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繁杏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 一个男孩突然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完整的视频显示,母亲突然把车停在高架桥中间,然后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


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但
这个悲剧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那位母亲对孩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才能让他如此决绝的选择了纵身一跳?
前一阵,网上有个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浙江织里,一个三岁的童装模特妞妞,在拍照时,大约是累了,想休息一下,把手中的花篮,放到了地上。
谁料,身后的妞妞妈,冷不防地照着妞妞的屁股飞踹一脚,一下子把这个赚钱养家的3岁小童模,踹上了热搜。
视频疯传后,网友们纷纷谴责妞妞妈。
舆论压力下,妞妞妈发出了一份“道歉声明”,称自己只是“在沟通教导上有稍大动作,绝无伤害想法。女儿是自己至亲,绝对受到最好的关护与疼爱。”
可是,声明发出不久,网友就扒出之前的视频:深夜十点,妞妞妈为了赶工,用衣架威逼妞妞好好配合。
妞妞妈所谓的疼爱,恐怕更多的是利字当先。
3岁,本该是被呵护、被宠爱的年纪,却被父母生生地夺去童年,变成赚钱工具。
身为二宝妈妈,辗转在妈妈堆里,摸爬滚打多年,见过了各种各样的父母之后,童模父母们这样急功近利,不顾孩子成长的作派,还是让人大开眼界。
原来父母对子女的爱,还可以被功利左右,这是真的爱孩子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父母的爱分三层,你在哪一层?
01
 第一层父母,把孩子始终当孩子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年近40岁的朱雨辰,被妈妈一直当成小宝宝在养。
六七十岁的老母亲,从不让儿子做任何事情,跟着儿子拍戏的剧组,转战大冮南北,随时随地,可以为儿子立起了炉灶。
朱妈妈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逼着儿子必须喝下去。
朱妈妈这样的父母,是典型的包办型父母,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事事包办,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自立权。
这一层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能力不足,事事包办,剥夺了孩子探索、实践的过程。
然而,孩子的自信心,却是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建立的。
家长包办一切,就取消了这个过程,孩子也会出现能力差、没自信、没主见等问题。
心理学家克莱尔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第一层父母,要让孩子真正成长,就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02
 第二层父母,把孩子当工具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领唱《歌唱祖国》,从而被大家熟知的林妙可吗?
彼时9岁的小女孩,一袭红裙,活泼可爱,音色甜美,一唱成名。
迎来了人生的辉煌的林妙可,从此片约不断,接广告片、代言产品、参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父母忘记了,她还是个需要成长的孩子,从此带着她追名逐利。
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小小年纪的林妙可,甚至出现在不孕不育医院的活动中。
父母只为追求利益,不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渐渐成年的林妙可,还是保留着9岁女孩的天真无邪,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成人礼后,林妙可接连落榜北影、中戏、上戏和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成为网友“群嘲”的对象。
林妙可这一类的父母,跟小童模妞妞的父母一样,都属于功利型父母。
这一层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
功利型父母,总是急于求成,对孩子拔苗助长,让孩子过早学习力不能及的事情。
18世纪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教育不能今天预支明天,必须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特有的观察、思考、运动和感觉的特殊性。切莫为了节省时间,而最终要用更多的时间。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功利型父母,过早榨取孩子的结果,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身体和心理成长失和,反而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
03 
第三层父母,让孩子做自己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女儿吴舒然18岁时,写给女儿的信中说: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小学一年级起,女儿一次又一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从最初想做游戏机房的收银员,到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文化创意、词曲作家、花艺师,甚至家庭主妇,吴晓波都不予干涉。
初中毕业后,女儿去温哥华读书,因为他和妻子的签证问题被阻,女儿独自一人带着行李箱去国外报道。
妻子早已泪流满面,吴晓波却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当然,还有喜欢的男朋友。
在温哥华,女儿成绩不错,期末得了全年级数学一等奖。
后来,女儿说:想当歌手,几经观察,吴晓波发现女儿是认真的。
便给出建议:如果按现在的成绩,你两年后考进排名全球前一百位的大学,大概有超过七成把握,但是,流行歌手是一个与天赋和运气关系太大的不确定行业,你日后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也只有百分之十,你得想清楚了。
然而女儿却坚定地说: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
尽管前途并不乐观,吴晓波还是支持了女儿的想法,他说: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的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第三层父母,是民主型父母,他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让享受孩子应该享受的乐趣,真正做回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就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要“成为自己”的愿望,否则他会痛苦,会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懂得给足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在探索成长中,生出属于自己的凯甲,长成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
04
父母的爱分三层,你在哪一层?
孩子未来好不好,父母付出的爱最知道。
父母付出不同层次的爱,造就出不同层次的孩子。
第一层父母,把孩子当孩子,包办溺爱,事事替代,用温柔的陷阱,把孩子宠成巨婴。
第二层父母,把孩子当工具,急功近利,不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让孩子身体和心灵成长失和。
第三层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真正做回自己,成为独特的风景。
无论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哪一层,我相信,所有的父母,终究还是爱孩子的,还是希望孩子有美好未来的。
只不过,前两层父母的爱,未必是真爱。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出了父母应该“真爱”孩子,他说: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包办的父母,用替代偷懒,不愿付出时间教育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爱。
功利的父母,拿孩子当工具,是一种自私的爱。
只有民主的父母,愿意听取孩子内心的声音,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
这样的父母养大的孩子,行走在天地间,才会有勇气面对内心真正的自我,长成世间独特的风景。
父母分三层,你在哪一层?


我们等你很久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