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来源:Stoooges三士渡
ID:StooogesEducation
想象以下这则场景:
小芳是一个萌妹子,今天是她来美国上大学的第一天。
怀着愉快而忐忑的心情,小芳来到了宿舍,走进自己的房间,和新室友打了招呼,一切都和预想之中一样的顺利。
这时小芳感到一阵尿意,遂走出房间,她看到不远处的一扇门上赫然写着:“Bathroom”,便走进了卫生间。
神清气爽地解决了”自然的召唤”之后,小芳关上厕所隔间的门,正要去洗手,忽然听到旁边隔间也传来冲马桶的声音,而里头走出来的,分明是个男生。
小芳大惊失色,以为自己走错了卫生间。可她环顾左右,洗手池那里却又站了个女生。那女生也看到了刚走出来的男生,似乎没觉得有任何不妥。
小芳恍惚地洗着手,这时,边上淋浴房的一扇门也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个裹着浴巾、上身没穿衣服、嘴含牙刷的——男生。小芳慌了,赶紧逃出了卫生间,逃出去的同时,还撞见一对一起走进卫生间的情侣……
美国大学宿舍里的“一站式”卫生间

不可思议对吧?没错,这就是美国常见的Co-ed Bathroom,又称Gender-neutral/All Gender Bathroom,即无性别/男女混用式的卫生间。在这样的卫生间里,无论是洗漱池,还是厕所,还是淋浴间,都对所有性别同时开放。在美国的大学里,虽然大部分使用的是男女分开的卫生间,但这种无性别限制的却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宿舍中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卫生间背后的故事。
卫生间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概念:古人是没有卫生间的。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指的是现代公共卫生间,直到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排水系统被普及之前,它都没有被发明。在此之前,广大群众使用的是夜壶(chamber pot)和茅房两样东西。
在解决内急这件事上,人们不仅缺乏工具,也缺乏隐私。比如在古罗马,人们会肩并肩、没有任何隔挡地坐在公共的“空心长凳”上完成神圣的事业。在之后的十几个世纪里,人们对隐私的意识逐渐加强,渐渐有了“茅房”这种东西。只不过茅房大多建造在私人住宅里,在公共场所中,仍然没有刻意地保持人和人之间距离的“方便场所”。
古罗马兄弟带你感受“同志间的温暖”
第一个被记载的男女分隔的卫生间,出现在1739一个巴黎的舞会上:舞会的举办者在两个房间里分别放上了一个马桶状的东西,一间给男士用,一间给女士用,这在当时的宾客眼中,是个非常新奇的做法。
这种新奇,和自古以来女性的弱势地位有很大关系。前文提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公共场所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用卫生间。但事实上,无论是西方的哪个国家,这样的卫生间在起初几乎都是只对男性开放的。
现实对女性来说是残酷的:要不憋着,要不在家待着。
我们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穿着的长裙上就能窥到端倪:这种裙子是没法在公共场所穿脱的。(为此,当时的女性发明了一种解决内急的工具,好奇的可以自行搜索) 
“女人应该在家做饭、带孩子,外出干活的事情交给男人”这种如今看起来是最明显的性别歧视的观点,不过是二百年前西方社会(以及在此之前的漫漫历史中)非常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你看,连厕所都不是给你设计的,还是好好在家待着吧。
Honestly, how do you pee in this thing?
这种性别不平等在当今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根据纽约大学学者研究,在印度,因为许多公共场所没有女厕所,印度女性会在外出前尽量避免过多的吃与喝。
而男女分隔的卫生间的出现,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到公共事业中,这无疑是女性平权取得的重要进步。1887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了法律规定所有工作场所都必须设置女卫生间。到了1920年,这种法律已经普及到了超过40个州。
只不过,这个时期的美国将男女分隔做得过于彻底:在火车站,他们设立了女性等候室;在图书馆,他们设立了女性阅读室。当时的美国科学家,甚至还进行了各种“研究”,证明女性的身体虚弱于男性,不适合于进行公共场所的工作,不适合承担重要的职责。这些“女性专属”的公共设施,其实只是为了“保护”出门在外的女性们(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某市地铁的“女性车厢”)。
这些荒谬的“研究”和设施,以及当时美国社会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自然在之后到来的60年代性解放运动当中,被摧枯拉朽地击破。我们逐渐明白了,比起多此一举的保护,不如给予女性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支持和多一点平等。
在这个前提下,男女分隔的卫生间遗留了下来,代表着内急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成为了被普遍接受的事物。
内急面前人人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LGBTQ的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性别认同、少数人群的权益发声,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无性别卫生间。
奥巴马任职期间,就积极地为无性别卫生间争取法律权益:利用以性别平等为主题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Title IX),奥巴马政府规定,变性学生可以按照他们自我认同的性别使用相对应的卫生间。尽管这条规定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后续冲突,奥巴马仍然坚守战场,甚至在白宫里都设置了第一个无性别限制的卫生间。
可惜“好景不长”,联邦法受到了各州法律的顽强抵抗。2016年3月,北卡罗来纳州颁布了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按照自己出生证上的性别使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白宫拿出联邦法指出,变性学生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别认知使用卫生间。5月,11个州起诉奥巴马政府来防止联邦法的继续干预,并考虑颁布限制变性人使用卫生间的法案。川普任期中,弗吉尼亚变性高中生Gavin Grimm起诉学校“卫生间政策”违宪,最高法庭最终判决“学校不需要按照Gavin的意愿允许他选择卫生间”。
校园经常是美国左右派观点的交锋战场
关于卫生间的抗争一直在持续。耶鲁大学作为无性别卫生间的一贯拥趸,在2017年起诉康涅狄格州限制其在学校内设立无性别卫生间的数量,要求康州修改“必须在卫生间上挂性别标识”的规定。
应该说,关于变性权益和卫生间的战斗还会持续下去,也不免掺杂进一场庞大的政治游戏当中。小小的卫生间背后的明争暗斗,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都汹涌一些。
观海同志也不容易
大学为何使用Co-ed?
无性别卫生间的存在,如同开头描述的场景一样,无疑对相对保守的亚洲学生是一种天然的文化冲击。事实上,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在保守环境或是宗教信仰下长大的美国学生身上。
1996年,五位犹太学生曾将耶鲁大学告上法庭,抗议耶鲁大学强迫自己使用宿舍中的无性别卫生间(法官最终判决败诉,主要理由是学生有自主选择大学的权利,没有人强迫他们在耶鲁大学公开住宿条件的前提下申请耶鲁)。在collegeconfidential论坛上,关于无性别卫生间的讨论也是数不胜数,多少年来从未中断过。不少美国学生都表示,自己难以接受这种卫生间,选择宿舍的时候会慎重考虑。那么即便知道争议存在,美国大学的管理者们为何还要坚持保留无性别卫生间呢? 
以下是几条常见理由:
① 在许多美国大学宿舍中,有不少楼层是男女混住的(这和中国大学一定会分男女生宿舍不同)。换句话说,尽管你的室友仍是同性,但和你共居一层楼的,会有不少的异性;
 在1的前提下,很多楼层的学生为了方便,自愿使用无性别卫生间(减少了走更远的路去上厕所或者洗澡的时间);
 很多学生会将宿舍当成家(学校也鼓励这样),同楼的室友们的关系也会变得非常紧密,尤其是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宿舍楼层里,他们不介意和自己的异性朋友们共用卫生间(在自己家里,我们是不会设置男女卫生间的);
 给变性人同学予以平等的对待,避免因为性别认同在上卫生间时产生尴尬和不便(美国大学整体风气偏左);
 一些学校和学生认为,无性别卫生间节省了空间,原本用来做卫生间的地方,可以做成休息室、电视机房等公共区域。比起性别专属的卫生间,他们希望拥有更大的娱乐空间;
卫生间无所谓,玩儿的地方要够大
尽管有很多理由,但面对学生的不适应,尤其是潜在的法律诉讼,大学们还是小心翼翼地使用了很多方法来优化无性别卫生间的实际使用:
 在新生入学前,给予选择宿舍的通知。男女混住,尤其是使用无性别卫生间的宿舍,会在Housing Package中和预订宿舍时明确标注和告知,如果之后学生无法接受,也可以申请调换;
② 许多有无性别卫生间的宿舍楼层,会在学期开始前的“楼层会议”中投票是否要将卫生间混用,如果有任何人不愿意男女混用的卫生间,该层的卫生间将会分男女使用;
③ 在卫生间上挂一个大大的字符“E”。平时卫生间默认为E(代表Everyone,即任何人可使用),仅限男生使用时把E朝下(代表M,即Men),仅限女生使用时把E朝上(代表W,Women),想要独自使用不被打扰时把E反过来(代表3,”Me, myself and I”)。类似的做法还有在门上挂一个轮盘,指针指向那个性别时,代表在此时这个卫生间仅供哪一人群使用。这类做法是目前使用效果最佳和最容易被接受的。
年轻人的适应能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强一些
通过由学校和学生发明的各种对策,可以看出宿舍真的是美国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被当成小社会一般的存在。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community”一词也在这些商议、投票、妥协中体现的非常充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让整个宿舍的学生们参与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决策中,不要因为没有机会发声而委屈自己最基本的权利。事实上,万全的做法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个人空间、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愿的习惯,会通过这些小事一点点积累起来。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Oberlin College的宿舍网页上的一段话可能是对这种理念的最佳概括,也是对美国大学为什么要保留使用无性别卫生间的诠释:From large and traditional to small and cozy, single-sex to coed, traditional dorm to cooperative community, Oberlin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residential options to suit the varied personalities and interests of its students.
“不同的人格、个人的权益,这才是我们真正维护的东西。”
拥有选择很重要
如前文所说,从女性在公共场所找不到厕所的过去,到变性人为自己争取卫生间权益的今天;从男女分离卫生间的建立,再到无性别卫生间逐渐被被人接纳。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观念和人们对性别的认知一直在发生变化。而卫生间的“进化”,不过是这种变化的时代缩影罢了。
小小的卫生间,代表着性别取向和个人卫生这样的基本人权,自然会一直成为公共话题的前沿战场。也许我们身边的卫生间还会在将来不断变化,但我认为人们为其奔走、为其呼吁的主旨不会变,那就是:卫生间应该尽可能给所有人以同样舒适的环境,同样便利的选择。没有人应该为选择卫生间感到不适,没有人应该被迫放弃做一个体面人的权利。
不管怎么选,原则是平等
所以就大学宿舍的无性别卫生间这件事来说,请记住,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① 无论是你入学前还是入学后,你可以主动申请,选择自己的宿舍;
② 在宿舍的楼层会议里,你可以说出自己对于卫生间使用以及各种“公共规定”的意见,选择自己最容易接受的规定。对于自己难以接受的,要诚实地说“不”;
③ 如果卫生间的门上能选择允许进入的性别,你可以在进去前主动选择,尽量避免自己在使用卫生间时出现尴尬的情况。
进一步说,在美国的校园里你很有可能是少数族裔、是少数群体,有可能没法适应作息不一致的室友、吵闹的楼道和难吃的食物,但千万不要因此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做一个“假装合群”却内心十分困扰的人。正如上文所说,尽可能保护每个学生的权益,给予不同性格的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塑造一个包容、舒适的校园环境,才是美国大学不怕各种麻烦,不断尝试去做的事情。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恰恰是违背了这番苦心的。
Floor Meeting:宿舍是个小社会
说得再长远一点,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选择学什么样的专业,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拥抱什么样的生活,可能都要从学会选择、学会说“不”开始。中式的教育里或许缺乏“选择”的空间,缺乏对个人意志的尊重,那就让我们从选择自己的卫生间开始做起。
因此,拥有选择的权利,比选择本身更重要。
¹ Sheila Cavanagh, (2010) Queering Bathrooms: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Hygienic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² Harvey Molotch, (2010) Toilet: The Public Restroom and the Politics of Sharing,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³ C.J. Griffin, Workplace Restroom Policies In Light Of New Jersey’s Gender Identity Protection.
* 图片均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中美国民价值观千差万别,中国人花800美元买件衣服,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这是脑子有问题?

“我们只骗中国人,他们人傻钱多”,国外商家专坑中国人被曝光!
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