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自己看书也算勤奋,但是看了后容易忘,看一本忘一本,哪怕一年几十本书看下来,收获也是寥寥。问题出在哪儿呢?
用层次的思维看待读书,能解决一些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
01
读书只收获了一盘散珠?
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系统。
一本精心写就的书,呈现的应该是成体系的内容,体现在章节之间层层递进,主题和议题反复提及,案例和线索首尾呼应等等。
在一本书之上更高的那个层次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却是零碎的、散乱的、不成体系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小测试:
练习
把你最近一年读过的书的书名全都写在一张白纸上(如果你记性好的话,也可以把更早几年的书目也写进去)。然后基于这个列表,分析你的阅读历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或脉络。
做完这个练习以后,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猜测,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读书并没有什么脉络可循,读过的书与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只有很弱的关系。所以他从这些书里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是没法串联起来的,更无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样读书,最多只能收获一盘散珠,没有办法用一根绳头串起,当然会出现看完就忘的问题。
在知识的广袤大地上,如果你只是东挖一口井,西挖一口井,每口井不过半米深,是不可能挖到活水来的,你得去考虑,怎样在一个适合你的地点,挖出一口足够深的井来。
所以,读书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本书”这样的系统,还要把眼光放在“一系列书”这样的超系统。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也就是说,用阅读的组合拳,来挖出一口深井。
02
如何构建阅读超系统?
构建阅读超系统的最自然也是最易操作的方法,是找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来读。
读某位作者的某一本书所达到的深度是没有办法跟读同作者的所有书相比的。
若只读一本书,我会感觉,书里面总有些东西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单个的知识背后是一个体系,而作者在某部作品里表达的往往无法穷尽他所有的想法和知识,所呈现出来的仅仅是他整个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
所以如果不了解整座冰山,只是在这一角上停留,哪怕读五遍十遍,都不一定能弄懂其中难懂的部分。
反过来,如果你游历这座冰山的所有坡面,遍读作者的多数或者所有作品,就能像拼图一样,拼出这座冰山大致的轮廓。
此时如果你再回过头来,去读原本读的这位作者的第一本书,可能就会发现当初在书里没有读懂的部分,已经迎刃而解。这就是围绕同一作者来阅读的好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对木心的文笔感兴趣,那么把他的全集买下来细细品读便是一个好主意。
我对许多位学者的全集也是觊觎已久,但是限于财力和家里存放空间不足,所以一直隐忍不发。《马一浮全集》一套十本,我早已收入囊中,读来非常受益;《王国维全集》一套二十大本,我则一直没敢买,担心放不下,但是以后条件允许还是会买;《王云五全集》也是二十本,我在浙江图书馆翻阅过一部分,里面有很多讨论教育的内容,很合我胃口,条件允许我也准备买下。
我是全职的读书人和写书人,这样买书似乎有点奢侈和疯狂,大多数人倒不必这样买书,但是对于同一个作者,至少连着读他的三本书却是必要的。
我以前读到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一书,被其深邃的洞见和雄辩的文风所震动,就又接着买来《重点所在》《在土星的标志下》等作品,还有访谈录、日记等一并阅读。这样的阅读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学者,同时也似乎能触摸到她当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场景,遂能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体悟作者的思想。
所以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读书不应是一本本读,而应该是一串串读的。成都的串串很多人喜欢吃,为什么读书就不知道一串串读呢?
有些认真好学的人,读书时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每读完一本后就画一张思维导图,把书里的体系给整理出来。这样的方法对于加深记忆、把握要点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给一串书做一张思维导图呢?
练习
以同一作者的多本著作为基础,画一张囊括这几本书的思维导图,从一本书的系统进入一串书的超系统。
03
觉得读书无用?因为你没有对知识进行梳理
单就每一个现代人的知识总量来说,是不少的,今天的普通人所拥有的知识比古代的知识分子只多不少。
但是,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是:知道的东西太杂了。
因为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本来就很杂,不成体系,又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的渠道和介质,所以散落在各处。
我们的知识并没有好好地保管和整理。这造成:我们的已知变得很难提取。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这个东西我听说过或者知道,但是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想找相关的资料又找不到了。
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一位朋友叶骥,他说:“一件信息,尤其是虚拟的,只使用一种逻辑来分类,只放在一个明确的地方,学久了人自然而然都会这么做。”
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用一种“归一化”的方法,把信息和知识聚拢在一处。
你需要建立一个“总索引”,把你所涉猎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过的书,沉睡在各个网络平台收藏夹里的文章、音视频,心得笔记,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意,以及各种事件之后的反思等等,都编入同一个索引中。每一项内容都要列出关键词,并且注明:可以在哪里找到它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梳理,你能去粗取精,学会分辨信息的价值高低。
对于那些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扔掉即可,只留下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这
个总索引的具体形式你可以自己选择,可以存放在一个纸质的笔记本,用Excel表格,或者笔记软件等待工具,这取决于你的习惯。
一个东西,当你得到它时,还并不完全是你的,本质上说,你只是把它从一处挪移到了另一处,只有当你使用它时,它才是你的——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具有一点点的颠覆性,但是你很难驳倒这个想法。
只有当一个东西被使用,它才进入了一种循环:
使用-存放-使用-存放……
不然它的命运就是:
存放……然后在某次整理中被抛弃。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心理学博士采铜继《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后,蛰伏三年,携《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重磅回归!首次提出“心智进化论”,再掀成功学风暴,从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八大角度,带领读者开掘属于自己的心智进击力!教你如何从“厉害的人”成为真正的“大牛”!
— THE END —
☀本文选自采铜《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