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上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酷暑难耐,又到了吃水果的季节。然而身边不少同事跟我抱怨,说自己吃不起水果了。
就拿最普通的苹果为例,以前卖3块多一斤的苹果,最近突然涨到10元,2个梨就10多元
一个西瓜要80元水果价格普遍上涨。
荔枝、芒果等热带水果,甚至涨到比肉还贵,成都等地刚上市的最优质的荔枝,甚至能卖到夸张的60元/斤。
随便称一点水果,都比一顿饭还要贵了,超市结完帐以后,有网友默默地把称好的水果放了回去。
大家都调侃说,“贫穷,限制了我吃水果的自由。”
之前智利车厘子流行的的时候,就有“车厘子自由”的说法,现在8成水果价格都在上涨,水果比肉都贵,不少网友抱怨这下连“水果自由”都没了,只剩下“喝凉水自由”了。
有不甘心的网友想了一招,让西红柿上位进军水果界,从而拉低水果的平均价格。
网友们的吐槽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的水果价格涨势迅猛,确实逼近了5年来的最高位
就连国家统计局都坐不住出来回应称这是季节性波动,外加上极端天气影响,价格并不会持续处于高位。
上尉也经常买水果吃,印象中在一二线城市,就算没有极端天气,平时超市里的水果价格依然很贵。
然而,在农村地区,水果的产地,往往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尉举一个自己印象很深的例子。陕西省周至县的兰梅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桃生产基地,这个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油桃。
2015年6月份,油桃迎来了大丰收,个头大,色泽鲜艳,然而农民伯伯却高兴不起来。果农们眼含着泪水,亲手把辛苦种植的上等油桃,整车整车地倒进沟里。
那时候你去兰梅塬村周围逛一圈,会发现路边都是没人要的油桃,随处可见。
村民王彦朋算了一笔账:上等的大油桃收购价0.5元/斤,个头小一点的只有0.2元/斤
如果自己请人把油桃摘下来,卖桃子的钱,可能还抵消不了人工费。于是他也不打算摘了,让果子成熟掉在地里腐烂成了最经济的选择。
至于那些已经采摘的果农,发现果子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无奈地把果子扔掉。村民们合计了一下,准备把部分桃树砍了,来年打算种粮食。
而与此同时,西安城区内的油桃价格,却并没有降下来太多。上尉有个西安交大的同学回忆道:2015年夏天学校旁边的水果店,油桃价格依然是3元/斤左右,并没有比平时便宜多少。
陕西的油桃并不是个例,我们经常能才看到某地水果滞销的消息,电商文案也频频打滞销悲情牌,甚至还出现了著名的“滞销大爷”梗。
万能的滞销大爷
一边是一二线城市居民,抱怨超市水果太贵,另一边是农村果农们,抱怨农村水果收购价太低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说明,我们传统的水果产销模式,肯定出现了问题。

事实是,除了极少数果农直接开车把自家水果拉进城里卖以外,大部分果农都把自家水果卖给了前来收购的水果商贩。
途中经过很多层“中间商”赚差价后,还有物流仓储一系列损耗,水果才会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时候水果价格往往是原产地的好几倍了。
也就是说,高价水果带来的利润中,很大一部分都被中间商分走了,留给上游果农的利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辛辛苦苦种一年,卖完不值几个钱
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农超对接”的方法,想让城里的超市到乡下,直接采购农副产品。
当时有不少学者、官员对这一模式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够消灭“中间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让大家吃上便宜水果,让果农能够赚更多钱。
可惜的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它能精简中间环节,却解决不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002-2008年期间,广西香蕉价格持续走高,这大大刺激了广西果农的积极性,果农一拥而上,抢着种香蕉,希望日后能发大财。
结果香蕉产量过剩,市场一时间消化不了这么大产能,2009年广西香蕉价格暴跌,收购价跌到0.2元/斤,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蕉农们欲哭无泪。
政府也只能想办法拓宽销路,动员事业单位、学校多买点香蕉,帮助蕉农渡过难关。
就连民间的爱心力量,也自发组织起来,举办各种各样的“香蕉宴”,“花式烹饪香蕉大赛”。那时候广西人顿顿吃香蕉,估计都吃到吐了。
而果农遇到滞销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明年不种了,结果导致后几年水果供不应求,城市里水果涨得比肉贵,“果贱伤农”和“果贵伤民”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过,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这个怪圈。
2013年,智能手机销量首次超过功能机。2017年,4G移动网络也逐渐普及,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网上卖水果模式的强势崛起,带来了新思路。城市里的消费者,除了超市、菜场以外,又多了一个买水果的去处。
而农村的贫困果农们,也因此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藏区的雪莲果在当地卖不上价
通过网购销往内地,价格能翻好几倍
一时间,各路生鲜电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阿里巴巴有盒马鲜生、淘鲜达;京东有京东到家、京东生鲜;还有每日优鲜、多点超市等等。
它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如何高效的把仓库中水果,快速精确的送到你手上。这些生鲜电商能做到1小时送达家门口,速度都快赶上外卖了。
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他们还是没解决水果贵的问题。客单价很高,水果往往不比超市、菜场便宜
在这个时候,另一家电商突然异军突起,那就是拼多多。
拼多多跟其他生鲜电商的路子不一样,别人是送货快、水果贵。
但拼多多是送货慢可价格实惠,有时候整箱买,比菜市场都便宜很多。
在这个水果价格齐涨的时刻,拼多多显然是一个异类。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拼多多就是五环外、低端、下沉市场、小镇青年的代名词,唱衰的声音从来没有中断过。
2018年11月15日,国际知名做空机构Blue Orca,发表了一份长达的42页的“做空报告”。它质疑拼多多的多项数据造假,认为“3亿人都在拼”、成交量都是假的。
Blue Orca这家公司是一个强悍的资本猎手,之前做空战绩近乎全胜,在港股狙杀新秀丽的时候,新秀丽两天市值蒸发102亿港元。
在纳斯达克狙击万国数据,万国数据在美股交易中大跌37.2%。
去年11月Blue Orca盯上了拼多多,号称要让拼多多股价暴跌59%,从17.5美元一股跌到7.1美元一股。
这份做空报告一出,市场哗然,不少机构都不看好拼多多,同时也质疑拼多多的模式。
结果5天后,拼多多发布了Q3财报,股价3天暴涨21.04%,成功抵挡了空头的狙击,Blue Orca这次踢上了一块铁板,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拼多多之所以能击败国际空头,是因为投资者在财报中猛然发现,一直被大家吐槽为五环外的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接近50%。
这意味着有1.9亿一二线城市用户,已经投入了拼多多的怀抱,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新增用户最多的Top10城市,居然都是一二线城市,增长最快的城市,恰恰是首都北京。
拼多多有一个其他电商没有的优势——拼多多是从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起家的,他很熟悉农村的情况。
在其它巨头都在瞄准“最后一公里”的时候,拼多多选择多线进攻,把更多精力放在水果原产地,做起了产地直销。
这相当于直接把水果从果农手里往消费者这里卖。彻底联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中国大部分农产区,尤其是那些贫困山区,犄角旮旯的田地很分散,没法集中起来大规模种植。
而水果等农产品成熟期短,不及时卖掉就会烂在地里,如果能精准的匹配生产和需求,那么果民的水果不用倒在山沟里,城市居民也能吃上平价的新鲜水果。
通过“拼农货”的模式,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了一条快速通道。用户在APP上发出“拼团”需求,果农根据数据反馈有计划地采摘。
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之内,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都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
上海虹霞小区内的花园内,小区居民用拼单的方式包下了一个脐橙果园。

果农们不用和水果贩子议价,只需要付出少量的邮费,就可以利用廉价的物流网络,把水果直接卖往全国各地。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产地直发,连通消费者,自然会比层层代理的水果,要便宜上很多。
但是,拼多多的模式,也有送货的时间较长,中间水果的好坏难以保证的问题。
与此同时,除了拼多多之外,其他商家也发现了水果贵的问题,大家都在着力解决。
随着夏天的逐渐来临,水果的旺季来了,这个时候水果市场的争夺尤为激烈。
一线城市买东西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只要水果质量好,便宜,我不在意是在哪个平台买的。
我乐意用爱马仕的包包,也会上拼多多买9块9的水果
在炎炎夏日里,究竟谁能帮大家实现“水果自由”,在激烈厮杀的水果江湖中脱颖而出呢?

乌鸦上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上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春城晚报:太贵啦!最近昆明水果价格涨涨涨,市民直呼“吃不起”
#水果自由#:微博网友热门评论截图
CEIC数据库:中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水果2014.01-2019.05
中国新闻网:统计局回应水果涨价
人民网:陕西周至油桃滞销 果农将桃倒进河道

商务部官网: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芦千文, 石霞. 解决“菜贱伤农”不能只靠农超对接[J]. 中国蔬菜, 2012(11):7-10.
BLUE ORCA CAPITAL:RESEARCH REPORT ON PDD
瀚海观察:拼多多为什么便宜?看老上海怎么说,就懂一二线城市用户都爱它了
36氪:拼多多发布2018扶贫助农年报:农产品销售额达653亿,同比增长233%
环球网:拼多多推出“多多农园” 打通“最初一公里”
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