受到人们关注的,撬起人们热情的,都是非常非常纤细的理由,这些理由往往纤细到,就像一根羽毛,一根丝线,连制作方都意识不到,连宣发都嫌它虚弱,但它就是能瞬间撩到人们的痛点。
通过一个孩子对生育问题发表的意见,对中国人,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何以为家》的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开始时,十二岁小男孩赞恩,因为捅伤人进了监狱,在法庭上,他却要状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他。
故事闪回,赞恩生活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中,父母都是非法移民,生活无着,却努力生下七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一个破旧小房子里,七个孩子挤在大通铺上,衣食住行形同猪狗,更别说上学受教育,每天还要打各种零工,并且被父母虐待。即便这样,父母仍然哼哧哼哧交媾。在赞恩站在法庭上控诉他们的时候,母亲肚子里已经怀上了又一个孩子。
仅仅是那些日常生活细节,就足够心酸了。赞恩发现妹妹有了初潮,立刻带她到破旧的厕所里冲洗,因为,一旦让父母发现她能够排卵了,那她就免不了被贩卖的命运。但妹妹还是成了一个粗暴的成年人的“妻子”,只因为那人给了父母亲一点可怜的聘礼。
赞恩于是愤而出走,单枪匹马努力求生,后来遇到一个同样也是非法移民的黑人女性,他和黑人女性生活在一起,帮她照顾孩子,获得暂时的安宁。但这位临时妈妈,因为没有身份,被抓进看守所。赞恩不得不设法抚养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黑人小孩。
故事大致如此。如果客观评价,《何以为家》缺陷不少,它的情节让人想起是枝裕和的两部电影,《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故事不算新奇;用来构架整个故事的庭审部分,又过于戏剧化;片尾部分,赞恩从监狱打给电视台的热线,和法庭上的告白,有煽情嫌疑,破坏了整个电影的调性。
最重要的是,作为编剧和导演,娜丁·拉巴基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的生活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她回避了中东的乱局,或者说,把乱世视作一个众人皆知的背景,假设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顺理成章地把重点放到了一个家庭的贫穷和生育问题上。这么一来,这件事就偏题了。
赞恩,和他父母的悲剧,仅仅因为他们在赤贫情况下生育了一堆孩子吗?有没有可能,恰恰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怖的乱局里,一切尽毁,全无希望,是非常典型的“裸命”,生孩子就成了重要的任务和唯一的寄托。因为,在战乱和赤贫中延续自己的基因,是非常困难的,孩子很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死于非命,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生几个。
孩子也多少可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女孩子可以贩卖,男孩子可以做零工,所以他们才生个没完。
这个事情的因果关系,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而不是像她展示给我们的,生孩子是因,而生活毁灭是果。
但我依然毫不犹豫给了它五星。
我也反对“无力照顾孩子的人生育”。当然,如果这句话换个直白的说法,一定在微博上收获大批叫骂,不论左右直弯,但如果适度迂回一下,换成一个生殖癌受害者,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说出来,立刻变成了一个电影的票房爆点。
都知道什么是现实,都左右为难,前提是,不要说得那么赤裸直白。
我们对生育,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战乱、灾荒、瘟疫,东汉末到三国时期的战乱、黄巾军、蒙元南下、太平天国,每次大乱,都伴随着人口锐减。但稍稍安定之后,人口又会急剧膨胀。如此这般轮回,像股市一样进三退二,慢慢抬高人口基数。
但这种轮回是会留下心理创伤,并且刻入基因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人始终处在灭种恐慌中,竭尽全力想要把基因传递下去,只要生活稍微安定一点,就努力生育。所以,我们非常能理解《何以为家》中那对父母的心理状态。
我就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家族里,祖辈、父辈都有八九个兄弟姐妹,到了我们这一代,计划生育实施前后出生的一代,也都有三到五个兄弟姐妹。当年,我母亲不准备生第二个第三个孩子,我父亲就骂骂咧咧,成天把“断子绝孙了断子绝孙了”挂在嘴上。
所以,我清清楚楚地知道,祖辈父辈的生育热情,建立在什么样的心理、文化和经济的基础上,他们把孩子当什么。也知道生孩子,尤其生一堆孩子的后果是什么,尤其对女性的后果是什么。
现在呢,这一大家子人,全都是赤贫状态。这种状况,有性格、健康、家族基础、时代机遇的原因,不全是生育导致的,但你们生育的时候,不考虑这些无可回避的原因的吗?
我关心人口红利消失,但我更关心我,生了娃会不会好过,以及生出来的娃会不会好过。盲目生育,完全忽视了个人、家庭在生育上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女性付出的代价。
另一种生育观,就是支撑美国“反堕胎”浪潮的那种生育观,建立在过时的观念基础上,还言之锵锵。就像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神棍所说的那样,你被强奸了生下了孩子,可以送去收养啊,送给更有需要的家庭啊,“母亲的牺牲只是一年的自由和身体不适”,“关键是没有杀害任何一个生命,因为生命是无差别珍贵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
但你们有没有考虑被生下来的孩子的感受,在贫穷、战乱中生下的孩子的感受,他们一出生,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即便没有大环境的影响,那么,小环境呢?一个孩子,不被父母接受,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哺育,从小得不到拥抱和交流,长大之后,也很可能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潜在的疯人,毫不意外地走向酗酒吸毒自我毁灭。
不止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患有多种疾病甚至是绝症的女博士、女网红,为了生孩子,宁可耽误治病的时机,宁可承担巨大的身心折磨,只为了在这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她们和她们的男人想过没有,这种身体素质,生下来的孩子,会是健康的吗?一个不健康的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什么?
《何以为家》也是这样,它虽然忽略了中东乱局,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更深一层的悲剧,你都战乱流离失所没有身份了,你不知道你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个啥样吗?还要生孩子?
他们一生下来,就陷入了漫长的谋杀,此后每一天,都在经历漫长的折磨,都在走向炼狱可见的火光。而这一切,都起始于某个人盲目的生育。
他们从不愿意从被他们生下的孩子角度考虑,他们总有本能,他们总能找出理由,他们总是像个捉摸不定的微型上帝一样说着“车到山前必有路”“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命运”。
不考虑孩子幸福的生育,是更漫长、更暗无天日的慢性谋杀。
撰文:韩松落 编辑:林一丹
可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