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两位美国小学老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分享有趣有爱有料的美国小学教育
米亚的故事
我有一个学生米亚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典型的“叛逆少女”。你叫她往东,她非要往西。你叫她读书,她非要唱歌。更夸张的是,她上课上着上着,就会站起来,原地跳舞…
那跟她妈妈说有没有用?
没用,她家五个孩子,妈妈每天忙于生计,连来趟学校开会的时间都没有,大部分时候是她继父送她来上学。
继父是个沉默的男人,到学校把她扔下就走了。
之前教过她的老师都暗暗提醒我:“你得注意点。”
教她我也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开学第一天表现尚可,没过几天,她就开始不安分了。
数学课,所有的孩子都在静静做题,她发出一声怪叫,站了起来,开始在教室后面踱步,接着越来越夸张,她甚至跳起了拉拉队的舞。我叫她回座位,她拒绝。
我:“为什么不回去坐呢?你在教室后面玩,影响其他的小朋友”
米亚:“太无聊了,我学不进去。所以心情不好。”
我:“哦!你觉得无聊,所以你想放松你的大脑。”
米亚:“是的,我不能坐那么久的时间。”
我:“坐久了会让你觉得疲惫,你更学不进去。”
米亚:“可是大人不会管,他们只想叫我继续学习。”
我:“如果你觉得学习很累,是可以放松一下大脑。我们有很多方法来放松大脑。你喜欢画画吗?”
米亚:“喜欢,可是老师不让数学课画画。”
我:“那是因为你总是画得忘记还要写数学了。这样吧,你如果觉得大脑累了,你就休息五分钟,然后再继续做数学。”
米亚:“可是我现在不想画画,我想跳舞,我参加了课外的拉拉队,过几天我们就要表演了。”她一边说一边摆出几个拉拉队的动作。
我:“你喜欢跳舞,不喜欢数学。
米亚:“当然了!”
我:“可是你又必须学数学,因为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不学的话,你以后不会算钱,就算去拉拉队,也会用到数学,现在不学,以后你会后悔的。”
米亚:“可是我真的很想跳舞。”
我:“这样吧,你先回座位画画五分钟,然后完成你的数学练习,还有十五分钟下课,课后你教我跳舞,还可以拉上你喜欢的小朋友,可以吗?”
米亚:“太好了!就这样吧。”
接着,米亚回到了座位上, 开始画画,然后努力让自己写了会数学。下课了,她带了几个小姐妹跑过来找我,我从电脑上播了一段儿童舞蹈,我们一起跳得很欢乐。
接下来的一年,米亚跟我相处得不错,偶尔失控一下,但是总体来说都很听话。到了学期最后一天,她要升去四年级了,她买了一束花,跟妈妈一起过来送给我。
米亚:“这是我用祖母给我的零花钱省下来买给你的花,谢谢你,杨老师!你很懂我,我爱你!”
我知道她家里条件非常不好,但是她还省钱给我买花,这孩子是下了功夫的。
她的妈妈过来拥抱我:“谢谢你懂她,杨老师。”我看到她的妈妈眼睛里含着泪水。
那天我也哭了。
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回想起来,我和米亚能相处这么愉快最重要的一点是——共情
也就是理解她的情绪,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我在之前跟她的对话中所用到共情技巧的部分,都画上了下划线。
在沟通过程中,对于米亚的负面情绪我都表示理解,但是又不失地引导她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什么是共情
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孩子消极时,我们能体会他们内心的挣扎,当孩子悲伤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泪滴。
我们和孩子是同一战线的盟友,无论前方是困难还是顺境,我们共进退。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父母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未能给孩子情绪指导的家长。另一类是与孩子共享情绪的家长,我们把它称为“Emotion-Coaching parents”,也就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的家长。
会共情的家长,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消极、悲伤、恐惧等情绪时,不会加以责罚,相反,他们会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当作孩子的一部分,开导疏通孩子,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堵,而疏。
孩子经历了挫折,他与同学发生了矛盾,他的内心无法疏解,他向父母求助,得到的回应却是:“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好?你不能让让他吗?”
妈妈刚买的新文具,用了三天就弄丢了,难过又自责地向父母倾诉,妈妈却反问:“这是第几次你丢的东西了?最近不要再想买新东西了!”
“哦,我的父母不懂我。”孩子从此心里的关上了。
再下一次,家人一起吃午餐,爸爸问:“最近在学校怎么样?”
“挺好的。”孩子回答,再无下话。
不会情绪共享的父母,一步步把和孩子的沟通之门关上,他们成了孩子生活事件的旁观者,在孩子失败时加以指责,或是冷嘲热讽。
而孩子慢慢意识到家长不是同盟,因此也就弃之而去,心越来越远。
怎么共情
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之所以我和米亚能建立“共情”的关系,是因为我能理解米亚。
米亚的每一句抱怨,我都先重复,并且表示理解。
尽管理解不是认同,但是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我不喜欢数学”、“我太无聊了”、“我心情不好”,都需要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种情绪。
当孩子感受到理解,他与成人之间的信任感马上建立起来,因此她会开始倾听这位同盟者的建议。
比如,先画五分钟画再做数学。
比如,先上完课,下课了再和老师一起跳舞。
她感觉到自己被认同、被尊重,因此也愿意,被领导。
情绪教室
今天聊了这么多,小杨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吧。回去跟孩子试着沟通以下几个话题:
1.       你和你的同学有矛盾吗?你怎么处理的?
2.       你觉得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压力?
3.       你有什么想去做却一直没机会去做的事情吗?
这一次,我们先把内心的否定收起来,先试着重复和理解孩子的抱怨和倾诉,建立起“共情”的关系,再试试,看看沟通的效果如何?
我期待你的答案。
小杨有话说:
最近和小绿聊,想在教书匠上更新一些关于真实的在美国教书与孩子们发生的小故事,不噱头,不鸡血,不焦虑,就是一些简单的故事。
回归到当初我和小绿一起开设这个公众号的状态,分享自己教学的点滴。
小绿说,感觉一天都很快乐。
是啊,三年前我们开设这个公号的时候只是想分享自己在美国教书的快乐,不知不觉受到了一些关注,开始有了一些读者,后来我生孩子,小绿结婚,各自忙碌,读者们常常问:
老师,教书匠不更新了吗?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啊!这是一片我们的“自留地”,一片只要分享教书的点滴,就很快乐的地方。
没有压力,没有浮躁,没有功利心。
这样的状态很难得。
感谢大家这几年对我们的陪伴。
希望你会喜欢今天的故事,
我们也不会忘记初心。
相关阅读
没有哪个孩子会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
不要嫌弃孩子的告状,但也要教他们如何小题不大做
我体会到父爱如山,是发现我爸对我没有期待之后
“妈妈,我在学校没有朋友…”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回答
如何教孩子远离“毒友谊”?塑料姐妹花从小预防
夸奖的话听多了,表扬对孩子已经不起作用了?不可能
教书匠在美国
两位任职于美国公立小学的双语教师主笔
分享美式教育点滴
有爱
有趣
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