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啊~
大家好鸭,相信今天大家已经被贝聿铭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先生102岁高龄仙逝,应该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发挥他的建筑才华~
反观朋友圈,每次名人去世都仿佛一场网络祭祀的狂欢,但是这些人是真的了解这些创造者的作品和美学概念,还是单纯为了跟风呢?
氧叔并非是在制造鄙视链,而是觉得这些大家的作品没被更深入了解非常可惜。所以今天就跟大家深入聊聊贝聿铭的建筑美学。
苏州园林完成了贝聿铭的建筑启蒙
贝聿铭是苏州人,出身典型的苏州传统望族,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
贝家合照
他家有钱到一个什么地步呢?现在游客去苏州都要去打卡的狮子林,就曾经被他们家族买下来作为私宅使用。氧叔真的好酸啊好羡慕。(建国后贝氏家族将狮子林捐赠国家)
贝聿铭也在那里度过了几年的童年时光,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后来他又在香港和上海度过了几年童年。不要问氧叔为什么,可能这就是大户人家的日常。香港和上海是20世纪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发达的地方,也是现代主义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贝聿铭对建筑最初的兴趣就是从这里产生。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后来他父亲要送他去学金融,但他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先后进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设计专业。氧叔想说这就是开挂的人生啊。
在系统的建筑学习中,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而早期现代主义的另一位大师密斯凡德罗也给他深远的影响。
柯布西耶
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呢?为什么又说贝聿铭“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几件贝聿铭先生的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不只是美轮美奂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最有名气的建筑,是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在典雅肃穆的卢浮宫的映衬下,玻璃金字塔仿佛一枚巨大的宝石,闪闪发光。
这座建筑承受了许多的争议和批评,法国人甚至还对贝聿铭恶语相加。不过建完了之后法国人也就不说啥了,毕竟真的美到哭泣。它温柔地矗立卢浮宫旁,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
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位于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距离京都、大阪市区均需2~3小时左右,避世隐遁。建筑整体为3层,实用面积9241平方米。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美术馆80%的建筑都藏在地下,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
贝聿铭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决定在两地块中间挖一条隧道,不需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只需架一座吊桥,就能形成该项目最精彩的入口景观区域。
苏州博物馆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
为了找到色泽和材质都符合贝聿铭要求的石头,贝聿铭曾六上山东,去过福建,也到过广东,最后在山东泰山余脉找到120多吨大石头。
去苏州博物馆,最好是烟雨迷蒙天,山与水、光与影,黑与白,错落有致,时空交错,恍惚让你穿越回了姑苏。忽然也就懂得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个什么样的意境。
除此之外,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美国摇滚名人堂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都是贝聿铭先生的重要作品。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看了这些之后,氧叔来带大家总结一下,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姿态是现代而优雅的,气质却是含蓄和神秘的。
香山饭店
这个现代而优雅是西方的,含蓄和神秘是东方。跟他的建筑思想有关,所以我们可以先来聊一下什么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现代精神的延续
西方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以及现代建筑。这部分单开都能写个大论文了,氧叔今天就只是大致跟大家聊一下浅层的东西。西方建筑有金字塔、巴特农神庙、雅典娜胜利神庙、圣索非亚大教堂等。
左:埃及金字塔 右:巴特农神庙
西方建筑三原则是:坚固、使用、美观。多么的实用主义和实在啊。
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建筑主要都是为了宗教功能,祭祀啊,祷告啊之类的,所以,西方建筑核心反映的其实是对主的崇拜。
圣索菲亚教堂及其圆顶
比如哥特式建筑那个尖形拱券,其实就是为了无限接近上帝而生的。
西方的整个建筑、艺术史都是求真的历史。所以你会看到从源头开始,他们就在非常努力的模仿现实,尽管一开始表现得非常呆板。
但是人家一直非常努力地在模仿现实,直到后期越来越像真的了。
圣殇
直到有一天,照相机被发明了,西方的艺术家们突然发现比谁画得更真压根就没有意义了,你再真也不真不过光学设备。
达盖尔银版法
于是,他们开始追求另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真实。现代主义诞生了。艺术家开始描绘自己眼中的真实,用几何来解构世界。
格尔尼卡
打破、排列、重组,他们试图用脱离形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事物的本源,由此演变出了不同的抽象流派,当然这是后话了。
比如,对设计界影响最深远的蒙德里安,就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来找到一种绝对的平衡,让画面充满优美的节奏感,这在当时是绝对标新立异的,对周边的人影响也是绝对深远的。
柯布西耶也受到了很多影响,从而把这种思潮带到了建筑界。
求真是他建筑的骨架
所以,现代主义建筑有这样几个特征: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2.设计是为了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必须服从理性。
柯布西耶建筑作品 左:萨伏伊别墅,1928年;右:弗吕杰城,1924年
所以贝聿铭的作品中充满迷人精致的几何形体,不仅有纯粹的结构之美,更贴合建筑地本身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同时在空间规划的逻辑中走的游刃有余。
左:中国银行 右:肯尼迪图书馆
螺旋、几何、分割,这些西方艺术中最本源的美学原理,构成了贝聿铭建筑中的基本美感。
左:斐波那契螺旋线 右: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这是贝聿铭作品中属于西方的气质,理性的,优美的,纯粹的,现代主义之美。
求幻是他作品的灵气
如果说西方艺术是求真的艺术,那么东方艺术则相反,是求幻的艺术。
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是符号和图式的艺术,中国画家的创作中几乎没有写生这件事情,全都是靠幻想的。
比如在这张《溪山行旅图》里,大到这整个主体山,小到山间赶路的行人,都是画家幻想出来的。
宋徽宗曾在园林中修建艮岳,为的就是足不出户就能神游名山大川。从这一点也可看出中国艺术旨在营造幻境,追求的是意境美。
中国艺术讲究含蓄内敛,讲究意境。这并非是性格使然,而是价值观使然。西方艺术要求主的关怀,求主的关注,东方艺术则喜欢向内挖掘自己,认识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
所以,东方艺术相对于西方艺术来说,慢得不得了。迂回绵延,意境幽美。
比如我们看一件中国手卷,你会发现它从来不会直接开始讲述故事,而是要这样迂回地绕上几个弯,才进入主题。
中国艺术还讲究一个渐入佳境,重视体验的过程。桃花源记里面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点在苏州园林的艺术里贯彻地特别好,去过苏州园林的朋友都知道,在园林里漫步,常常在你以为已经快要逛完的时候,拐过一个拐角,或是迈入一道小门,往往就是别有洞天。
重视体验在体现在园林的建造上。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最大的差别就是,苏州园林是开放的,它邀请每个人在其中游玩、嬉戏、参与、观赏,是三维的空间。
而日本园林是封闭,你只能置身之外,无法在其中游移,日本园林是静止的时间,是二维的空间。
左:中国园林中的水 右:日本龙泉寺枯山水
移步换景也是非常重要一个美学观念。在中国园林里漫步,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景色,看腻了这一边,目光调换到那一边,又是一处惊艳景色。
你想啊,在这样的环境的生活过的贝聿铭,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怎么会低呢?他可是跟中国园林的顶尖作品狮子林朝夕相处过的人啊。
在他的作品中,添景、框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就不用说了,那必须玩得炉火纯青。
别有洞天,移步换景。
苏州博物馆的这组砂石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座鼎鼎大名的玻璃金字塔,也隐含了一些中国元素,金字塔也是一座冰山,冰山只有三分之一浮出水面,低调、内敛,是中国传统的含蓄美。
以动写静的造景手法在卢浮宫金字塔体现得特别好,在这里其实有两组动静对比。
第一组,玻璃材质的金字塔属静,变化的光影和外部环境属动。动静变幻之间方显的金字塔本体静谧幽雅。
第二组,金字塔属动,卢浮宫属静,现代和古老呼应,历史感和永恒感有了。
这些东方的艺术哲学,构成了贝聿铭作品中属灵的部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构成。
艺术家最好的代言就是作品
西方的骨,东方的灵,优秀的作品本不该被贴上太多的标签。叔认为美不分国界,才华不分国籍,贝聿铭先生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坚持、才情、理想、热情乃至风骨,才让这些作品那么的闪闪发亮,引人倾心。
贝聿铭一生都没有著书立作,而是用自己的作品来阐释自己的思想和设计哲学,让作品替自己说话。
建筑为人而生,体现着我们跟空间的关系,人与空间的连接赋予了建筑真正的诗意。反观那些一味在刷贝老人生经历、只言片语而不去关心他的建筑作品的人,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氧叔认为缅怀贝聿铭先生不妨亲自去他的建筑作品看一看,感受感受,毕竟这才是贝先生作品存在的意义呀。关于这一点,大家要是认可的话,不妨给氧叔点个在看吧~
今天的二条里氧叔为大家准备了一期#色彩之美小活动,快去晒出今日份打动你的美丽色彩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